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曦

最近,和朋友討論起微信朋友圈的時候,他們說得最多的就是“現在朋友圈的味道變了”。
怎么個變味法?現在是什么配方,又變成了什么味道?作為一個朋友圈囊括了各階層群體的人,我準備認真考察一番。
嘉瑛是我曾經帶過的一個學生。再一次見到她是三年前,畢業15周年的聚會上。短發,白色的女式西服,西服裙,恰到好處的化妝,處處透著精致。言談間,我才知道,她近幾年來做微商,現在已經是某品牌故事機銷售團隊的負責人(地區銷售的總代理),一個很厲害的人物。
她的故事在圈內已經是一個傳奇了:一開始,沒有固定的工作,白手起家,第一桶金是擺地攤當小販掙來的。開始做微商時,一天就收三十多個直屬代理,幾乎沒有過度,直接就是帶團隊,從廠家批量拿大貨。現在據說月收入六位數……
“微商,現在不好做吧?”我問。
“看你怎么做,做什么產品了”,嘉瑛說。
做微商,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在朋友圈推廣商品,如何招募和培養代理團隊,慣常的做法是不斷地在朋友圈發布各種產品信息來“刷屏”,搶占手機屏幕。一般人應對也很簡單,只要朋友圈有人做微商的,都把他們屏蔽掉。
但即使明知這樣做不會有什么效果,他們也無法停止。因為一旦停止了“努力”和“堅持”,在心理上就意味著自己要退出這場游戲,只要自己一停下,搶占商機的就是別人。自己堅持了這么久,努力了這么久,萬一,離成功只有0.1米的距離呢?放棄了多可惜。
聽她這么說,我忽然來了興趣,問她,難道你不需要通過朋友圈來銷售產品嗎?嘉瑛笑了一下,“要的,堅持做好朋友圈,我才有現在的業績啊。”我沒有再繼續追問她怎樣做。回去之后,我打開了她的朋友圈。
她在里面幾乎沒有提到銷售的產品。只是在朋友圈的封面照片上標明了自己的身份:XXX團隊創始人;XXXX故事機運營董事;XXXX市場總監;帶領萬千寶媽實現人生價值。除此之外,她就是兩個孩子的中產媽媽。
給我印象深刻的有好幾點。
她每天雷打不動,都在朋友圈向她的朋友們道早安,然后,是一句勵志的話。比如:早安,日益努力,而后風生水起……每天都在堅持,但是每天不重樣。除此之外,就是一些她的日常生活和勵志的話,像:人一輩子有兩個追求:一個是有錢,一個是值錢;混下去,很容易,混上去,很不容易;一套玩具600,不努力連老大都養不起,別說養老二。
嘉瑛看出了近一年多來人們在情感上和心理上的需求變化。微商從一開始主打“熟人介紹”的信用優勢,到后來信用危機,讓消費者對“微商”懷有很強烈的心理防御。代理商們希望獲得成功者的經驗,體驗成功者的內心世界,以此作為自己的示范。于是,她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對這些進行了很好的迎合。
在她的朋友圈里,人們看到的是一個創業成功的女商人的日常生活,她的內心世界。嘉瑛在朋友圈里表面上是沒有太多的保留的,給圈里的所有朋友留下一個“真誠,坦誠”的印象,弱化顧客們對“商人”標簽的心理防御。一個如此成功的商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太難得了。在情感上代理和顧客們認同了嘉瑛,她們自然不會錯過這樣的借鑒學習機會。她們會感到,一個月收入六位數的成功人士,仍堅持不斷努力,擔心“連老大都養不起”;自己收入還不及別人的十分之一呢。這種對比之下形成的焦慮,驅使他們不斷努力。同時也讓他們忽略了一個很明顯的疑點:一個月收入六位數的人,怎么可能養不起二胎?這也正是嘉瑛想通過她的朋友圈向她的朋友們透露的信息。
當雞湯無法再遮掩現實變化帶來的焦慮時,有很多人試圖去尋找某些神秘的力量。
