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泉
(南寧市第九人民醫院,廣西 南寧 530409)
脛骨骨折是骨科的常見病。此病患者可出現小腿腫脹、疼痛、畸形等癥狀。閉合復位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與經皮微創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均是現階段臨床上治療脛骨骨折的常用術式。但臨床上關于用這兩種術式治療脛骨骨折的效果尚存在爭議[1]。為了分析與比較用閉合復位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與經皮微創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脛骨骨折的效果,筆者對50例此病患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
將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南寧市第九人民醫院收治的50例脛骨骨折患者納入本研究。其中,排除對手術不耐受及有脛骨手術史的患者。按照手術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分為A組和B組。在A組患者中,有男15例(占60%),女10例(占40%);其年齡為8~77歲,平均年齡為(35.58±8.64)歲;其中,因摔倒、從高處墜落、發生交通事故及被重物砸傷而發生骨折的患者分別有7例(占28%)、6例(占24%)、8例(占32%)和4例(占16%)。在B組患者中,有男16例(占64%),女9例(占36%);其年齡為7~75歲,平均年齡為(34.34±8.49)歲;其中,因摔倒、從高處墜落、發生交通事故及被重物砸傷而發生骨折的患者分別有5例(占20%)、8例(占32%)、6例(占24%)和6例(占24%)。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P>0.05。
對B組患者進行閉合復位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使其保持仰臥位。在其患側的大腿根部捆扎氣囊止血帶,對其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在C型臂X線機的輔助下,對其骨折端進行閉合復位。待復位成功后,在其患側膝關節前的髕骨下緣做一個4 cm的縱行切口,切開其皮下組織和深筋膜,向兩側牽拉開其肌肉組織,顯露其脛骨平臺的前緣。在其脛骨平臺前緣下2 cm處用開口器做一個開口,直通髓腔,并對開口進行擴大處理。在其斷骨的髓腔內插入導針,用擴髓器擴大其斷骨遠端和近端的髓腔。退出導針,置入帶鎖髓內釘,安裝髓內釘瞄準器,用2枚鎖釘對髓內釘進行固定。對A組患者進行經皮微創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方法是: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使其保持仰臥位。在其患側的大腿根部捆扎氣囊止血帶,鋪消毒巾。在C型臂X線機的輔助下,對其骨折端進行復位。在其脛骨下段、內踝上方做一個2 cm的切口,暴露其骨折端。用骨膜剝離器剝離其骨折端的骨膜,將合適型號的鋼板置于其骨折端。在C型臂X線機的輔助下調整鋼板的位置。待鋼板放置的位置令人滿意后,用螺釘對鋼板進行固定。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骨折端愈合的時間及術后發生并發癥(如皮膚壞死、骨髓炎、骨折端感染等)的情況。
顯效:治療后,患者的骨折端完全愈合,其骨折線消失,其骨折端無疼痛感,其膝關節和踝關節的功能完全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患者的骨折端基本愈合,但存在骨折線,其骨折端偶有疼痛感,其膝關節和踝關節的功能有所改善,但無法負重。無效:治療后,患者的骨折端未愈合,存在較為嚴重的疼痛感,其膝關節和踝關節的功能未得到改善。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B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和骨折端愈合的時間均短于A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及骨折端愈合的時間(±s )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住院的時間及骨折端愈合的時間(±s )
組別 例數 術后住院的時間(d) 骨折端愈合的時間(月)A組 2515.34±3.214.32±0.60 B 組 2510.24±2.563.01±0.55 t值 8.64628.0472 P值 <0.05 <0.05
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 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
B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A組患者(P<0.05)。詳見表 3。

表3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
脛骨骨折是一種常見的骨折疾病。該病主要是由暴力直接作用于脛骨所致[2]。脛骨下段的血運不夠豐富,該病患者在手術后發生細菌感染、骨不連的風險相對較高。選擇一種合適的手術方式對該病患者進行治療十分重要[3]?,F階段,臨床上常采用閉合復位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與經皮微創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治療脛骨骨折。在對該病患者進行經皮微創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時,需要剝離其骨折端的骨膜,從而可增加其術后發生感染的風險。而對該病患者進行閉合復位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術中不需要剝離其骨膜,對其骨折端造成的損傷較小,從而可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4-5]。
從本研究的結果可知,對脛骨骨折患者進行閉合復位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與經皮微創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術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對該病患者進行閉合復位帶鎖髓內釘內固定術可縮短其住院的時間和骨折端愈合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