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姍姍
(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急性腦出血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急危重癥,具有致殘率高、致死率高及預后差等特征[1]。急性腦出血患者可出現全身性的代謝紊亂,在發生意識障礙及進食較難時易發生營養不良,進而可對其預后產生顯著的影響[2]。本次研究主要探討對急性重癥腦出血患者進行早期腸內營養(EEN)支持治療的臨床效果及對此病患者預后、營養指標的影響。
本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ICU收治的70例急性重癥腦出血患者。采用隨機數表法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5例患者。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9例,女16例;其年齡為50~75歲,平均年齡為(64.50±10.21)歲;其中發生基底節出血、腦干出血及小腦出血的患者例數分別為19例、9例及7例;其中意識狀態為嗜睡、昏睡、淺昏迷、中度昏迷及深度昏迷的患者例數分別為12例、10例、6例、4例及3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21例,女14例;其年齡為52~74歲,平均年齡為(64.39±10.32)歲;其中發生基底節出血、腦干出血及小腦出血的患者例數分別為20例、8例及7例;其中意識狀態為嗜睡、昏睡、淺昏迷、中度昏迷及深度昏迷的患者例數分別為11例、10例、7例、4例及3例。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兩組患者進行利尿、抑酸及脫水等常規治療。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者鼻飼常規的流質飲食,包括米粥、牛奶、豆漿等。為觀察組患者在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進行EEN治療,治療方案是:在患者入院后第二天為其應用瑞素(腸內營養乳劑,華瑞制藥有限公司生產)進行營養支持治療。經鼻胃管給藥,初始給藥劑量為125 ml/d,此后可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對營養素的需求將給藥量逐漸增加至500 ml/d。對兩組患者進行15 d的營養支持治療為一個療程。
1)在對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前后分別應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其預后,并對其進行血紅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與血清總蛋白(TP)水平的檢測。2)觀察兩組患者發生腹瀉、腹脹及應激性潰瘍等不良反應的情況。
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患者的平均年齡等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接受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NIHSS評分均較低(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NIHSS評分較低(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其NIHSS評分的對比(分,±s )

表1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其NIHSS評分的對比(分,±s )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值 P值對照組(n=35)28.20±5.5622.08±3.123.3930.043觀察組(n=35)27.98±5.4515.45±2.178.1090.015 t值 0.8934.595 P值 0.1330.035
與接受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ALB、PA及TP的水平均較高(P<0.05)。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ALB、PA及TP的水平均較高(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其營養指標的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前后其營養指標的比較(±s )
注:①表示與本組治療前相比,P<0.05,②表示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05。
組別 例數 時間 ALB(g/L) PA(mg/L) TP(g/L)對照組 35 治療前 32.20±4.45140.39±12.3263.39±4.99治療后 34.39±4.92160.38±14.5367.52±5.35觀察組 35 治療前 32.18±4.40139.78±12.0264.08±5.02治療后 38.00±5.28①② 267.82±26.78①② 73.39±6.77①②
在兩組患者中,均有少數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出現腹瀉、腹脹及應激性潰瘍等不良反應。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為11.43%(4/35),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總發生率為22.86%(8/35),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情況的對比[n(%)]
急性腦出血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心腦血管疾病。此病患者較易并發營養不良,在發生營養不良后其可因免疫力降低而發生感染性并發癥。近年來,隨著對營養支持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化,早期營養支持療法在治療急性腦出血方面的應用價值逐漸受到臨床醫師的關注與重視。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急性重癥腦出血患者進行早期腸內營養支持治療可取得理想的臨床效果,能顯著改善其營養指標及預后。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