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艷
(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婦科,江蘇 南京 210001)
圍絕經期功血是圍絕經期女性常見的一種疾病。該病在卵巢功能衰竭女性和性激素分泌失調女性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該病患者可出現月經周期紊亂、經期延長、月經量增多等癥狀。中醫認為,圍絕經期功血屬于“崩漏”的范疇,其病機主要為脾腎虧虛,致使沖任不固、氣血失調。在本文中,筆者主要研究用補腎化瘀方對30例圍絕經期功血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婦科收治的60例圍絕經期功血患者。將這些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患者的年齡為41~55歲,平均年齡為(47.31±3.14)歲;其病程為3個月~2年,平均病程為(11.50±2.67)個月;其中,子宮內膜厚度<8 mm的患者有16例,子宮內膜厚度≥8 mm且≤12 mm的患者有14例。對照組患者的年齡為42~54歲,平均年齡為(47.16±3.03)歲;其病程為2個月~2年,平均病程為(11.67±2.75)個月;其中,子宮內膜厚度<8 mm的患者有17例,子宮內膜厚度≥8 mm且≤12 mm的患者有13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本研究中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符合《婦產科學》[1]中關于圍絕經期功血的診斷標準。2)其病情符合中醫關于“崩漏”的診斷標準〔即其存在以下(1)、(2)、(5)條目中所描述的癥狀〕,其主要癥狀如下:(1)月經周期不規則,或經血暴下如注,或漏下不止,或兩者交替出現。經血色紅,質稠,有血塊。(2)腰酸膝軟,小腹疼痛,或腰痛如折。(3)大便正常或稀溏。(4)手心、足心熱,口干。(5)烘熱汗出,煩躁易怒。(6)舌淡或偏紅,舌苔薄,脈細。本研究中患者的排除標準是:2)其子宮內膜的厚度>12 mm。2)合并有子宮肌瘤。3)患有由生殖器疾病或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子宮出血。
用安宮黃體酮對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安宮黃體酮的用法是:口服,8 mg/次,每6 h服用1次。待患者陰道出血的癥狀消失后,每3天減少1次用藥量,每次減少的用藥量為原用藥量的1/3,一直減至4 mg/次,4次/d,連續治療20 d。之后讓患者在每次陰道出血后的第15天開始服用此藥,每天服10 mg,連續用藥10 d。用補腎化瘀方對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補腎化瘀方的藥物組成是:菟絲子10 g,旱蓮草20 g,枸杞子10 g,川斷10 g,海螵蛸10 g,山藥15 g,白芍10 g,茜草10 g,仙鶴草30 g。對于子宮內膜厚度<8 mm的患者,應注重為其采取補腎健脾、固澀沖任法進行治療,可于上方中加入五味子10 g、炙龜板10 g、地榆炭10 g。對于子宮內膜厚度≥8 mm且≤12 mm的患者,應注重為其采取活血化瘀、固沖止血法進行治療,可于上方中加入益母草15 g、五靈脂10 g、三七3 g(后沖)、煅牡蠣30 g。對于舌紅少苔、五心煩熱的患者,于上方中加入地骨皮10 g、生地10 g。對于舌體淡胖、神疲乏力的患者,于上方中加入白術15 g、黃芪15 g。對于腰痛肢冷的患者,于上方中加入補骨脂10 g、杜仲10 g。水煎服,1劑/d,分早晚2次溫服,共治療3個月。
痊愈:經治療,患者的月經周期和月經量均恢復正常。顯效:經治療,患者的月經周期和月經量均基本恢復正常,其經期可維持7~10天。好轉:經治療,患者的月經周期有所改善,其月經量有所減少。無效:經治療,患者的月經周期和月經量均未得到改善。總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用SPSS19.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 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
圍絕經期功血是指由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失調所引起的子宮異常出血。該病是婦科的常見病。中醫認為,圍絕經期功血屬于“崩漏”的范疇,其病機主要為脾腎虧虛,致使沖任不固、氣血失調。腎氣虧虛、天癸漸竭是圍絕經期女性共同的生理變化。《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2]。中醫認為,崩漏的發生離不開“瘀血”。《千金要方》中說:“瘀血占據血室而致血不歸經”[3]。中醫主張采用益腎調經、化瘀止血的原則治療圍絕經期功血。本研究所用的補腎化瘀方中,菟絲子具有補陽益陰之功效,枸杞子、白芍具有滋腎養陰之功效,旱蓮草具有益腎平肝、涼血止血之功效,川斷具有調血脈、止崩漏之功效,海螵蛸、仙鶴草具有收斂止血之功效,山藥具有補氣養血之功效。全方可共奏益腎調經、化瘀止血之功。在使用此方時,若能根據患者子宮內膜的厚度及其臨床表現加減用藥進行辨證施治,可取得更為理想的療效。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補腎化瘀方治療圍絕經期功血的效果顯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