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對外開放日益擴大,但社會經濟發展主要依賴以勞動密集型生產企業為主來創造價值,在世界經濟財富分配體系中長期處于價值鏈的中末端,而以發達國家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發明專利技術、各類創新要素資本則長期占據著全球化分工財富分配的最頂端,分享超額收益。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環境,適應知識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增強創新要素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讓擁有智力資本的勞動力的創新能力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新引擎。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年會上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用創新創業來促進就業,促進經濟的發展,轉變發展方式。中國經濟從依賴投資驅動經濟增長逐步轉變為依賴智力資本創造價值來拉動經濟增長。從2014年開始,經過短短不到4年時間,青年群體迸發出巨大的創新創業活力,涌現出一批成功的大學生創業者。如雙創公司——摩拜單車從2015年1月成立到2018年4月4日被美團以7.5億美元收購,創始團隊、AB輪投資人變現退出,無論是創業投資人還是創始團隊在短期內都獲得巨額的回報,為廣大創新創業者起到示范帶動作用,進一步激發了廣大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
經濟社會變革倒逼高校教育改革,為了適應社會對大學生“雙創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對大學生教學不光是教授傳統的理論知識,還要更多地結合當下社會商業環境下真實的創業案例等,來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提高并拓展創新創業能力來適應社會變革的挑戰,目前一大批高校設置了專門的創業學院——如創新創業學院來應對變革,學院內開設財務管理等一批管理課程作為公共課,成為創業者必備的儲備知識。財務管理從過去僅限于經濟管理類學生學習的專業理論課,到成為大學生必須掌握的創業基礎知識,如何講授創新創業財務管理對相關課程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學習、掌握并運用財務管理基礎知識,對大學生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通過對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相關情況進行抽樣調查,問卷調查表如下:
高校創新創業問卷調查表
姓名 年齡 年級 專業 學校
1. 目前高校開展創新創業財務管理課程是否必要?說明原因。
2. 對未來就業的規劃是否會創業?說明原因。
3. 如果創業,項目選擇是否傳統行業?說明原因。
4. 參加的創業實踐是否應用了財務管理知識?說明原因。
5. 對創業財務風險是否了解?并說明原因。
6. 對創業項目融資渠道是否了解?并說明原因。
發出問卷調查表1500份,去掉答案缺失及前后矛盾等無效問卷后,回收有效樣本問卷調查表共計1322份,問卷調查表制作出問卷調查統計表如下:

問 題回答是回答否樣本數量樣本占比樣本數量樣本占比目前高校開展創新創業財務管理課程是否必要?67651%64649%對未來就業的規劃是否會創業?37528%94772%如果創業,項目選擇是否傳統行業?95772%36528%參加的創業實踐是否應用了財務管理知識?68352%63948%對創業財務風險是否了解?31023%101277%對創業項目融資渠道是否了解?1128%122492%
1. 創新創業意識不強
“創新創業”指有所創新的創業。很多大學生創業意識缺乏,還停留在過去單純學習理論知識的舊思維,在高校象牙塔內,對社會變革認識不足,沒有切身體會。同時,很多學生還依賴家長們的學費和生活費的支助完成學業,缺乏主動的社會實踐來鍛煉自給自足的獨立精神,對學校開設創業課程也不理解,上創業課程也是應付了事,認為創業與自己未來畢業就業規劃相差甚遠,與己無關,將來會更傾向選擇穩定的職業如公務員等,缺乏職業危機感。另外,有些同學在大學期間也積極參與到創業實踐,但開展的創業項目創新意識不足,會傾向選擇傳統項目如餐飲等,但對傳統項目也沒有創新突破。
2. 財務風險意識缺失
部分大學生意識到創新創業的時代趨勢不可逆轉,也積極主動參與到創業活動中,部分家庭條件優越的大學生還會利用父母的支助在大學期間參與創業,但是個人對財務管理知識缺乏,對財務風險沒有概念,對資金的使用沒有科學的管理,導致創業過程中資金鏈斷裂,創業失敗,父母的投資血本無歸或背負沉重的負債。
3. 缺乏財務管理基礎知識
