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斌
摘 要: 在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中,只有認真學習習近平講話精神,把握“慎”的內涵,治其身,慎其所習,嚴格要求,才能做真正合格的共產黨人。
關鍵詞: 慎 基本內涵 合格共產黨員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對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時做出重要指示,強調廣大黨員要做到政治合格、執行紀律合格、品德合格、發揮作用合格。落實好“兩學一做”,就要從“四個合格”入手,把合格黨員的標桿立起來。那么,如何把合格黨員標桿立起來呢?其實,早在2014年5月9日至10日,習近平在河南考察時就強調,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務必把提高道德修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自覺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老老實實向人民群眾學習,時時處處見賢思齊,以嚴格標準加強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贏得人心、贏得事業成就。
習總書記的講話精神,給每個黨員關于如何做“四個合格”指明了方向。古人說:“善為國者必先治其身,治其身者慎其所習。”要做合格黨員就要自覺從思想上筑牢防線,在行動上防微杜漸,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要做合格黨員必須牢記一個“慎”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領導者必須具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自覺。
什么是“慎”呢?漢字組成是十分有趣的。“慎”字是由一個“心”和一個“真”組成的,就是告訴人們,“慎”就是要“一心一意,認認真真”。從許多典籍的解釋中我們可以了解“慎”字的具體意義:《說文》解釋:慎,謹也;《爾雅》中說:慎,誠也;《國語·周語》解釋:慎,德之守也。其實,“慎”就是做人的本分。要做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必須深刻領會和把握“慎”的基本內涵,認真堅持并做到慎獨、慎微、慎初、慎終、慎言、慎行、慎欲、慎友、慎權、慎思。
一要慎獨,做到高度自律。慎獨就是在沒有人監督時,能夠按照習總書記倡導的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不做有違良心、有違原則、有違道德、特別是有違信念、有違黨紀國法的事情。慎獨是我國古代儒家創造出來的一種自我修身方法。《后漢書》《楊震卻金》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密愧而出。這個故事具有啟發性。劉少奇同志在《論共產黨員修養》中說:“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如何壞事。”要做到慎獨,必須有一定的思想定力和道德修養。慎獨是一種情操、一種修養、一種自律、一種坦蕩。每個黨員干部都要時刻保持思想定力,不斷提高道德修養,做到內不欺己、外不欺人,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革命氣節和政治本色。
二要慎微,做到潔身自好。就是要做好每件小事、管好每個小節。古今凡有作為者,無不始于慎微,成于慎微。《資治通鑒》說:“盡小者大,慎微者著。”《淮南子·人間訓》說:“圣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韓非子》說:“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白居易《三年為刺史》的故事也是很感人的。唐朝詩人白居易曾在杭州做刺史三年,政績突出,皇帝將他調回長安。白居易離開時沒有鳴鑼喝道,沒有前呼后擁。他只騎著一匹馬,隨從只抬著兩片天竺山石在后面跟隨。百姓們都走出家門泣不成聲地送別這位父母官。抬的這兩片石頭是白居易臨別之時到西邊的天竺山取來作為紀念的,因為這一別他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回來。這兩片看得很重的石頭其實非常普通,即使這樣他還是害怕因此會損壞自己的清白。他在馬上吟詠道:“三年為刺史,飲冰復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白居易非常注意細節,從小事做起,哪怕只有“兩片石”,都要思量是否有損自己的形象。作為合格的共產黨員,我們必須時時牢記:小處不可隨便,“小節”不保,大節難守。“小者大之源”。要慎小事、拘小節,做到防微杜漸、自重自愛、一身正氣。
