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灝
〔摘 要〕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改善,而對文化產品的需求也在日益增加,中國傳統圖案再次受到人們的歡迎。傳統圖案的民族風格如何更好地繼承與創新,如何更好地理解與應用,需要我們深入地探索。
〔關鍵詞〕繼承; 創新; 紋樣
一、傳統文化的現狀
從原始社會開始,設計就開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從生活必需品到交通工具、公共建設設施等無時無刻不體現著設計理念,而面對跨世紀的設計發展中,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也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體系,傳統圖案的應用必不可少,繼承與創新傳統圖案也成為當下面臨的問題。傳統圖案在現代設計中的需求是怎么樣的一個情形,文化事業的繼承、發展和對傳統文化的需求是怎樣的一個形勢,發展優秀文化對當今中國有著重要的意義。文藝事業的發展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的重要需求,中華文化從古至今可謂是博大精深,多種多樣,文藝事業的發展已經成為我黨的重要事業。長期以來,文藝工作取得了重大進步,特別是最近幾年的發展,書籍的出版量、閱讀量,音樂和電影的發展都是有目共睹的,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也成為當今社會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原始社會開始,人們就開始喜歡在自己的武器與用具上增加一些簡易的圖案,或者用圖案來記錄事件,把簡易的圖案用在自己的身體部位,再到一些生活用品的出現,如陶制品和瓷器、青銅器等,都是帶有一些傳統圖案的,而這些傳承需要我們去保護記錄下來。
這些傳統圖案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我們的民族之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我們一直飽受饑寒和壓迫,但是中華文化強大的影響力卻給了我們重要的精神支撐,外夷的入侵使我們一些優秀的文化成果受到了損壞和掠奪。現代世界一個國家的魅力已經不再是國力和軍事力量,國家的傳統文化和歷史傳承顯得格外重要。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人類的文明都不是一個人或者國家權力創造的,而文化對社會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近兩年提出的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重走海上絲綢之路都是有歷史依據的。一個階段的文化成就,最終還是要看這個階段的文化與藝術作品,文化的繁榮與發展少不了優秀的文藝作品,不能滿足人民需求的文化藝術,不能觸及人們心靈的文藝作品,即使我們再怎么夸大文藝的力量都是無用功。
每個時代所創造的作品是不一樣的,往往取決于這個時代的領導者,在當今社會我們需要黨的正確領導,因為中國共產黨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的需求,文藝作品的創作不僅要有我們生活的底蘊,還要有傳統的繼承。“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黨對文化建設的期望需要我們付出自己的努力,我們不能辜負黨與人民對我們的期待,古往今來文藝巨制無不是厚積薄發的結晶。
二、藝術的性質
藝術的民族性是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每個時代在不同民族的藝術作品上體現也不同,經濟的發展和生活的穩定情況都會對作品造成影響。本民族的文化藝術也可能借鑒與或者受到其他民族的影響。如盛唐時期,唐朝的文化經濟對日本、韓國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各國的優秀文化藝術都會在逐漸超越民族性而成為世界性的藝術潮流。我們在學習其他民族文化的時候也要保留本民族文化,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本民族文化與世界文化的關系。世界文化就像一個大熔爐,將多種文化溶在一起供我們學習與借鑒,只有在世界這個大舞臺,民族藝術才有它存在的意義,離開這個舞臺不僅會讓民族文化失去光彩,藝術的世界性也會喪失。
在傳統圖案的應用之中,我們要想做出好的作品獲得成功,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何在傳統中進行創新,就需要設計師認真思考的問題了。盲目地創新會造成人們的笑談,比如歐洲的風格,有北歐又有西歐特點等,如果混為一談,即使創新出來也會顯得格格不入。繼承就是水的源頭,而創新就是小溪不停地往前變化著分成各個支流,如果沒有繼承,創新是不存在的,繼承就是水而創新就像水中的魚,如果魚離開了水那么又能存在多久呢?
三、繼承和發展
傳統圖案是人類千百年來重要的文化成果,繼承和發揚傳統圖案,把傳統圖案應用在現代的平面設計之中顯得格外重要,如一些企業的標志設計總是透著傳統文化的身影,鳳凰的外形變化,龍的部分紋理,吉祥符號的更多應用,在現代設計中有著重要的意義。中國幾大銀行的標志設計大多都是由古錢幣的圖案轉換而來,傳統圖案中吉祥符號的應用最多,從最初的陶器上的圖案,再到青銅器上的神秘圖案,古代服裝上的印花大多數都是以吉祥符號為主。吉祥圖案的出現源于人們對幸福生活的渴望,有了幸福生活的渴望人們才有了這些創作。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現代藝術設計也在不斷地適應著廣大人民的需求,但是人們對傳統圖案的情懷卻沒有遺忘,傳統圖案如何適應社會的發展,如何更好地應用在自己的生活之中尤為重要,有人類的地方就有人們對幸福的追求。
這些傳統圖案的應用不僅可以滿足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渴望也滿足了人們的審美,在商業上也起著促銷需求的刺激,傳統圖案的多種變化都需要我們在繼承傳統的同時,帶著自己的想法去推陳出新設計出更好的作品。
(責任編輯:牧鑫)
參考文獻:
[1]徐欣.傳統圖案設計[M].吉林美術出版社2000.02.1.
[2]許福源,孟光偉 學校之識-視覺文化特色建設[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