曉媚是我的初中同學,兩年前的同學聚會重新見到了她,得知她仍然在一家企業里做出納。在聚會的整個過程中,她顯得平淡恬靜。就在那次聚會,我加了她的微信。
近一年來,曉媚過得頗不順利,行業走下坡路,孩子越加難管教,丈夫因工作原因長期在外地……幾次見面,她的眉頭一直緊鎖,沒有露出過笑容。
嘉瑛在朋友圈里表面上是沒有太多的保留的,給圈里的所有朋友留下一個“真誠,坦誠”的印象,弱化顧客們對“商人”標簽的心理防御。
她的朋友圈的畫風改變了很多。以前經常曬各種雞湯,表現美好生活,淡定處世。但那些內容,再無法遮掩住她對行業前景以及未來生活的擔憂和焦慮。她要做出改變,朋友圈里出現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修行”。里面的內容,也多跟“修行”有關。比如:
“在生活中體會修行,在修行中品味生活,修行從來沒有耽誤生活,因為生活就是行者的道場。”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修的就是一顆心。心柔順了,一切就完美了;心清凈了,處境就美好了;心快樂了,人生就幸福了。”
還有很多諸如《神奇的宇宙能量—同頻共振》《心靈培訓班—教你連接宇宙并共振》《你想知道的:宇宙一切能量源自共振的秘密!太不可思議!》……一類的文章。
她好像也真的從中得到了某種神秘力量的加持。在她的朋友圈里逐漸出現了一些照片:她和某些人一起去放生;一起去吃素餐;在寺院里讀經;和某些大師合照;XX仁波切的著作;還有一張靜坐冥想的照片。據她說,那時候,她跟一些同道們通過冥想,“連接宇宙能量,產生共振,阻止臺風在廣東沿海地區登陸”—結果那次真的成功了,臺風在福建沿海登陸,沒有對廣東造成影響。
她感受到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焦慮,這些焦慮既有自己生活中碰到的,也有通過其他途徑傳播過來的。焦慮如此強大,似乎也無處可逃。那就要擁有一種更為強大的力量來克服它。這種力量叫“宇宙能量”。可以通過一種叫“靈修”的方式來獲得。至于方法,是無法具體說出來的,不過可以通過“冥想”,“連接宇宙并共振”等方式來實現。
問題在于,誰也沒有辦法確實地感知到這些“不可知,不可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強大力量到底為何,所以就只能找一些在社排上處在高端的東西來背書,比如說佛學,比如說國學,比如說心學,甚至是物理學,科學等等。讓這些高社排事物出現一下,從而證明這種神秘力量確實存在,而且確實已經被自己所掌握。
現在,“歲月靜好”在文藝青年那里已經無法遮掩住現實的殘酷了,但是,能給她們“生意人”新角色加上一道文藝光環。
阿瑤,中文系的師妹,畢業后做了幾年語文老師,后來離開了學校。幾經波折,現在是一家保險公司的區域銷售經理。她的業績做得不錯,在幾個年度里都被評為優秀員工。
她一直保持著大學時代的淡定平和,在朋友圈里,是一副歲月靜好,現世安穩的景象。看著張愛玲、三毛、周國平、余秋雨的書;業余時間做烘焙,把家收拾得充滿了小資情調。她的那一手好文章也一直沒有撂下。她還自己開了一個公眾號。
我們來欣賞一下她的文藝美文:
“走過紅塵對月,不過淡然最美,看盡人世繁華,不過平淡最真。任歲月荏苒,任世事滄桑。我亦微笑,我亦無悔。時光未央,歲月靜好,現世安穩,念你如初。”
……
近一年來,很多客戶由于可支配收入的減少而停止續保,阿瑤很多同事都叫苦不已,有些經驗豐富的老員工都辭職了。阿瑤的業績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她的客戶多半是一些城中村的客戶。這些客戶每年拿著村子的分紅,生活無憂,社會經濟對他們的影響是很小的。
