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典
(涪陵建峰醫院消化內科,重慶 408601)
消化性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主要是指發生于胃和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上腹疼痛、反胃、噯酸、惡心嘔吐、體重減輕是該病患者最典型的癥狀。部分病情嚴重的患者還可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有文獻報道稱,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若治療不及時,就容易發生失血性休克[1]。為了探討用胃鏡下鈦夾止血法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筆者對140例此類患者進行了平行對照試驗。
將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涪陵建峰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140例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納入本研究。這些患者均存在上腹疼痛、反胃、噯酸、嘔血、排黑便等癥狀。采用抽簽法將這140例患者分為藥物止血組和鈦夾止血組。在鈦夾止血組患者中,有男35例(占50%),女35例(占50%);其年齡為31~79歲,平均年齡為(47.02±2.89)歲。在藥物止血組患者中,有男36例(占51.43%),女34例(占48.57%);其年齡為29~80歲,平均年齡為(46.25±3.63)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方法是:及時清理患者的口腔,防止其口腔內的血漬或嘔吐物堵塞其氣道,導致其呼吸困難。為患者吸氧,將其下肢墊高。為其補充血容量,維持其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同時用奧美拉唑(用法是:靜脈滴注,40 mg/次,在30 min內注射完畢,1次/d,連續用藥5 d)對其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用胃鏡下鈦夾止血法對鈦夾止血組患者進行治療,方法是:經口置入胃鏡,找到出血點,觀察出血的速度和病灶的形態。用腎上腺素+生理鹽水對病灶進行反復的沖洗和引流。經胃鏡的操作通道置入鈦夾,調整鈦夾的位置,將其對準出血血管的兩端。用鈦夾將出血血管的兩端夾緊。根據患者病灶的大小和出血量置入合適數量的鈦夾,一般應置入2~5枚鈦夾。
顯效:經治療,患者止血成功,其上腹疼痛、反胃、噯酸、嘔血、排黑便等癥狀基本消失。有效:經治療,患者的出血量明顯減少,其上腹疼痛、反胃、噯酸、嘔血、排黑便等癥狀有所減輕。無效:經治療,患者的出血量未減少,其上腹疼痛、反胃、噯酸、嘔血、排黑便等癥狀未減輕。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入院至止血成功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
用SPSS18.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鈦夾止血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藥物止血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
鈦夾止血組患者入院至止血成功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均短于藥物止血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比較兩組患者入院至止血成功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s )

表2 比較兩組患者入院至止血成功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s )
組別 例數 入院至止血成功的時間(h) 住院的時間(d)藥物止血組 7086.24±13.0611.48±3.82鈦夾止血組 7042.21±12.238.43±2.64 t值 20.5898.108 P值 0.0000.000
消化性潰瘍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該病是指在各種致病因子的作用下,使患者的胃粘膜或腸粘膜出現炎性反應,進而導致其局部胃粘膜或腸粘膜發生壞死和脫落,形成潰瘍[2]。消化性潰瘍可穿透患者的粘膜肌層,嚴重者甚至可達到固有肌層。該病可發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腸,也可發生于胃空腸吻合口附近。其中以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為最常見。近年來,我國消化性潰瘍的發病率雖然有所下降,但其仍然是消化內科的常見病之一。該病患者可出現上腹疼痛、反胃、噯酸、惡心嘔吐、體重減輕等癥狀,部分病情嚴重者還可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潰瘍患者在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后,若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就容易發生失血性休克,從而可危及其生命。過去,臨床上對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主要是進行藥物治療,但效果不理想[3]。近年來,臨床上采用胃鏡下鈦夾止血法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胃鏡下鈦夾止血法對此類患者進行治療,可在胃鏡的直視下用鈦夾將其出血的血管及周圍組織夾緊,截斷血流,從而達到快速止血的目的[4]。有報道稱,用胃鏡下鈦夾止血法治療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操作簡便、止血效果好、安全性高及治療的費用低等優點。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在對消化性潰瘍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進行常規治療的同時,用胃鏡下鈦夾止血法對其進行治療,能顯著縮短其止血成功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