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萍,張 智
(成都市武侯區婦幼保健院,四川 成都 610041)
近年來,隨著孕產婦分娩理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產婦選擇自然分娩。產婦進行自然分娩時會伴隨著劇烈的疼痛。醫護人員在產婦進行分娩前,常對其使用藥物進行鎮痛治療。但對自然分娩的產婦使用藥物進行鎮痛治療后,可造成其產后尿潴留發生率的升高。產后尿潴留是指產婦在產后的4 h~6 h內不能正常排尿或不能完全將尿排盡,且對其進行誘導、刺激及治療后仍不能正常排尿的一種排尿障礙。據統計,接受鎮痛治療的自然分娩的產婦其產后尿潴留的發生率為13%[1-2]。有資料顯示,對接受鎮痛治療的自然分娩產婦進行產前優質護理對預防其發生產后尿潴留的效果很好。為此,筆者對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成都市武侯區婦幼保健院收治的5018例進行自然分娩產婦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成都市武侯區婦幼保健院收治的5018例進行自然分娩。這5018例產婦的納入標準為:1)未合并有其他嚴重的疾病。2)對本次研究使用的鎮痛藥物無禁忌癥[3]。將這些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n=2519)和觀察組(n=2499)。對照組產婦的年齡為19~38歲,平均年齡為(26.7±2.1)歲;其中有初產婦1762例,有經產婦757例。觀察組產婦的年齡為18~37歲,平均年齡為(27.3±2.8)歲;其中有初產婦1820例,有經產婦679例。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產婦均使用藥物進行鎮痛治療。具體的方法為:當產婦發生有規律的宮縮,其VAS評分>3分時,協助其采取仰臥位,為其建立靜脈通道。對產婦的胎心進行監測,監測的時間為20 min。若產婦的胎心無異常,對其使用適量的濃度為1.5%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嚴格按照椎管內穿刺的操作標準對產婦腰椎的L2~L3或L3~L4的椎間隙進行硬膜外穿刺[4]。穿刺成功后,注入3~5 ml濃度為1.5%的利多卡因。當產婦的麻醉平面令人滿意后,對其注入10 ml濃度為0.2%的鹽酸羅哌卡因。對產婦進行鎮痛治療后,協助其取半臥位進行休息,同時對其進行心電監護、胎心監護及協助其吸氧。密切觀察產婦的情況,觀察的時間為30 min,若其無特殊的表現,持續為其泵入濃度為0.2%的鹽酸羅哌卡因,泵入的速度為3~5 ml/小時。在此基礎上,對對照組產婦進行常規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為:1)在產婦的圍產期,對其進行胎心監測、心電監測及協助其吸氧[4]。2)在產婦的第一產程,協助其采取仰臥位進行休息。若產婦出現劇烈的疼痛時,可為其追加5~10 ml的鎮痛藥物。3)在產婦的第二產程,協助其在分娩床上采取膀胱截石位進行生產。4)在產婦生產后,鼓勵其進食、進水,指導其食用清淡、易消化、高營養的食物,禁止其食用油膩、辛、辣的食物。對觀察組產婦在實施對照組護理方案的基礎上進行產前優質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為:1)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向產婦講解與分娩有關的知識,糾正其對分娩的錯誤認知。告知產婦進行分娩時可能發生的癥狀,避免其在分娩時過分緊張。告知產婦在生產時使用鎮痛藥物的劑量較小,可減輕其疼痛,但仍可感到輕微的痛感,讓其不用過分緊張。2)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護理人員與產婦進行溝通與交流,了解其心理狀態,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疏導,以消除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可為產婦播放舒緩、優美的音樂以保持其心情愉快。3)對產婦進行環境護理。保持產婦待產室的安靜、整潔,使其得到充足的休息。保持待產室光線的柔和,避免光線刺激其眼睛。4)對產婦采用自由體位法進行護理。指導及協助產婦采取自由體位法進行待產,可為其選擇坐位、站立位或坐分娩球。在產婦采取自由體位法待產時,護理人員需全程陪同,避免其發生異常情況。5)對產婦進行減少侵入性操作的護理。盡量減少對產婦進行陰道檢查、肛門檢查等侵入性操作的次數,以避免其尿道、陰道或會陰組織發生腫脹和炎癥。6)對產婦進行排尿的護理。