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易
摘 要: 學習倦怠對小學生的學業、心理和生活都造成了消極影響,應當引起重視。學習倦怠的產生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如年齡、性別、家庭結構等人口學因素,性格、自我效能感、歸因方式等內在個體因素,家長教養方式、教師素質、同伴關系等外在環境因素。本文將對這些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據此從學生自身、教師、學校、家庭與社會等角度提出緩解策略。
關鍵詞: 小學生 學習倦怠 影響因素
近年來,教育工作者開始關注學生的倦怠問題,但大多以大學生或研究生為研究對象,對中小學生的倦怠問題關注甚少。然而,快節奏、高競爭、強負荷的持續壓力使學習倦怠問題呈現低齡化趨勢。學習倦怠正成為小學生中一個較普遍的現象。
1.學習倦怠的核心概念
綜合參考國內外有關學習倦怠的研究,從小學生實際情況出發,本文將學習倦怠定義為:小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由于長期的學業壓力或缺乏興趣而導致的持續性的消極負面的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在學習中開始退縮或不愿投入精力,身體、情緒和態度等方面的耗竭,與同伴或老師疏離及個人效能感低等現象。
2.學習倦怠對小學生的影響
2.1學習倦怠對學業的影響。學習倦怠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學習動機不足。課堂上注意力分散,總是浮想聯翩或者做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甚至影響其他同學。作業只是疲于應付,出現畏難情緒,缺乏挑戰性。自我效能感低,學習效率不高,對學習和學校產生抵抗心理,嚴重的可能出現逃課、退學等現象。
2.2學習倦怠對心理的影響。學習倦怠對學生的自尊水平有很大影響,各維度都與外顯自尊存在負相關,其中低成就感維度與內隱自尊呈正相關[1]。學習倦怠會降低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學生會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久而久之在學習方面產生習得性無助。情緒方面,學習倦怠易導致焦慮,降低學生心理承受能力。
2.3學習倦怠對生活的影響。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學習倦怠對心理的影響會不斷擴散進而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研究表明,學習倦怠程度與學生的生活滿意度成反比[2]。學業上出現困難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主動性,學生易產生焦慮、頹廢等消極心理,對生活失去熱情,與同學和老師交往變得被動、冷漠。高年級學生即將步入青春期,若家長不能正視孩子的問題給予支持和引導,則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叛逆行為。
3.小學生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
根據已有研究,可以從人口學因素、內在個體因素和外在環境因素這三個方面歸納學習倦怠的影響因素。
3.1人口學因素。一般來說,年級與學習倦怠呈正比,年級越高,學生出現學習倦怠的可能性就越大,且畢業班學生面臨更大的風險。高年級的課程設置、教學要求和學習難度都高于低年級,畢業班學生面臨考學壓力,加之即將到來的青春期給身心帶來的變化,更易出現倦怠狀態。但在小學低段學生中,一年級學生的學習倦怠水平一般高于二、三年級。這是由于一年級學生正處在幼升小的過渡期,與幼兒園相比,小學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上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生可能不適應。
諸多研究發現男生的倦怠程度顯著高于女生。這可能由于男女生在意志品質方面的差異導致的。女生往往有著較好的耐性且比男生學習更刻苦,能逐漸進入自主學習狀態。但男生傾向于缺乏耐心,細致程度不夠,自制力欠缺,在老師和家長的管教下更容易出現倦怠和逆反心理。
學業狀況通過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間接影響學習倦怠。成績較好的學生經常得到及時的正強化,會更加努力學習以保持現有成績,學習動機更強。而成績欠佳的學生容易對學習價值感出現偏差,常以消極的態度和情感對待學習,在行為上表現出遠離學習的傾向,但一些成績不錯的學生可能存在學習倦怠現象。筆者認為可能是對于學生取得的成績,家長和老師沒有及時給予強化,削弱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或者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而言,偶然的失敗將是很大的打擊,若沒有及時調整好心態,很可能一蹶不振導致倦怠。
單親家庭或重組家庭中的人際關系更敏感復雜,孩子內心更孤獨脆弱,若對子女教育問題處理不當,很可能造成學生學習倦怠。相對來說,獨生子女的學習倦怠普遍高于非獨生子女。這是由于父母將愛與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壓力過大而選擇逃避,產生倦怠心理。
家庭條件和父母文化水平對學習倦怠有一定影響。家庭條件較好的學生相對來說沒有沉重的生活壓力,也就沒有通過刻苦學習改變家庭現狀的迫切需求,因而缺乏學習動機,更易產生倦怠感。家庭所在地為城鎮的學生,學習動機不如農村學生強烈,且在經濟、文化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與城市學生存在顯著差異,更容易出現失落的情緒,學習倦怠程度更高。且學習倦怠和父母教育程度呈正相關,受教育水平較高的父母,若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卻沒有掌握正確的教育方式,便會更多地限制孩子的自由發展,使孩子厭倦學習。
