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宏
(重慶市彭水縣人民醫院,重慶 409600)
創傷性顱腦損傷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危急重癥,具有進展迅速、致殘率高等特點。此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腦血流灌注不足、顱內壓升高等,部分患者可發生腦血腫或腦水腫,從而可危及其生命安全。腦疝、腦挫裂傷、持續性顱內高壓是導致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因此,應及時對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進行降顱壓治療,以提高其生存率[1]。進行手術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創傷性顱腦損傷的主要手段,能夠有效地控制患者的顱內壓[2]。為了研究用標準大骨瓣開顱術聯合亞低溫療法治療創傷性顱腦損傷的效果,筆者對重慶市彭水縣人民醫院接診的72例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進行了分組對比研究。
從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期間重慶市彭水縣人民醫院接診的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中選取72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36例/組)。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3例,女13例;其年齡為22~67歲,平均年齡(41.69±10.84)歲。對照組患者中有男24例,女12例;其年齡為23~66歲,平均年齡(42.03±10.57)歲。兩組研究對象的基線資料相比,P>0.05。本研究經重慶市彭水縣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1 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 1)經CT檢查被確診患有創傷性顱腦損傷。2)受傷至入院的時間≤12 h。3)本人或其家屬知情并同意參與本研究。
1.2.2 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 1)合并有肝腎功能異常。2)合并有精神疾病。
對這兩組患者均進行止血、營養神經、抗感染、降顱壓等對癥治療,并保持其呼吸道的通暢。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者采用標準大骨瓣開顱術進行治療。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全麻,在其耳前至耳廓后頂骨結節之間做一個切口。在其耳前近顳底處鉆3個孔,并在其額骨顴突后、額突眉弓下近中線處分別鉆1個孔。清除其硬膜外血腫,切開硬腦膜,清除硬膜下血腫及水腫。對術區進行止血處理,對硬腦膜進行減張縫合,然后對其進行復位。為觀察組患者聯用標準大骨瓣開顱術和亞低溫療法進行治療。進行標準大骨瓣開顱術的方法與對照組相同。進行亞低溫治療的方法是:在術后,為患者注射冬眠合劑1號,30 min后采用NK-10型顱腦降溫儀(由上海三崴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提供)對其進行降溫治療(使其肛溫降至32~34℃,降溫的時間≤5 h)。完成降溫治療后,通過調節降溫儀對患者進行復溫處理(每4 h使其肛溫升高1℃,直至其肛溫升至35℃,維持24 h后為其拆除降溫儀)。
1)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周、術后1個月的顱內壓和發生腦功能障礙的情況。采用腦功能障礙評分法(DRS)評估患者發生腦功能障礙的嚴重程度。患者的DRS評分越高,說明其發生腦功能障礙的情況越嚴重。2)比較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采用格拉斯哥預后量表(GOS)評估患者的預后情況。患者的GOS評分越低,說明其預后越差。3)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包括腦脊液漏、腦積水、顱內感染、遲發性血腫、切口疝等)的發生率。
采用SPSS 21.0軟件分析本文中的數據。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術后,觀察組患者的GOS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在術后1周,觀察組患者的顱內壓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在術后1周及術后1個月,觀察組患者的DR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顱內壓、DRS評分、GOS評分的對比(±s )

表1 兩組患者顱內壓、DRS評分、GOS評分的對比(±s )
組別 例數 顱內壓(mmHg) DRS評分(分) GOS評分(分)術前 術后1周 術后1個月 術前 術后1周 術后1個月觀察組 3628.91±2.8514.96±2.5113.72±2.1118.57±7.3210.51±4.125.59±3.824.45±0.39對照組 3629.04±2.7721.06±2.0814.03±2.0518.64±7.1913.26±5.267.88±2.653.92±0.43 t值 1.28311.2280.6320.0412.4702.9555.478 P值 0.2040.0000.5290.9680.0160.0040.000
在術后,觀察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發生腦脊液漏、有1例患者發生腦積水,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5.56%(2/36);對照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發生腦脊液漏、有2例患者發生腦積水、有2例患者發生顱內感染、有1例患者發生遲發性血腫、有2例患者發生切口疝,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7.78%(10/36)。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χ2=6.400,P=0.011)。
臨床研究發現,對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標準大骨瓣開顱術可充分暴露其額極、額葉、顳葉等部位,有利于徹底清除其顱內的血腫、水腫及壞死組織,從而可迅速降低其顱內壓,解除其腦干及大腦后動脈遭受的壓迫,恢復其腦功能,且能夠有效地避免其發生腦血管痙攣及遲發性血腫[3]。亞低溫療法是一種物理療法。采用此療法對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抑制其腦組織中金屬蛋白酶的表達,減輕其血腦屏障的損傷,降低其血管內皮細胞的收縮力,防止其發生腦水腫,從而可起到保護其腦組織的作用。同時,對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進行亞低溫治療還能夠調節其腦組織的代謝,降低其受損腦細胞的耗氧量,避免其腦組織發生酸中毒。楊智勇等[4]的研究證實,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亞低溫療法對重型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治療可有效地降低其顱內壓,改善其預后(患者的預后良好率高達78.33%)。肖偉利等[5]研究指出,對創傷性顱腦損傷患者進行亞低溫治療能夠有效地抑制其腦細胞外Ca+的內流,防止其腦細胞內Ca+超載,抑制其體內氧自由基的生成、內源性毒性產物的合成及釋放,從而可避免其發生繼發性腦損傷,改善其腦神經功能。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用標準大骨瓣開顱術聯合亞低溫療法治療創傷性顱腦損傷能夠有效地降低患者的顱內壓和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腦功能的恢復,改善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