大學生普遍不懂財商,個人理財知識較匱乏,未意識到財務管理對未來無論創業還是生活的巨大作用。另外,高校教授財務管理的專業教師很多都是從財務專業學科抽調,教師來不及轉變教學思維,也沒有經過創業實踐,面對沒有基礎財會知識,非經濟專業的學生,還停留在用傳統教學方法教授財務管理課程,沒有從雙創思維出發以及著重實踐應用來講授該門課程,導致非財務專業學生上課也難以聽懂過于專業的偏理論性的財務管理課程。
4. 缺乏創業財務管理實踐
很多大學生目前連學費、生活費等都需要依賴家長支持,對個人日常財務也缺乏管理,更不說對創業公司進行財務管理。大學生普遍缺乏財力積累,創業資金籌集艱難,即便是國家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各項創業優惠政策,涉及融資、開業、稅收等,如符合條件的創業者貸款貼息,提供了各種創業啟動基金等,但是也是極少學生能夠申請獲批政府融資支持從中受益,導致大學生普遍缺乏創業財務管理實踐。另外,即使部分大學生也有積極主動通過學習了解財務基礎知識,參與一些社會理財實踐或創業財務管理實踐,但是由于缺乏財務管理經驗和指導,急于求成,往往陷入金融詐騙騙局或因資金鏈斷裂等導致失敗,損失慘重,留下心理陰影,產生負面效應。
5. 缺乏融資知識
融資分為債權融資和股權融資,其中債權融資需要創業者按期歸還,有還款壓力,而股權融資不需要償還,股權投資人期望獲得公司成長后的利潤分紅和公司股權價值增值收益。但能進行股權融資受到投資機構青睞的大學生創業團隊鳳毛麟角,且這些大學創新創業中的相對成功者并不懂天使投資人,私募基金投資人,風險投資人,產業投資人等之間的區別,投資人選擇失誤,導致創業公司壯大后受制于投資人,有可能使初創團隊被迫出局,或發展遇到瓶頸而被投資人拋棄。
1. 增強創新創業意識
美國高校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在大學教育中開設創業課程,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開拓精神、創業意識、創業能力的人才,是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提高綜合國力的必然舉措。其中以“百森商學院”的雙創人才培養模式和“斯坦福大學”產學研一體化模式較為知名。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大力提倡創新創業成為提高我國綜合競爭力的必然趨勢。我國目前提倡的雙創、眾創,特別是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日新月異、信息技術的大力發展,穩定的鐵飯碗時代一去不復返,主動適應社會變革,大學生需要在學校期間逐步培養雙創意識,鍛煉雙創能力。首先大學生要從自身出發,培養獨立精神,學費生活費爭取自給自足,在此基礎上,再進行創新創業實踐,培養雙創意識和鍛煉發展雙創能力。
2. 培養財務風險意識
在商業社會中,風險和收益是并存的,且一般成正比,大學生創業者在看到預期收益的同時也要懂得財務風險無處不在,防止盲目樂觀。對創業期間不同階段財務管理要合理規劃,不同創業期面臨的財務風險不同,初創期要防止固定資產過度投資、成本把控不嚴,發展期、穩定期防止盲目擴張,合理安排資金,防止出現創業公司流動資金和非流動資金財務結構失衡問題,如盲目擴大固定資產類投資導致企業流動資金不足或市場擴張等導致企業流動資金不足,資金鏈斷裂。資產負債率要控制在較安全的區間,流動比率合理,提前制定財務風險預防機制等。
3. 掌握財務管理基礎知識,加大實踐
首先大學生需要從自身出發培養財商,可以視個人為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將財務管理知識運用到管理個人日常開支中并形成報表,進行財務分析,管理好個人財務。這樣逐步能理論聯系實際,應用并掌握基礎財務管理知識,這樣不僅能增強個人財商能力,為未來生活準備,也為創新創業財務管理實踐做好了知識儲備。另外,可以通過對商業環境進行模擬,模擬創業,從事前、事中、事后做好財務管理實踐。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選擇創業成本低,見效快的創業項目來進行財務管理實踐。
4. 增強創業融資實踐
學習撰寫商業計劃書、路演演講,向提供大學生創業專項貼息貸款機構進行債務融資,或通過銀行進行個人貸款,但大學生財力有限,可做抵押擔保物價值有限,可供貸款金額有限。對于股權融資,比較單純財務投資人和產業投資人的區別,當創業發展壯大獲得投資人青睞時,選擇適合的投資機構。
開辦校園產業園,創業孵化器,為大學生提供創業實踐基地,通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將學校研發的優質創新項目和企業合作推廣,實現產學研一體化。另外,聘任自身具有創新創業經歷的財務管理專業教師,通過豐富的創業案例,模擬創業活動等來進行教學。經常邀請雙創成功人士進校園舉辦講座,開闊大學生視野,激發創業熱情,還可以利用校友會資源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創業實踐機會,讓大學生能切身體驗,將課堂所學創新創業財務管理知識運用到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