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泓
(德陽第五醫院骨外科,四川 德陽 6180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骨科的常見病。該病是指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膝關節疾病。該病患者可出現膝關節疼痛、腫脹、僵硬等癥狀,病情嚴重者還可出現膝關節畸形及活動受限等癥狀[1]。有報道稱[2],該病在70歲以上老年人中的發病率高達75%。該病可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手術療法是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本文中,筆者主要分析和比較用腓骨截骨術與關節鏡下膝關節沖洗清理術+腓骨截骨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德陽第五醫院骨外科收治的5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這些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符合臨床上關于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診斷標準。2)其膝關節的活動度>90°、內翻畸形<15°、屈曲攣縮<15°。3)經保守治療無效。4)意識清楚,能夠配合治療。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是:1)患有代謝障礙性膝關節炎或自身免疫性膝關節炎。2)合并有股骨頭壞死、腦血管疾病或腰椎疾病。3)膝關節的骨贅較多或滑膜增生嚴重。4)膝關節存在外翻畸形的情況。5)不具有進行腓骨截骨術與關節鏡下膝關節沖洗清理術的指征。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20例)和觀察組(30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其年齡為52~81歲,平均年齡為(67.18±6.32)歲;其病程為1~7年,平均病程為(4.85±1.46)年;其中,有單側膝關節發生病變的患者14例,有雙側膝關節發生病變的患者16例。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8例;其年齡為54~79歲,平均年齡為(68.04±6.57)歲;其病程為1~9年,平均病程為(5.06±1.62)年;其中,有單側膝關節發生病變的患者9例,有雙側膝關節發生病變的患者1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用腓骨截骨術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使其保持仰臥位。在其腓骨長短肌與比目魚肌的間隙處做一個長約3 cm的切口,切開其皮膚、皮下脂肪、淺筋膜與深筋膜,鈍性分離其腓骨長短肌與比目魚肌,暴露其腓骨。在分離其腓骨長短肌與比目魚肌時,要用拉鉤保護其肌肉周圍的軟組織,避免損傷其腓總神經。用線鋸或截骨器在其腓骨頭下6~8 cm處截取一段長約2cm的腓骨,取出截下的腓骨段,用骨蠟對其腓骨的斷端進行封堵。用生理鹽水沖洗其術區,最后逐層縫合其手術切口。用關節鏡下膝關節沖洗清理術+腓骨截骨術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對其進行腓骨截骨術的方法與觀察組患者相同。在對其進行腓骨截骨術前,對其實施關節鏡下膝關節沖洗清理術,方法是:對其進行腰硬聯合麻醉,在其膝關節外側的膝眼處做一個小切口,經此切口將膝關節鏡置入膝關節腔內。在膝關節鏡的輔助下,探查其關節面、關節軟骨、半月板、交叉韌帶、滑膜的情況。對其膝關節腔內剝脫的軟骨和增生的滑膜進行清理,修復其缺損的半月板,削磨其骨贅和增生的關節面,松解其髕骨韌帶。最后用大量的生理鹽水對其膝關節腔進行沖洗。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抗感染、消炎、營養軟骨等治療。
術前及術后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采用AKS膝關節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膝關節的功能。此量表的滿分為200分,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膝關節的功能越佳。術前及術后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價兩組患者膝關節疼痛的嚴重程度。VAS的分值為0~10分,患者的評分為0分,表示其膝關節無痛;評分為1~3分,表示其膝關節存在輕度疼痛;評分為4~6分,表示其膝關節存在中度疼痛;評分為7~10分,表示其膝關節存在重度疼痛。統計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的費用。
用SPSS20.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6個月及12個月,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的評分均高于術前(P<0.05)。術后3個月,對照組患者膝關節功能的評分高于觀察組患者(P<0.05)。術后6個月和12個月,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術前及術后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的評分(分,±s )

表1 對比術前及術后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的評分(分,±s )
注:*與同組術前相比,P<0.05;#與觀察組術后3個月相比,P<0.05;&與觀察組術后6個月、12個月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后12個月觀察組 3089.25±11.26107.04±21.35* 141.26±12.75* 147.25±5.83*對照組 2088.14±12.31125.23±14.42*# 144.34±10.27*& 148.32±5.71*&
術前,兩組患者膝關節的V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3個月、6個月及12個月,兩組患者膝關節的VAS評分均低于術前(P<0.05)。術后3個月,對照組患者膝關節的VAS評分低于觀察組患者(P<0.05)。術后6個月和12個月,兩組患者膝關節的VAS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術前及術后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膝關節的VAS評分(分,±s )

表2 對比術前及術后不同時間點兩組患者膝關節的VAS評分(分,±s )
注:*與同組術前相比,P<0.05;#與觀察組術后3個月相比,P<0.05;&與觀察組術后6個月、12個月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術前 術后3個月 術后6個月 術后12個月觀察組 306.98±0.654.12±0.57* 2.71±0.52* 2.44±0.36*對照組 207.01±0.573.52±0.64*# 2.67±0.58*& 2.41±0.39*&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平均費用為(6523.47±452.53)元,對照組患者治療的平均費用為(8264.81±734.67)元。觀察組患者治療的費用少于對照組患者(P<0.05)。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關節疾病[4]。該病是引起老年人腿疼的主要原因。不正確的走路姿勢、體重過重、長時間下蹲及膝關節受寒等均可誘發該病。該病患者的病情若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會發生關節畸形,從而可嚴重影響其膝關節的功能。近年來,有學者指出,膝關節外側的關節囊、韌帶、髕旁腱膜等軟組織松弛是誘發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主要因素[5]。人體的脛骨隨著年齡的增長可發生骨質疏松,而外側腓骨的支撐力會導致疏松退變的脛骨平臺發生不均勻沉降,致使膝關節的力線內移,從而導致膝關節發生內翻畸形。而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腓骨截骨術,可解除腓骨對脛骨平臺的支撐作用,阻止其脛骨平臺繼續發生不均勻沉降,恢復其膝關節的力線,從而可改善其膝關節的功能[6]。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腓骨截骨術與關節鏡下膝關節沖洗清理術+腓骨截骨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遠期療效相當,但單用腓骨截骨術治療該病的費用更低,且操作過程更為簡單,適合基層醫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