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琳
(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髖關節骨折是較為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常發生在老年人群中。目前,臨床上常采用髖關節置換術對髖關節骨折患者進行治療。該病患者在接受該術式后,易發生假體松動、髖關節感染、坐骨神經損傷等并發癥。有研究表明,對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髖關節骨折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可縮短其住院的時間,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1]。為了進一步證實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筆者所在的護理團隊對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髖關節置換術后的36例髖關節骨折患者實施康復護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院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72例髖關節骨折患者。將這72例患者隨機分為常規組和研究組。在研究組患者中,有男性17例,女性19例,其年齡為45~82歲,平均年齡為(62.6±2.5)歲。在常規組患者中,有男性20例,女性16例;其年齡為45~81歲,平均年齡為(62.3±2.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髖關節置換術。術后,對常規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進行常規護理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術后,患者若因暫時失去自主活動的能力而產生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應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消除其心理障礙,使其積極主動地配合護理工作。2)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告知患者多食用高蛋白、高熱量、高纖維素及高鈣的食物。3)對患者進行疼痛護理,遵醫囑為其使用鎮痛劑進行止痛治療。4)對患者進行并發癥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如發現其有發生假體松動、髖關節感染、坐骨神經損傷等并發癥的先兆,護理人員應及時向醫生匯報,并遵醫囑對其進行對癥處理。對研究組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路徑護理。護理人員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系統化、程序化的康復路徑,并設置各項康復內容的量化指標,包括在床上進行鍛煉的周期(術后當日至患者首次下床持拐行走的時間)、在床下進行鍛煉的周期(患者術后首次下床持拐行走至其首次脫離拐杖自行行走的時間)。同時,細化患者康復過程中的小目標,包括在床上進行訓練時,踝關節、趾關節的主動屈伸訓練次數等。2)對患者進行功能鍛煉指導。⑴在訓練早期,護理人員指導患者由被動鍛煉逐漸轉為主動鍛煉。進行被動鍛煉的方法為:護理人員對患者腿部的肌肉、踝關節、膝關節進行按摩,每次按摩5~10 min,10次/d。進行主動鍛煉的方法為:護理人員指導患者從完成三點支撐抬臀練習(患者彎曲健側的腿部、健側的足部、雙肘,由此形成三點支撐,并使用腰力將臀部抬起)開始,逐漸完成患側股四頭肌伸縮、髖關節外展肌群伸縮、髖關節主動屈伸等鍛煉。⑵在骨痂形成期,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小腿三頭肌、股四頭肌及臀肌的收縮鍛煉。首先,護理人員需告知患者將其腿部伸直,然后,協助其完成腿部抬高的動作,并指導其完成膝關節和髖關節的屈伸鍛煉。膝關節屈伸的角度為20~30°,屈髖的角度最初以不超過45°為宜,然后逐漸增加屈髖的角度,但應低于90°。10~15 min/次,10次/d。⑶在臨床愈合期,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進行坐位練習和行走練習。坐位練習是指患者進行髖關節的屈伸練習(如站起、坐下),每天2~3次,每次30 min。行走練習是指護理人員協助患者抬起其上身,讓其患側的腿先離開床(屈髖的角度應<45°),并告知其用雙手扶住床沿,靜坐片刻后再下床。下床后,患者應先保持站立的狀態5~10秒,確認其沒有頭暈的癥狀后,再使用雙拐練習行走,3次/d,30 min/次。3)對患者進行飲食護理。在訓練早期,患者應多食用蔬菜、蛋類、豆制品、水果、魚湯、瘦肉等食物。在骨痂形成期,患者的飲食應能滿足其骨痂生長的需要,多食用骨頭湯、田七煲雞、動物肝臟等,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 A、鈣及蛋白質。在臨床愈合期,患者可以解除飲食禁忌。
使用Harris評分標準對患者髖關節的功能進行評估。患者的得分越高,說明其髖關節功能恢復得越好[2]。
使用SPSS18.0軟件對本次實驗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Harris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與常規組患者相比,研究組患者Harris的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Harris評分的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Harris評分的比較(分,)
組別 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 40.4±8.589.9±7.6常規組 40.5±7.981.3±6.2
對髖關節骨折患者進行髖關節置換術是臨床上治療髖關節骨折的主要方法。孟志紅[3]等的研究表明,對髖關節骨折患者進行髖關節置換術對恢復其髖關節的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均具有顯著的效果。以往,臨床上對進行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常會施行包括常規功能鍛煉在內的常規護理,但其可因懼怕疼痛而拒絕進行功能鍛煉,導致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并不理想。康復護理是一種個性化、系統化、科學化的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根據患者骨折愈合的程度,將其接受康復護理的時期分為訓練早期、骨痂形成期和臨床愈合期三個階段。護理人員根據處于不同階段的患者對康復護理的需求,為其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本次研究中,康復護理主要包括路徑護理、功能鍛煉指導和飲食護理。其中,功能鍛煉指導通過指導患者循序漸進地進行被動鍛煉與主動鍛煉、臥位鍛煉與行走鍛煉、床上鍛煉與床下鍛煉,有效地改善了其局部血液循環,促進了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大量的研究表明,對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患者進行系統化的康復鍛煉可縮短其住院的時間,促進其術后康復[4-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研究組患者髖關節功能的評分高于常規組患者。這說明,對接受髖關節置換術的髖關節骨折患者實施康復護理的效果顯著,可促進其髖關節功能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