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靖芳
一個輝煌的舞臺會讓劇院閃光。近三個月以來,廣州大劇院璀璨的歌劇廳迎來送往一幕幕精彩場景。
這里曾是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東行到中國的波瀾世界,小小一方天地重現了宋末元初的風云際會;這里也曾成為19世紀俄國風情的幕布,愛情和戰爭的故事線索同樣顛沛流離,臺下觀眾無不為風情濃郁的俄羅斯民族風格作品動容。
8月3日,閉幕劇《戰爭與和平》演出圓滿結束。在藝術節期間,城市和文化在大劇院這個舞臺上完美地結合起來,為一臺臺歌劇注入了創新的活力。
藝術節雖已落幕,但關于“美好生活,花城綻放”的回響仍然余音繞梁。因為一座劇院同樣成就了城市—此次演出的經典作品還會被不斷談論、傳頌,成為這座文化氣息濃厚的城市的積淀。
本次閉幕演出的陣容盛大,親自赴穗帶團指揮的世界級大師瓦萊里·捷杰耶夫感嘆,一部偉大的歌劇應該在一個偉大的地方上演,這才是珠聯璧合。
“一個劇院將城市的公共空間和市民的精神享受緊密相連、將人文情懷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在思想、生活方式等方面引領整個城市。”大劇院帶來的改變,一直在發生。
這樣的改變源于廣州一直不懈增加高端文化產品的供給。今年的藝術節延續了三個月時間,總共展演了來自國內外的56臺劇目102場演出,同比2017年分別增長150%和52.4%,超過8萬人走進了劇場。

回顧過往,我們不難發現,大劇院這位城市藝術的領路人,一直貫穿著特別的發展路徑,給予城市注入充盈豐盛的藝術細胞,那就是:以經典作品領航,鋪就高雅藝術的大眾化道路。
在此次藝術節的四大板塊中,其中之一就是“致敬經典”。大劇院精心搜羅了一批國內外優秀的戲劇和歌劇作品,包括《深夜小狗離奇事件》等一系列國內外均高朋滿座的經典作品奉獻給觀眾,這是一直以來的堅持,2017年,《吝嗇鬼》《阿依達》等劇作的上演也同樣成為城中熱話。
值得一提的是,從2010年開始,大劇院就堅持以每年引進或制作一部大型全景歌劇的速度,力圖向廣州觀眾普及真正意義上的歌劇,如今這座城市已經承載了無數的期待,“觀眾習慣性地將觀看世界歌劇的期待放在羊城”。
歌劇的發展需要中國,廣州則見證了這門高雅藝術的重生和煥新。我們慶幸這片土地擁有絕佳的培養氛圍,廣州人一直引以為傲的,是這座城市的包容、開放和自信,讓不同形態、不同種類的文化并存。這也就不難理解,接受歌劇、欣賞歌劇在廣州觀眾來看并不是多么難的事情,他們也正樂在其中。
廣州不僅將城市的公共空間和市民的精神享受緊密結合在一起,也構建了足夠豐厚的文化基礎設施保障。如今市內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廣州大劇院、星海音樂廳、廣東演藝中心大劇院、友誼劇院、蓓蕾劇院、黃花崗劇院、中山紀念堂等為主的演藝劇場圈,一流的硬件設施保障了每年超過1000場的演出數量。
身處其中,我們其實不一定意識到這樣一個現象:戲劇、舞劇、歌劇……這些演出都是極其考驗觀眾耐心的場景形式,他們需要靜心端坐在或遠或近的觀眾席上,數小時里,關掉手機,專注到舞臺上,為他人的生活悲傷哭泣、喜悅歡騰,這是講究快速消費的當下時代的奢侈品。
但我們很幸運擁有一群如此耐心且具有欣賞力的觀眾,他們就在廣州,是這座文化城市茁壯生長的種子和根基。
今年藝術節的數據能一定程度說明問題。盡管還未做精準的統計,但廣州大劇院總經理何鷹透露了初步的數據情況,“相較于去年的情況有比較大的提高,今年合計上座率在70%左右。”
觀眾的欣賞習慣與大劇院的培育、城市的滋養息息相關。八年前,在大劇院剛剛成立的2010年,“歌劇”對于大眾而言仍是一個陌生的事物,大劇院總經理助理陳睿曾向記者回憶一個有趣的細節,剛開始的劇場還需要有專門的工作人員提醒觀眾相關的禮儀規范,大家對于“看什么”“怎么看”,都還處于一個模糊的概念。
