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煒
(甘肅省臨夏州人民醫院創傷骨科,甘肅 臨夏 731100)
研究發現,對年齡>50歲的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盡早進行手術治療是防止其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的關鍵。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是臨床上常用的治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手術。此手術具有創傷小、患者的出血量少及并發癥的發生率低等優勢。為了探討對年齡>50歲的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進行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的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間臨夏州人民醫院收治的82例年齡>50歲的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本次研究對象的納入標準是:1)其病情經X線檢查、膝關節鏡檢查等綜合檢查得到確診;2)其年齡>50歲。本次研究對象的排除標準是:1)其患有嚴重的器質性疾病及精神疾病;2)其近期有膝關節手術史;3)其年齡≤50歲;4)其K-L分級標準的分級≥Ⅲ級。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3例;其年齡為51~76歲,平均年齡為(63.5±4.6)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6例;其年齡為51~73歲,平均年齡為(63.6±4.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術。進行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術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阻滯麻醉,為其取仰臥位。待麻醉起效后,對患者的手術部位進行常規的消毒、鋪巾,為其患肢扎上氣囊止血帶。在患者患肢雙側的膝前髕韌帶作為手術入路,在此處做一個0.5 cm的手術切口,置入關節鏡。選擇患者患側膝關節腔內注射生理鹽水,對其半月板損傷的部位、程度及類型進行全面的檢查與評估,進而明確對其半月板進行切除的范圍。然后置入花籃咬鉗,逐漸咬除受損半月板的內側緣,直至半月板的受損部位全部被咬除。使用刨削器負壓吸出膝關節腔內的碎屑。使用沖洗液對患者患側的膝關節腔進行灌洗。然后,對患者的手術切口進行縫合及加壓包扎。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術中的麻醉方式和患者所取的體位與對照組患者相同。具體的手術方法是:充分評估患者患肢半月板受損的程度,為其患肢扎上氣囊止血帶。將患者患側膝關節外側間隙上1橫指與髕腱外側連線的交界處作為手術入路,切開此處的皮膚及皮下組織,在關節囊內注入生理鹽水,使關節囊處于充盈的狀態。檢查患者患肢膝關節的結構,對其受損半月板的形態進行觀察,確定此處半月板受損的范圍及類型。在關節鏡下用半月板籃鉗咬除患者盤狀半月板的中心部位,保留6~8 mm的邊緣寬度。然后使用刨削器對半月板的邊緣進行修整,直至剩余半月板的形狀類似正常半月板的形狀或接近斜坡狀。最后,對患者患肢的膝關節進行麥氏征試驗。進行麥氏征試驗的結果若令人滿意,對患者的手術切口進行縫合、加壓包扎。
1)在接受手術前后,分別使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表對兩組患者患肢膝關節的功能進行評估。該量表的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患肢膝關節的功能越好。2)在接受手術前后,分別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者疼痛的程度。該評分的總分為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的癥狀越明顯。
使用SPSS21.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手術前,兩組患者VAS的平均評分和Lysholm膝關節功能的平均評分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手術后,觀察組患者VAS的平均評分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患者Lysholm膝關節功能的平均評分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情見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手術前后其VAS評分的比較(分,±s )

表1 兩組患者在接受手術前后其VAS評分的比較(分,±s )
分組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18.9±1.33.5±1.1對照組 419.1±1.16.7±1.3 t值 0.393.49 P值 >0.05 <0.05
表2 兩組患者在接受手術前后其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

表2 兩組患者在接受手術前后其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的比較(分,±s )
分組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157.1±11.892.0±3.9對照組 4156.3±12.876.9±7.7 t值 0.2911.20 P值 >0.05 <0.05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半月板的功能常出現減退,使其半月板組織出現鈣化、變性,進而使其膝關節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時易出現半月板損傷[1]。此病患者可出現膝關節不適、膝關節后側酸脹的癥狀;在行走或運動時,其膝關節可出現疼痛的癥狀。鑒于此類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特點,臨床上對其進行手術治療的方法仍存在爭議。消除患者患側膝關節的病灶、改善其患側膝關節的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該部位的正常組織是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進行關節鏡下手術的目的。對于膝關節內的病灶無法清除與其半月板無法修復的患者,臨床上多采用手術切除的方式對其進行治療。關節鏡下半月板手術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包括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術及關節鏡下半月板縫合修補術三種手術[2]。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的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其膝關節的功能好于接受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術的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其膝關節疼痛的癥狀輕于接受關節鏡下半月板切除術的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研究發現,關節軟骨的退變與半月板的損傷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對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進行關節鏡下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切除其膝關節內受損的半月板可使其出現骨性關節炎等并發癥。與之相比,對此病患者進行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的效果更為理想,可保留患者患側膝關節的半月板組織,可避免損傷其關節軟骨和與關節囊連接的纖維環組織,進而可維持其關節板周圍關節囊的穩定性。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年齡>50歲的膝關節半月板損傷患者進行關節鏡下半月板成形術的效果較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