三要慎初,做到守住第一關。就是要把住第一次,守住第一關。初之不慎是自我淪落的起點。明朝《松窗夢語》的作者張瀚,在參見他的領導都臺長官王廷相時,他領導給他講了一個見聞:有個下雨天,他坐轎進城,有一個穿了雙新鞋的轎夫,走路十分小心翼翼,害怕弄濕弄臟了他的鞋。但是路上泥濘很多,轎夫一不小還是弄臟了一只鞋。為了不讓另一只鞋弄臟,轎夫還是小心翼翼,后來另一只鞋也弄臟了。這時,轎夫便什么都不顧了飛快往前走了。他領導告誡張瀚:“居身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深受教育,最后成了明朝的良臣。“早知如此,何必當初”。“破罐子破摔”。都包含著豐富的勸誡警示道理。我們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始終嚴于律己,堅守道德防線,以“穿新鞋”的“轎夫”為警誡,走好人生每一步。
四要慎終,做到意志不退。就是要做到“慎終如始”。善始不易,慎終更難。古人說:“非知之難,行之惟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是善始而未能慎終的典型。明代史學家凌稚隆曾這樣評價,春申君這個人一開始以智能安楚,因功被封到吳地。到后來奸謀盜楚,結果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被小人暗算,身死棘門,被天下人恥笑。清朝的葉存仁就比較好地做到了慎終,他在朝廷做了三十余年的官,在他退休時,他手下安排了一次送行活動,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見送行的船來。當明月在夜空中高高掛起的時候,送行的小船終于來了,原來是部屬故意等至夜里送行好臨別贈禮,葉存仁當即寫詩一首:“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他沒有收禮就離開了,他的故事一直傳唱至今。把春申君與葉存仁兩相對照,善始而不能慎終的前車之鑒格外發人深省。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五十九歲現象”,就是因為不注意慎終,使得這些黨員干部意志衰退,品行墮落,晚節不保,最終身敗名裂成為人民的罪人,受到人民的唾棄。
五要慎言,做到不說假話大話空話。慎言是在與人交流的時候,說話要謹慎,不要說自己做不到的事特別是不能說假話、大話、空話。“慎言”不是沉默麻木的不言,也不是魯莽無技巧的直言。慎言要求君子“非禮勿言”、“循禮而言”,要求君子“言行合一”、“言語可信”。孔子在《論語·為政》中說:“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論語·述而篇》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的一個學生問他:“老師,我要去做官了,您說,我得注意什么?”孔子說:“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意思是說,少說話,少抱怨,做事,多用腦子,少后悔,你這官就做穩當了。“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言語不可不慎也”。黨員干部在關鍵時刻的表態常常可謂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我們必須做到“慎言”,要注意“言必適時,言必適性、言必適度”。
六要慎行,做到如履薄冰。就是在落實行動的時候,要做到行為謹慎檢點。在一些古典文獻中對“慎行”的論述還是比較多的。比如:《孝經·感應》:“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孟郊《送鄭仆射出節山南》詩:“惜命非所報,慎行誠獨艱。”方孝孺《求古齋記》:“慈溪孫君元禮篤學而慎行。”說得明白點,慎行就是做事要自律,要謹慎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我們要努力做到孟子所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些黨員干部在做決策時,不進行詳細論證,拍著腦袋就決定;有些黨員干部在酒桌上,拍著胸脯拍保證“沒問題”、“保證完成任務”;有些黨員干部工作中出了問題,拍拍屁股就走人。這就是當今社會這令人深惡痛絕的“三拍干部”——拍腦袋決策,拍胸脯保證,拍屁股走人。慎行,可以少犯錯誤。從“公仆”到“囚徒”往往只有一步之遙,從“功臣”到“罪犯”也許只在一念之差。
七要慎欲,做到構筑思想上的反腐鋼鐵長城。就是在面對誘惑的時候,要節制自己的欲望,謹慎地把握好欲望的度。明朝《玉堂叢語》卷一中講了一個曹鼎的故事:曹鼎為泰和典史,因捕盜,晚上抓到一個女子,并把她關在他的屋子里。這個女犯人非常漂亮,凡是男人看到都有犯罪的沖動。作為正常男人的曹也是心動不已。但曹鼎知道沖動的后果是什么。于是,他在紙片寫上“曹鼎不可”四個字,寫了又燒,燒了又寫,這樣反復幾十次,直到天亮,最終沒有做出沖動的事情。曹鼑不亂,官欲最終戰勝了情欲,這是一個正常男人的正常選擇。大約成書于明嘉靖時期的《解人頤》里有一首從前秀才寫的嘲諷人的貪得無厭的詩很值得我們思考: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作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夢西。這首詩告訴我們:“罪莫大于多欲,欲不除,如蛾撲火,粉身乃止。”欲望就是脫韁的野馬,欲望也是決口的洪水,欲望的放縱必然導致墮落和自我毀滅。