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剛
中圖分類號:F724 文獻標識碼:A
內容摘要:作為高滲透率、高覆蓋率的重要行業,商貿流通業實為助力于國家經濟建設的核心產業,而要想實現產業實踐發展動力的不斷增強,必須要依賴于流通理論的繁榮作為基本支撐。盡管我國商貿流通理論發展歷史悠久,理論體系也在眾多流派的共同關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整體而言,相對完整的商貿流通理論體系時至今日依然未能形成,導致流通理論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中應用的作用缺失,流通理論亟需進一步深化,以充分發揮出該理論體系對商貿流通業實踐發展的應有貢獻。本文即以此為出發點,對流通理論研究成果略作梳理與比較,并分析流通理論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中的應用實踐及問題,尋找可行政策建議。
關鍵詞:流通理論 商貿流通業 實踐應用
流通理論的起源,始于馬克思的《資本論》,其觀點將流通問題和社會再生產與經濟運行問題同等視之,將商品交換的過程定義為流通。在我國,流通理論的生成始于計劃體制成熟階段,隨著流通體制改革進程的開啟,流通理論研究備受各界的高度關注。直到20世紀90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商貿流通理論研究成果已表現出空前繁榮之盛況。但礙于我國流通理論研究起步較晚、根基不牢,致使理論體系極易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流通理論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中的應用指導作用,理論功能明顯缺失(袁平紅,2014)。時至今日,國際競爭格局愈演愈烈,要想推進我國經濟的恒定增長,必須要高度重視商貿流通業發展實踐。流通理論作為商貿流通業實踐發展的重要指導依據,整合并深化理論研究以充分發揮其現實作用已為當務之急。
流通理論研究梳理與理論比較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標志著我國商貿流通市場的成熟,為了能夠適應社會市場需求,商貿流通相關政策始終以市場環境動態作為指導依據而進行著大力地調整。受此影響,商貿流通領域的理論發展進程并不穩定,理論體系極易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導致現有的流通理論研究內容極其豐富,觀點也相對多元化,難以整合且達成一致。比如有學者從宏觀層面對流通制度與流通成本方面給予了重點關注(謝莉娟,2015);有學者從中觀層面對流通市場體系建設與商貿流通行業主體的經營和運作模式進行了深入剖析(陳夢筱,2014);有學者從微觀層面對商貿流通市場各方主體如何更好地適應市場動態進行了解析(曹金棟,2015)等。如今我國社會發展已進入“十三五”時期,流通領域的理論研究固然有必要通過大膽探索不斷創新,以推進學術領域的百家爭鳴,但立足于現有國情,有效促進流通理論研究成果的整合與深化亦是必要舉措。
對于流通理論研究進展的評價,不能局限于我國國內,流通理論本就起源于西方國家的宏觀經濟學領域,因此有必要以流通理論比較為基礎,以此基于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的實際情況深化流通理論。通過對我國現有流通理論的研究可見,越來越多觀點認為流通理論相關學科的構建已成迫切需要,對于流通問題的分析也開始越發傾向于經濟學視角(任保平,2016)。而西方觀點卻并不認同流通學科的構建,在相關研究中多數會將其納入到宏觀經濟學領域將流通理論作為一個分支(McElhinney Doff B,2006);且相關研究觀點大多具有一致的方向,即對于經濟現象的解釋和分析普遍采用“模型論”、“階段論”或“結構論”等方式,以此為商業流通業的發展導向提供決策依據(Lubitz Steven A,2014)。本文認為,我國流通理論研究視角之所以如此分化、各執一詞,最主要原因或許是因為始終缺乏相對完善的基礎論點作為有效支撐,加之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不足、理論指導不統一,才最終導致流通理論框架不完整。首先,現有流通理論體系構建的不足已成一大詬病,無論是知識背景還是基礎理論,都存在著陳舊、落后的特征,研究視角受限,研究方法沒有科學依據;其次,流通理論研究嚴重缺乏實踐的有效驗證,導致理論研究進程長期落后于實踐,應用性明顯不足;再次,相對于西方流通理論來講,我國流通理論研究很多都以落后的經濟學觀點作為支撐,與時代難以匹配;最后,雖然部分學者能夠對西方流通理論的引進給予一定的重視,但依然在此過程中保留著西方流通理論的固態(梁霄,2015),未能找到對其理論體系的本土化應用路徑,甚至于以此進一步加劇了中西方流通理論的矛盾。
通過對現有流通理論研究成果的梳理以及和西方理論的比較可見,我國目前相關研究限制較多,主要表現為觀點的零散分化和統一性基礎理論指導的缺失。受此影響,流通理論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應用過程中也就凸顯出了明顯的短板,一方面表現為對于市場經濟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商貿流通業發展實際問題難以找到可靠的理論加以指導并解決;另一方面表現為流通理論在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應用過程中難以起到應有的方向指引功能,失去實踐成果檢驗的理論體系的正確性和可行性難免備受質疑,導致流通理論難以發揮對行業發展的指導功能。
