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磊
(德陽市人民醫院,四川 德陽 618000)
粘連性腸梗阻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導致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腹腔發生炎癥、受到手術創傷等。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手術治療該病[1]。使用傳統的開腹粘連松解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可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癥狀,解除其腸粘連的情況,但手術的切口較大,其術中的出血量較多,術后身體恢復的速度較慢,且容易發生手術并發癥。腹腔鏡技術是臨床上實施腹部手術時常用的一種技術。使用腹腔鏡粘連松解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其感染的發生率低。為探討使用開腹粘連松解術與腹腔鏡粘連松解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效果,德陽市人民醫院對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間收治的140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分別使用開腹粘連松解術與腹腔鏡粘連松解術進行治療,并將其治療的效果進行對比。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間德陽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40例粘連性腸梗阻患者。對這些患者的排除標準為:1)對治療的依從性差。2)存在嚴重的水電解質紊亂。3)存在精神障礙。4)存在腸扭轉。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開腹組(n=70)和腹腔鏡組(n=70)。腹腔鏡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31例;其年齡為20~69歲,平均年齡為(38.22±2.14)歲。開腹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29例;其年齡為20~71歲,平均年齡為(38.50±2.07)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為開腹組患者使用開腹粘連松解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讓患者取平臥位。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按常規對患者進行消毒、鋪巾。在患者的腹部正中做切口,暴露其發病的部位。使用鈍性分離與銳性分離相結合的方法分離粘連的部位。修補患者破損的腸管。若患者粘連的部位難以分離,則酌情切除其部分小腸。清除患者腹腔中的積血。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創面。在患者的創面上涂抹透明質酸鈉,防止其病情復發。術后按常規對患者進行抗感染、補液等治療。為腹腔鏡組患者使用腹腔鏡粘連松解術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讓患者取平臥位。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患者無明顯腸道擴張部位所對應的皮膚區域做觀察孔。觀察患者病變的程度和范圍。根據患者病變的程度和范圍在合適的區域做2個操作孔和1個輔助操作孔。為患者建立氣腹。將氣腹壓力設置為12~14 mmHg。置入腹腔鏡設備。使用超聲刀分離粘連的部位。修補患者破損的腸管。若患者粘連的部位難以分離,則酌情切除其部分小腸。清除患者腹腔中的積血。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創面。在患者的創面上涂抹透明質酸鈉,防止其病情復發。術后按常規對患者進行抗感染、補液等治療。
記錄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手術持續的時間及術畢至胃腸道功能恢復的時間。觀察兩組患者發生手術并發癥(包括切口感染、腸漏、腸壁損傷等)的情況。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21.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腹腔鏡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于開腹組患者(P<0.05),其手術持續的時間及術畢至胃腸道功能恢復的時間短于開腹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s)

表1 兩組患者的各項手術指標(±s)
組別 例數 術中的出血量(ml)術畢至胃腸道功能恢復的時間(d)腹腔鏡組 7040.4±6.259.8±4.92.4±0.2開腹組 7095.4±7.087.6±7.03.8±0.4 t值 49.21027.22126.192 P值 0.0000.0000.000手術持續的時間(h)
腹腔鏡組患者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開腹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發生手術并發癥的情況[n(%)]
粘連性腸梗阻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一種腸梗阻。該病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惡心、腹部劇烈疼痛、腹脹、嘔吐等。臨床上主要使用手術治療該病。使用傳統的開腹粘連松解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可獲得較好的療效,但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大,其容易發生感染,術后其康復的速度慢[2]。腹腔鏡技術是臨床上實施腹部手術時常用的一種技術。使用腹腔鏡粘連松解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具有以下優點:1)手術視野開闊,醫生可準確地找到患者腸道中梗阻和粘連的部位。2)術中暴露患者腹腔的面積小、手術切口小,其不易發生感染。3)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其術中的出血量少,術后恢復的速度快[3]。需要注意的是,臨床醫生在使用腹腔鏡粘連松解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時,應嚴格掌握手術指征,術中避免損傷患者的腸管,盡可能保持其腸管完整。使用腹腔鏡粘連松解術進行治療的粘連性腸梗阻患者,應在術后早期下床進行活動,從而促進其康復,預防其病情復發。
綜上所述,與使用開腹粘連松解術相比,使用腹腔鏡粘連松解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的手術時間短,患者術中的出血量少,其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的速度快,且不易發生手術并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