但毋庸置疑的是,從城市文化發展歷程來看,沒有什么比歌劇更能代表舞臺劇的水準了,歌劇是集多種形式于一體的藝術形式,如果這座城市的民眾喜歡歌劇,熱愛歌劇,那必定是一座精神生活受到高度滋養的城市。
羊城在慢慢向這樣的目標靠近,在盛夏的夜晚觀看一部歌劇,已經成為了廣州市民從線下到線上都趨于共識的選擇。
今年的大劇院更進一步,契合“一帶一路”傳播的機會,聯合了前英國皇家歌劇院導演霍爾滕等大咖,制作了首部原創歌劇《馬可·波羅》,其陣容的強大、花費的精力和巨大的反響,是讓人驕傲的“廣州制造”。
時下,觀看歌劇、戲劇演出已經成為了廣州市民精神生活的新選擇,繁盛的文藝市場讓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得到充分而廣泛的交流,帶來了令人驚喜的效果—既促進了本地資源更好地走出去,也引進了優秀作品的展示機會。而最終受益的,是每一位廣州市民。
歌劇的發展需要中國,廣州則見證了這門高雅藝術的重生和煥新。
在這座被譽為花城的城市里,文化自信高揚、文化消費高漲,已成為花城品牌獨具特色的魅力所在。
關照藝術的城市是有溫度的,這樣的地方必定具有極高的視野,所以她能承載巨作的降臨,也能在細節處彰顯柔情。
在本次藝術節的舉辦中有一個耀眼的板塊—“嶺南藝粹”,意味著在本次劇目展演的安排中,增添了不少本土的劇種,以大力弘揚戲曲藝術。一直以來,廣州在傳承傳統戲曲文化,鼓勵本土文化弘揚發展上不遺余力,而大劇院也承擔了重要的角色。
大劇院充分挖掘本地充裕的藝術資源,多次聯合廣東省歌舞團、星海音樂學院等單位,并且力邀出自本地的著名藝術家。在這次歌劇《馬可·波羅》的演出中,本土元素的加入就是一大亮點:星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的“星·聲”合唱團,廣東歌舞劇院多位動作和舞蹈演員等都在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連續兩年的藝術節承辦和多年的大型演出舉辦后,大劇院也積累了一套成熟的經驗,在扎根本土的基礎上,眼光放得更高更遠,以眺望未來的高度開展文化傳播活動。
得益于廣州所處的優勢區位條件,大劇院有了更多機會向發達地區交流和借鑒,因為毗鄰香港和澳門,所以在制作和邀請團體的選擇上也得以更多地發揮此項特長,比如《朝暮有情人》就是跟香港演藝家族合作的劇目,澳門樂團也是合作的“常客”。
事實上,藝術節部分經典作品的展出(例如《馬可·波羅》和《戰爭與和平》)不同于以往的慣常巡演項目,都是團隊重新和大劇院進行精心策劃的獨特版本。
值得一提的是,長期以來,大劇院都不懈于發掘和承托有理想的年輕人在更高的平臺上圓夢,讓新生的力量發光、發亮,這也是時代呼喚的命題。
從2017年藝術節的“原創戲劇展演”環節到今年專門開辟的“周一星劇場”板塊,借助大劇院的品牌效應,青年戲劇人不斷在舞臺上集聚和發光,以“孵化IP,培養藝術人才”為主旨的“D藝空間創意孵化器”也是坐落在劇院內的固定場所。
其實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任何發達的藝術系統,都極力重視、培養年輕力量。因為他們帶來的新鮮理念和創意,會為本地藝術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活力,為城市面貌帶來了蓬勃的朝氣。D藝空間首個孵化團隊MEGA工作室的聯合創始人鄧光遠就曾表示,“再多的院校支持也不及給個舞臺重要”。而現在,廣州有了更多推動優秀藝術形式傳承的底氣和自信。這座大舞臺,正上演著各種各樣的精彩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