流通理論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中的應用實踐及問題
社會發展至今,我國商貿流通業已擔負起推動經濟增長的重大使命,其高行業滲透率和覆蓋率決定了商貿流通業發展的現實必要性和迫切性,而所有行業的發展,又都離不開理論體系的支持和引導。據此,深化流通理論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要想為我國流通理論研究提供更大的助力,必須要順應社會發展的形勢,有效提高流通理論在產業實踐發展中的地位,以此發揮流通理論在流通業發展中的應用價值。
結合商貿流通理論研究現狀可以看出,我國流通理論的研究進展較為迅速,時至今日已匯聚成百花齊放的流通理論格局。這種理論體系的創新對于商貿流通業的積極促進作用固然不能忽視,但縱觀流通理論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中的實踐應用現狀卻明顯不容樂觀。主要表現為應用性不足、缺乏對流通業實踐發展的有效指導作用、難以在流通業實踐發展過程中驗證流通理論的實踐性和科學性,同時脫離于我國實際國情的西方流通理論的引進亦進一步加劇了其與流通業發展實際狀況的兩極分化。流通理論研究現狀的短板,成為了流通理論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實踐應用中出現問題的導火索(劉濤,2016)。要想更清晰地透視到此方面問題之所在,基于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與流通理論思路之間的偏差,本文認為主要表現于以下三大方面:
首先,市場經濟背景下的流通業發展迅猛,行業內部市場競爭格局亦隨之被快速放大,依據流通理論,流通企業的穩定發展必須要建立在遵循市場規律的前提下。然而現實卻是,越來越多的流通企業為了實現發展而不擇手段提升核心競爭力,盲目擴大企業規模成為急功近利的重要表征。如此實踐,直接使企業遺忘了市場規律的重要性,在浪費大量資金成本的同時,極易導致由此帶來的管理缺位,最終經營不善、發展失敗。一旦這種效應被放大,對行業的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其次,零售業是流通行業的“主角”,目前雖然針對零售業發展的研究進程不斷加速,但此領域的流通理論卻在很大程度留有空白,落實到該行業的盈利模式方面依然難以找到可借鑒的流通理論科學化指導。現有盈利渠道包括營銷折扣和通道費用,利潤以后臺毛利為主,不能否認這種模式同零售業運作機制的吻合度,但對企業的負面影響亦相當明顯,比如為了提高經濟利益而對折扣方式的造假以及對通道費用的提高等。
最后,批發行業同零售行業一樣,都是構成商貿流通業的主體行業,當前很多批發業為了擴大利潤都在嘗試通過對商品通道費用的增加來爭取更大的價格利益,為了保證市場地位,商品價格往往被強制性打壓,零售企業由此不得不面臨越來越大的市場壓力。甚至于很多零售企業因此導致資金周轉受阻而使得生存難以為繼,流通市場的良好秩序必然會因此遭受惡劣干擾。
可見,流通理論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應用過程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即是商貿流通行業發展實際情況與流通理論之間折射出的巨大反差。之所以行業發展受阻,主要原因即在于流通理論在行業發展中的應用存在明顯不足。現如今,全球化時代已經到來,經濟領域的大力建設任務必將日益艱巨。流通理論作為促動商貿流通業實踐發展的重要依據,如今在我國的研究水平依然處于起步階段(杜丹清,2013)。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出流通理論在流通業發展中的實踐應用價值,有必要且迫切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并立足于我國國情深入對流通理論的科學化研究。
推動商貿流通業實踐發展的政策建議
全球化背景下,經濟一體化進程必然與之同行,在充滿時代性機遇的同時,也需要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商貿流通業發展至今,已經將流通經濟定義為宏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要想提升整體經濟水平,強化流通理論研究以更好的助動商貿流通業的實踐發展實為必要舉措。然而鑒于我國流通理論在商貿流通業發展的應用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加之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整體依然處于起步階段,決定了強化流通理論研究并以此對流通產業發展方向進行調整為時未晚(周凌云,2013)。本文認為有必要基于商貿流通理論現有特征為流通理論的未來建設尋找出路,架構流程如圖1所示。
(一)明確流通理論特征
流通理論研究進程的深入,需要以流通理論的基本特征作為導向,只有明確該理論特征,才能更好地定位流通理論的進一步研究方向,保證流通理論在行業發展實踐應用中的功能。首先,繼承性與本土性。對流通理論研究的深入,借鑒西方經濟理論具有相應的必要性,但需要堅持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立場,以繼承和發展的眼光展望流通理論的未來發展趨向;其次,創新性和時代性。流通理論作為流通業發展實踐的理論指導依據,有必要與時俱進,結合創新時代發展的形勢,大力推進理論研究的創新力度,并于整個過程中保證理論研究進程能夠與時代需求相符合;最后,系統性和科學性。針對流通理論體系的研究絕非自由式話題討論,要想發揮流通理論對行業實踐的有效作用,必須要確保流通理論體系能夠架構成全范圍、全要素的立體化格局,通過系統性和科學性的保障,賦予流通理論以應有價值,保證流通理論功能的發揮(莊尚文,2016)。