協助產婦每2 h排尿一次,避免對其使用導尿管。指導產婦在子宮收縮后,放松其會陰部的肌肉,增強其尿道括約肌的收縮力,促進其自主排尿。若產婦發生排尿困難,可用流水的聲音刺激其排尿。7)對產婦進行疼痛護理。指導產婦使用拉瑪澤減痛呼吸法進行呼吸,從而減輕其痛感,必要時為其追加麻醉藥物5 ml~10 ml。8)對產婦進行入量管理。盡量減少對產婦使用藥物的劑量及次數。鼓勵產婦進食、進水,但需控制其進水量<1000 ml。若發現產婦出現口渴、眼窩凹陷及口唇發干的癥狀,可讓其口服液體進行補水。盡量不對產婦進行輸液補水。9)對產婦進行第二產程前的護理。可對產婦的椎管內追加10 ml的麻醉藥物,并對其實施會陰局部麻醉,以預防其分娩時及傷口縫合時產生的疼痛。當產婦的宮口全開,有強烈的便意時,指導其采用蹲位或坐位。當胎頭剛剛露出時,指導產婦上分娩床采取膀胱截石位進行分娩。
觀察兩組產婦第二產程持續的時間及產后尿潴留的發生情況。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Minitab16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觀察組產婦第二產程持續的時間為(53±5.6)min,其產后尿潴留的發生率為6.0%;對照組產婦第二產程持續的時間為(81±6.2)min,其產后尿潴留的發生率為12.3%。觀察組產婦第二產程持續的時間短于對照組產婦,其產后尿潴留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產婦(P<0.05)。詳見表1、表2。
表1 兩組產婦第二產程持續時間的比較(±s )

表1 兩組產婦第二產程持續時間的比較(±s )
組別 例數 第二產程持續時間(min)觀察組 249953±5.6對照組 251981±6.2 t值 9.67 P值 <0.05

表2 兩組產婦產后尿潴留發生率的比較[n(%)]
隨著進行自然分娩產婦的逐漸增多,選擇在產前進行鎮痛治療的產婦也越來越多。對產婦使用藥物進行鎮痛治療后,可使其膀胱肌長時間處于松弛狀態,從而降低其排尿感,使其增大的子宮長時間壓迫膀胱[5]。但若為排尿困難的產婦采用一次性導尿等有創操作,可導致其產后膀胱肌肉的收縮力降低,導致其發生產后尿潴留。大量的臨床資料顯示,對進行鎮痛治療的自然分娩產婦采取自由體位法聯合拉瑪澤減痛呼吸法進行待產,并對其進行入量管理及減少侵入性操作護理,可提高其待產的舒適度,增加其順產的信心,有效地降低其產后尿潴留的發生率。自由體位法是指產婦可自由選擇走、立、坐、跪、趴等姿勢進行待產或分娩。WHO在1996年發布的《正常分娩監護使用手冊》中提出鼓勵產婦采用自由體位法進行分娩,并指出產婦采用自由體位法分娩是轉變分娩模式的重要措施之一。產婦采用自由體位法進行自然分娩,可有利于其胎頭的下降,糾正其胎頭的方向,可有效地縮短其產程持續的時間[6]。該法還可減輕產婦的子宮對盆底、會陰部、膀胱等的壓迫及藥物對其膀胱肌肉的麻痹作用,增加產婦的排尿感,以促進其排尿。拉瑪澤減痛呼吸法是指產婦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并經過多次呼吸練習放松自己緊張的肌肉,從而減輕其痛感[7]。我院為懷孕28周后的孕婦舉辦孕婦學習班,對其進行拉瑪澤減痛呼吸法的訓練,并對其進行考核,確保每一位孕婦都掌握該呼吸法。產婦在接受鎮痛治療后的1~2 h,其不存在痛感或存在輕微陣痛。但隨著鎮痛藥物的作用減弱,產婦的宮縮更加強烈,其痛感也更加強烈。此時,產婦采取自由體位法聯合拉瑪澤減痛呼吸法待產與分娩可有效地提高其待產或分娩的舒適性,提高其分娩的效果。WHO在《正常分娩監護使用手冊》中還指出護理人員要制定科學的護理方案鼓勵產婦在進行自然分娩前進食、進水[8],以補充其體力,但要控制其進食量。此外,對產婦進行環境護理,有利于其放松身體,促進其排泄。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可舒緩其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避免其在進行分娩時發生應激反應,從而降低其產后尿儲留的發生率。對產婦進行健康教育,可加深其對分娩的了解,提高其對治護的依從性。對產婦進行減少侵入性操作護理,可避免其尿道、陰道及會陰組織發生腫脹和炎癥。本次的研究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觀察組產婦第二產程持續的時間短于對照組產婦,其產后尿潴留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產婦。綜上所述,對接受鎮痛治療的自然分娩產婦進行產前優質護理在預防其發生產后尿潴留方面的效果很好,且可縮短其第二產程持續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