我們要一定要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變的鋼鐵長城,管好自己的嘴、管好自己的手、管好自己的腿,不該吃的東西不吃,不該拿的東西不拿、不該去的地方不去,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八要慎友,做到凈化社交圈。就是在與人交往的時候,要做慎重選擇。《世說新語·德行第一》中《管寧割席》的故事大家都熟悉。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礫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與志不同、道不合的人為友。其實與誰交友,怎樣交友,不是“小事”,它關系到一個人的正確成長。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少領導干部走上違紀違法的道路,往往就是因為交友不慎造成的。《弟子規》中有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泛愛眾,而親仁”,說的是可以廣泛的愛大家,但要親近有仁德的人,要遠離那些擅長阿諛、引誘、拉攏的人。所以,我們一定要交德友,善交益友,樂交諍友,要“從善如流”,“和而不同”,讓友誼成為提高修養、端正風氣、促進和諧的力量。
九要慎權,做到守土有責。就是要做到正確使用手中的權力。明代名臣薛瑄有言:“圣賢成大事業者,從戰戰兢兢之小心來。”宋代呂本中在《官箴》說:“為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知此三者,可以保祿位,可以遠恥辱,可以得上之知,可以得下之援。”唐代詩人白居易說:“今我何其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據《桐城縣志》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的家人因建房子與鄰居葉家大戶鬧矛盾,張家準備擴大府第,要葉家讓地三尺,而葉家卻寸土不讓。張家老夫人便寫信給張英,要他利用手中的權力擺平。張英不僅沒有這樣做,反而當即作詩回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封建官吏尚能如此,難道共產黨人還做不到么?作為共產黨人,要事事出于公心,決不能搞以權謀私,更不能搞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色交易。慎權,最根本的是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我們用權當敬畏,有了敬畏之心,做人才會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有了敬畏之心,掌權才會認真負責,兢兢業業;有了敬畏之心,才會知所避、知所守、知所止。
十要慎思,做到不沖動后悔。就是在思考問題時要做到三思而后行。因為一時的沖動可能會逞一時之快,但事情過后往往伴隨的是后悔終身。《三國演義》中《火燒連營》主要講了在三國時期,蜀國的皇帝劉備因為東吳殺死了自己的結拜兄弟關羽和張飛,心生悲憤,于是就一時沖動率領七十五萬大軍進攻東吳。但由于扎營不當和氣候問題,被東吳的軍師陸遜用火攻,導致蜀國的軍隊火燒連營,幾乎全軍覆沒。本來,蜀國糧食充足、兵多將廣、實力強大,文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猛將,完全有能力統一天下。但由于劉皇叔的沖動,讓怒氣沖昏了頭,不聽手下的勸告,氣沖沖地攻打東吳,結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賠了出去。季文子在我國的歷史上是一個出名的賢相,他輔佐過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君主,在魯國執國政33年。他最大的特點就是遇事總能“三思而后行”。他的故事在《史記·魯世家》中有比較詳細的記載。盤點腐敗落馬的那些老虎蒼蠅,他們大都因為缺乏理智,道德墮落、政治蛻變,最終成為反腐倡廉的反面教材。做合格黨員,一定要做到慎思,切忌沖動,不該做的事,堅決不做,放棄非分之想,堅守道德底線,保持高尚情操;該做的事,認真去做,用心去做,用力去做,樹立良好形象。
參考文獻:
[1]左夢豪,鐘澤暢,雷恩宇.強化修養才能確保“慎獨”.政工導刊[J],2017(7):34.
[2]謝清果.內向傳播視域下的先秦儒家“慎獨”觀[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9(05):101-113.
[3]喬兆軍.慎微不可缺[J].思維與智慧,2017(19):15.
[4]馮培學.凡事要慎初[J].中國城市金融,2014,6(336):68.
[5]丁萬明.善始而未能慎終的春申君[J].黨政視野,2016(10):80.
[6]韓中誼.孔子慎言觀探微[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33):43-47.
[7]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愛新覺羅·啟翊.管理者要謹言慎行[J].新財經,2011(7):102-105.
[9]蔣金鏘.慎權慎獨慎微慎友[J].求實,2008(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