(二)加強流通理論研究
立足于流通理論發展特征,本文認為對于流通理論研究的強化,可以從以下三大方面切入:
創新流通經濟理論體系。近年來,經濟學科在我國快速興起,盡管流通業的研究視角不斷增多,但有價值的理論成果卻寥寥無幾,研究進程乏力,且缺乏對商貿流通業發展實踐經驗的理論化總結,實踐中的理論應用更難以獲得關注。發展至今,“十三五”時期已經起步,“供給側”改革戰略從理論到實踐的進度不斷增速,隨著商貿流通業的實踐發展,傳統流通理論體系的創新越發必要。首先,對于流通理論現狀的改革應給予高度重視,還原經濟學科中流通理論的應有地位,給予現代經濟學理論精髓重構流通經濟學科;其次,進一步深化對馬克思主義關于流通經濟理論的科學化解析,摒棄生搬硬套的理論套用模式,切實重視起流通理論對我國流通業實踐的現實指導功用;最后,將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結,通過對商貿流通業發展實踐經驗的不斷總結和對發達國家行業發展成功經驗的借鑒,提煉出更具實踐指導價值的流通理論精髓。
明確流通理論研究層次和對象。現有流通理論研究觀點各執一詞,難以達成統一。要想引導流通理論研究殊途同歸,必須要突破傳統經濟學框架束縛。同時,我國經濟學理論體系發展至今,多學科的交互融合已成大勢所趨,流通理論要想改變現存的片面性問題,亦需要順勢而為結合商貿流通業發展現狀構建理論與實踐的一體化格局并拓展理論涉獵范圍。畢竟從流通業發展現狀來看,包括外貿、物資、農產品等多領域在內的流通都在朝向一體化模式轉型,其內在關系已經明確,那么從理論層面對流通理論進行分割勢必會失去流通理論的應用與研究價值。從此視角出發,對流通理論研究層次和研究對象的確定至關重要,將直接決定著流通理論的未來發展。
實現“西為中用”的流通理論本土化融合。對西方流通理論進行借鑒,并結合我國國情和商貿流通業行情對西方流通理論加以本土化融合實為流通理論繼承性與本土性特征的現實要求。對此,需要明確幾個方面:首先,流通理論研究需要立足于實際情況打牢根基,實現經濟領域和流通領域對此理論體系的一致認同;其次,西方理論當中的一些關于流通業的先進理論思想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應當從中提煉出正確的邏輯模式和多元化思想加以整合,為我國流通理論研究的深化提供更多方向;最后,致力于通過對西方流通理論先進成果的挖掘強化流通理論研究的規范化,結合經濟組織的變革和流通職能的升級與轉型,尋找更為創新的流通理論研究視角,確保流通理論研究的系統性和科學性。以此保證我國流通理論研究能夠朝向正確而統一的方向發展,實現對流通業的強力支持。
綜上,商貿流通業雖然在我國起步較晚,但時至今日所取得的成就卻有目共睹。而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在于,流通理論長期滯后于流通業發展實踐,導致該理論體系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中的應用凸顯出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國內現有流通理論研究成果數量眾多,但觀點分散、缺乏統一,流通業各類現實問題難以借助流通理論尋找出路,理論體系對于實踐發展的引領功能缺失。依據流通企業、零售業和批發業發展現狀,能夠得知流通理論在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中的實踐應用問題所在。鑒于我國商貿流通業在國民經濟當中具有的重要地位,決定了順應時代發展深化流通理論研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需要進一步明確流通理論特征,并以此為基礎創新理論體系、明確對象并推動中西理論本土化融合,才能助力于我國商貿流通理論體系的完善,在商貿流通業發展中實現應用價值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袁平紅.流通產業的宏觀經濟功能研究:文獻綜述[J].經濟問題探索,2014(5)
2.謝莉娟.批發商品流通理論評述:基于內外貿聯動的價值新解[J].中國經濟問題,2015(6)
3.陳夢筱.中部地區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4(8)
4.曹金棟,楊忠于.關于流通業戰略性地位的理論探討及對策分析[J]. 經濟問題探索,2015(2)
5.任保平.馬克思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商貿流通理論的比較[J].經濟縱橫,2016(2)
6.梁霄,郝愛民.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背景下我國流通體系優化路徑選擇[J].經濟學動態,2015(10)
7.劉濤.我國“互聯網+流通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及建議[J].經濟縱橫,2016(9)
8.杜丹清.消費理念多元化視角下的流通模式創新研究[J].經濟問題,2013(1)
9.周凌云,顧為東,張萍.新時期加快推進我國流通業現代化的戰略思考[J].宏觀經濟研究,2013(9)
10.莊尚文,韓耀.流通國際化與中國流通業的發展[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