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 倩
(大邑志昌骨科醫院,四川 成都 611300)
腰椎間盤突出癥(LIDP)患者的臨床癥狀為疼痛、行動受限等[1],對其生活和工作可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該病患者若積極配合治療可使其病情較快地好轉[2]。有臨床資料顯示,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溫針灸進行治療的效果很好。為此,筆者對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大邑志昌骨科醫院收治的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選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大邑志昌骨科醫院收治的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90例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n=45)和針灸組(n=45)。在針灸組患者中,有男22例,女23例;其年齡為33~66歲,平均年齡為(46.2±3.0)歲;其病程為4個月~9年,平均病程為(5.5±1.9)年;其中腰椎間盤L3~L4突出的患者有20例,腰椎間盤L4~L 5突出的患者有18例,腰椎間盤L5~S1突出的患者有7例。在常規組患者中,有男21例,女24例;其年齡為33~68歲,平均年齡為(47.0±2.8)歲;其病程為4個月~7年,平均病程為(5.2±1.7)年;其中腰椎間盤L3~L4突出的患者有19例,腰椎間盤L4~5突出的患者有18例,腰椎間盤L5~S1突出的患者有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牽引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讓患者坐在多功能牽引床上,根據其進行胸部及骨盆檢查的結果確定其牽引的部位。在對患者進行牽引時,需根據其體質及體重決定牽引的重量[3],每次進行牽引的時間為30 min,每天治療1次,連續治療10 d為一個療程,連續治療三個療程。對針灸組患者采用溫針灸療法進行治療。具體的治療方法為:讓患者取俯臥位或側臥位。根據患者進行胸部及骨盆檢查的結果確定其腰椎間盤突出的具體位置。選取患者阿是穴和夾脊穴為主穴。選取患者下肢的承山穴、承扶穴、秩邊穴、環跳穴、陽陵泉穴、懸鐘穴、昆侖穴及風市穴為輔穴[4]。若患者的下肢疼痛嚴重,可在其骶骨邊緣及患側椎旁選取穴位。選取穴位完畢后,對所選取的穴位實施常規消毒,用毫針垂直緩慢刺入穴位,進針后保證毫針能夠沿著患者椎板的邊緣向橫突間的韌帶部位逐漸進入,直達其椎弓板,以使其產生麻木感及酸脹感為宜[5]。進針得氣后,將艾條(3 cm左右)點燃,并將其插在毫針的柄上,再次針刺患者的各個穴位,留針20 min,每天針灸1次,治療15 d為1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觀察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VAS評分及JOA評分。1)用VAS(視覺模擬評分法)評分評估患者疼痛的程度,總評分為10分,評分為10分表示患者存在劇烈的疼痛;評分為8~9分表示患者存在重度疼痛;評分為5~7分表示患者存在中度疼痛;評分為2~4分表示患者存在輕度疼痛;評分為1分表示患者存在輕微疼痛;評分為0分表示患者無痛。用JOA(日本骨科協會評估治療分數)評分評估患者的腰椎間盤功能,評分越高表示其腰椎間盤的功能越好。將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其可日常活動不受影響;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得到緩解,但其日常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未改善或其病情在加重。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治療后,在針灸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26例(57.78%),為有效的患者有16例(35.56%),為無效的患者有3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33%;在常規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22例(48.89%),為有效的患者有13例(28.89%),為無效的患者有10例(22.22%),其治療的總有效率是77.78%。針灸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
接受治療前,針灸組患者的VAS評分是(8.56±1.32)分,常規組患者的VAS評分是(8.55±1.28)分,兩組患者的VAS評分相比,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針灸組患者的VAS評分是(4.78±1.32)分,常規組患者的VAS評分是(7.31±1.21)分,針灸組患者的VAS評分低于常規組患者(P<0.05)。
接受治療前,針灸組患者的JOA評分為(7.32±2.41)分,常規組患者的JOA評分為(7.26±2.32)分,兩組患者的JOA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治療后,針灸組患者的JOA評分為(24.32±1.78)分,常規組患者的JOA評分為(18.89±1.68)分,針灸組患者的JOA評分高于常規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JOA評分的比較(分,±s )

表1 兩組患者JOA評分的比較(分,±s )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針灸組 457.32±2.4124.32±1.78常規組 457.26±2.3218.89±1.68 P值 >0.05 <0.05
腰椎間盤突出癥(LIDP)是由于患者腰椎間盤發生退行性病變[6],導致其腰椎髓核的張力變小,使其椎間盤變薄所致。患者罹患此病后,可導致其原纖維變性物大量沉積在其腰椎髓核上[7],進而壓迫其腰椎間盤的纖維環,刺激脊髓外的硬膜囊及神經根,導致其腰部發生疼痛或神經功能發生障礙[8]。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為行動受限、腰腿疼痛等,可嚴重地影響其正常生活和工作。中醫認為,LIDP屬于“痹證”的范疇,該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腎氣虧虛、腰部受傷、寒濕侵襲、體位不正和過度操勞,導致其經絡出現閉阻不通所致。因此,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時,應以活血化瘀、舒筋通絡及行氣止痛為原則。溫針灸為中醫常用的治療LIDP的方法。該療法通過針刺患者相應的穴位促使其周圍血管收縮,改善其局部的血液循環,減輕其神經根周圍的炎癥,修復其椎間盤的纖維環。該療法將艾灸和針刺相結合,通過燃燒艾條產生的熱量刺激患者的穴位,可有效地改善其局部的微循環,祛除其風、寒、濕邪。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對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間大邑志昌骨科醫院收治的9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用溫針灸進行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治療后,針灸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3.33%,常規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是77.78%,針灸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常規組患者;針灸組患者的VAS評分是(4.78±1.32)分,常規組患者的VAS評分是(7.31±1.21)分,針灸組患者的VAS評分低于常規組患者;針灸組患者的JOA評分為(24.32±1.78)分,常規組患者的JOA評分為(18.89±1.68)分,針灸組患者的JOA評分高于常規組患者。綜上所述,用溫針灸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