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矞
(重慶市合川區南津街東津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慶 401521)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流動性越來越大。相關的研究表明,流動人口中的產婦及其圍產兒、新生兒的死亡率遠遠高于常住人口中的產婦及其圍產兒、新生兒。因此,加強對流動產婦及其新生兒的健康管理工作尤為重要[1]。有研究表明,對產婦進行產后訪視可有效提高其及其新生兒的生存質量[2]。產后訪視是指在產婦分娩后的一個月內,訪視人員到產婦家中對產婦及其新生兒進行探訪,了解產婦及其新生兒的情況,并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本文主要分析對流動產婦發生產后并發癥及新生兒健康問題的調查結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間在重慶市合川區南津街東津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分娩的100例產婦。按照我國的戶籍制度將這100例產婦分為本地組和流動組,每組各有50例患者。流動組產婦的年齡為22~35歲,平均年齡為(28.5±6.0)歲;其孕周為38~42周,平均孕周為(40.50±0.5)周。本地組產婦的年齡為21~34歲,平均年齡為(27.0±6.5)歲;其孕周為37~41周,平均孕周為(39.03±0.7)周。兩組產婦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有可比性。
在兩組產婦分娩結束后的第7 d和第28 d分別對其及其新生兒進行產后訪視。對本地組產婦及其新生兒進行產后訪視的內容是:1)訪視人員到產婦的家中,了解其產后的飲食情況及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的情況等。2)對產婦的乳房進行檢查。產婦如發生乳頭凹陷,訪視人員應告知其使用乳頭矯正器進行治療。產婦如發生乳頭皴裂,訪視人員應告知其母乳中含有天然的抗菌成分,在每次哺乳后擠出來一滴乳汁,涂抹在其乳頭上,以加快其傷口的愈合。3)對于進行非自然分娩的產婦,訪視人員應檢查其外陰手術切口及腹部手術傷口的愈合情況。4)向產婦了解其子宮復舊的情況,并觀察其產后惡露的顏色、氣味等。5)向產婦了解其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的情況。產婦若因乳汁分泌不足或新生兒啼哭導致其不能進行哺乳,訪視人員應指導其改變飲食結構、增加哺乳的次數,消除其短暫性的哺乳危機。6)對產婦的新生兒進行常規檢查(如檢測體溫、量體重等)。7)檢查產婦新生兒的臍帶是否脫落,其臍周是否存在紅腫及分泌物。如果新生兒的臍周出現惡臭的分泌物,訪視人員應告知產婦在其新生兒臍帶的根部使用碘伏進行消毒,2~3次/d。8)觀察新生兒的皮膚有無濕疹,其口腔有無霉菌感染等。對流動組產婦及其新生兒進行產后訪視的內容是:1)由于流動組產婦的流動性較強,其居住地址較為不固定,因此,只能通過打電話的方式對其進行產后訪視。在通過打電話進行產后訪視的過程中,訪視人員如果發現產婦的產后并發癥較多或其新生兒出現濕疹、紅臀等,應告知其攜帶其新生兒前往就近的醫院接受相關的醫療檢查。對兩組產婦進行產后訪視的方法均以第三版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范為準,對其中具有高危因素的產婦及其新生兒需增加訪視的次數。
在訪視期間,觀察兩組產婦產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其新生兒臍部感染的發生率、紅臀的發生率、濕疹的發生率及母乳喂養不耐受的發生率。產婦產后的并發癥包括惡露異常、乳腺腫痛、切口感染、子宮復舊不佳。新生兒的健康問題包括臍部感染、濕疹、紅臀及對母乳喂養不耐受。
使用SPSS17.0軟件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過產后訪視發現,本地組產婦產后惡露異常的發生率、乳腺腫痛的發生率、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及子宮復舊不良的發生率均低于流動組產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經過產后訪視發現,本地組產婦新生兒臍部感染的發生率、紅臀的發生率、濕疹的發生率及對母乳喂養不耐受的發生率均低于流動組產婦的新生兒,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新生兒健康情況的比較[n(%)]
產后訪視是婦幼保健人員根據產婦及其新生兒的具體情況,為其進行有針對性的保健指導,從而保證其及其新生兒生命安全與健康的綜合護理手段。有研究表明,流動產婦多為外來務工人員,其分娩結束后的修養期相對較短,對用母乳喂養新生兒的重要性、正確的母乳喂養方法及新生兒含接姿勢等相關知識學習的機會較少,進而可嚴重影響其對新生兒進行母乳喂養的效果。本次研究中,通過產后訪視能夠及時地發現產婦及其新生兒的異常,同時,根據產后訪視的結果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指導,可有效降低其產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并保證其新生兒的健康。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經過產后訪視發現,本地組產婦產后惡露異常的發生率、乳腺腫痛的發生率、切口感染的發生率及子宮復舊不良的發生率均低于流動組產婦。本地組產婦新生兒臍部感染的發生率、紅臀的發生率、濕疹的發生率及對母乳喂養不耐受的發生率均低于流動組產婦的新生兒。這說明,與本地產婦相比,流動人口的產婦對新生兒保健、生活保健及產褥期保健等相關知識的需求度更高。護理人員應對流動人口的產婦進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并加強對其進行產后訪視,及時發現產婦及其新生兒存在的異常情況,進而促進母嬰健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