她一直說,那些做得不好的,是因為“文化水平不高”,無法和很多保險的“高價值目標客戶”有效溝通。文藝,不但給了她生活的素質和品味,也讓她獲得更多客戶的青睞。
我曾經善意地提醒她,所謂歲月靜好,不過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她當時回復我的是,所以我讓我的親友買保險。
去年,阿瑤的小兒子入學,卻獲知不能分配到當時地產商承諾的“優質學位”和“名校”,只能分配到一所離家比較遠,而且很普通的學校。阿瑤的朋友圈畫風驟變。那個“任何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的POSE也顧不上擺,把能痛罵的都痛罵了一遍。到最后,也只能接受這個“最好的安排”了。
文藝青年,是朋友圈里面一個很傳統的角色了。近一年來,經濟下行帶來的壓力,去杠桿去產能帶來經濟上的陣痛,讓阿瑤她們無法再用“歲月靜好”這一張布幔去遮蓋住現實。但她們無法放棄這些給她們帶來的優越感。她們發現了“歲月靜好”,能夠給她們的“生意人”內心,以一個清新脫俗的文藝外表。
相較于神秘主義和文藝審美,科學無疑更具力量。科普小斗士們認定了自己能夠代表科學,并且能夠使用科學來解釋世界,把控社會變化趨勢。
杰哥今年35,是比我低6屆的大學校友。在校慶活動上認識了他,加了他的微信。他在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家境不錯,之所以工作,只是因為他父親不想讓他無所事事,而杰哥本人對做生意什么的也一點興趣沒有。
誰也沒有辦法確實地感知到這些“不可知,不可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強大力量到底為何,所以就只能找一些在社排上處在高端的東西來背書。
他工作的時候很有個性,總是按著他自己的那一套來。幾年下來,把領導,同事得罪了個遍。雖然他的工作效果不錯,但是入職十多年來,無論職務還是職稱都沒有半點提升。
杰哥表現得不在意這些,但在心里卻對領導和同事有了看法。為了找回自己的價值感,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科普事業上。
在他的朋友圈里,大致有三部分的內容,一是反中醫藥,提倡西醫:
“中醫是最大的偽科學 中醫毒害國人兩千年”;
“中醫是中國最大的騙局”;
……
二是提倡轉基因:
“美國國家科學院發報告稱轉基因作物對人體無害:可安全食用”;
“誰冤枉了‘黃金大米”;
……
三是一些科普的知識。
科普事業,以及在科普界的地位成了杰哥價值感的來源。一旦有人反駁他的觀點,他會馬上扔上一篇篇專業的論文,然后說一句:認真看完這些再說。如果別人沒有被說服,那就是“愚昧”和“愚蠢”的表現。
在朋友圈里,看著杰哥一副科普斗士的樣子,我有時候想發表一句評論,但還是忍住了,因為沒有意義。科學在他那兒已經是一尊神,而他正沐浴著神的光輝。
跟杰哥,跟以上所說的嘉瑛、曉媚、阿瑤比,我的朋友圈點贊的人并不多。大概是因為我轉發的內容并不美好,也沒有足夠高的社排。
經歷了這幾年來的演變,朋友圈的內容已經有了很大的演變。
如果要對朋友圈展示內容的不同來劃分版本,我想這樣劃分:1.0,秀的是自我的表面,自我的那一張“皮”,一個人的體商,顏值;2.0則是秀情感,情緒,生存狀態。從這里,可以看到每一個表演者的內心是怎樣的,他們渴望什么,希望什么。而在3.0,秀的是心智和存在的狀態,通過這種表演,可以看到,他們為什么會是現在這種狀態。
所以朋友圈這些年來的變化,正是社會變化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