3.2內在個體因素。越內向的學生,學習倦怠的程度越高[3]。內向的學生不善于與人交往,內心情感細膩,在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往往自己扛著,得不到釋放與外界的引導,便會內心消沉,失去熱情和興趣。
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認為自己有能力完成學業取得較好的成績,對學習充滿了熱情與興趣;自我效能感低的學生,認為自己無法解決問題,缺乏信心,學習動機不足,從而產生倦怠之感。
不同的歸因方式對應著不同的應對風格,導致學生學習倦怠程度有顯著性差異。內歸因者對應著控制性應對風格,相信可以通過自己的行為對學習產生影響,注重自我潛能開發,學習行為積極穩定,倦怠程度較低;外歸因者采取非控制性應對風格,認為學習是不可控制的,自己努力與否對結果不會有什么影響,在行為和態度上都比較消極。因而,外歸因者比內歸因者更容易產生學習倦怠。
時間管理傾向會間接影響學習倦怠。懂得合理高效安排時間的學生往往有較明確的目標,做事情有條不紊,能迅速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容易體驗到成功的滋味;反之,時間管理傾向較低的學生不能統籌規劃合理安排時間,無法按時高質地完成任務,便會產生焦慮和緊張,極易導致倦怠。
3.3外在環境因素。任務量大小及難度與學習倦怠程度相關。學生學習任務重,作業量大且有些作業難度可能超越學生的認知水平,還有各式各樣的輔導班占據著課余時間,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學生不僅在時間、空間上受到限制——睡眠時間縮短、活動時間減少、活動范圍局限,而且主觀負荷超重,對學習充滿倦怠甚至厭惡、敵對的情緒。
教養方式及家長的反應行為影響著孩子的學習心理。專制型父母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依靠權力專斷或愛的收回等強制性策略迫使孩子順從,就像彈簧一樣壓得越狠反彈越強,孩子極易對學習產生厭惡之情。而忽視型父母較少對孩子投入時間和精力,孩子受父母影響不會很重視學習。此外,家長的行為反應會影響學習倦怠[4]。孩子在學習中暫時遇到挫折很容易喪失自信,若家長只注重成績而不關注孩子的情緒體驗,會加重孩子的自卑心理,若焦慮、失望和緊張不安的情緒不能緩解,就會產生習得性無助,對學習產生厭倦或恐懼心理。
教師素質與同伴關系對學生的在校學習有很大影響。教師素質包括教學態度、專業知識水平、專業能力、班級管理水平等,對學生的情緒、動力和學習效果有重要意義。教師的教學態度對學生的心情和學習態度有較大影響,專業知識水平和專業能力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同伴關系對兒童個體的自我概念和評價、人格的健康發展和社會化發展等有重要影響,如果學生與同伴不能和諧相處,勢必影響其在學校的心情,分散其學習專注力,厭倦學校和學習。
學生的成長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社會對人才的重視程度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如“學習無用論”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認知偏差與厭倦。此外,現行的人才選拔標準過于看重分數而忽視能力水平,致使一些能力強而成績不出色的學生得不到公正評價而喪失學習信心,產生學習倦怠。
4.緩解小學生學習倦怠的策略
4.1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學生要積極配合家長和老師,在他們的幫助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并為之奮斗。學生可以向老師同學請教科學的學習方法,發現問題并調整學習策略。更重要的是加強自我管理,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強學習的內在動機。
4.2提高教師專業素質。教師需接受專業技能培訓,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專業素質。教師應從學生角度出發,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內容,在教學方法上與時俱進,可利用互聯網技術使用翻轉課堂等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再者,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端正學習態度,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鼓勵學生培養豐富的興趣愛好,增強自信心,緩解消極情緒。
4.3加強學校環境建設。一方面,完善學校的軟硬件設施,運用多媒體技術增強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利用園林風景、勵志標語等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另一方面,心理咨詢干預是改善學生厭學心理的有效途徑[5],因此學校必須配備心理咨詢室,并由專職教師負責。定期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引導學生采用恰當的方式緩解學習壓力,請專職人員幫助學生樹立職業理想,增強學習動機。此外,班主任應協助心理教師對學生進行心理普查,對可能出現學習倦怠的學生加以引導,為學習倦怠程度較深的學生提供及時的專業干預。
4.4調整教養方式和應對策略。家長應努力營造輕松快樂的家庭氛圍,注重自身發展,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應給孩子充分的自由,使其勞逸結合,學習之余加強體育鍛煉和興趣培養。學習上暫時出現問題不要急于否定,要適當地換位思考,調整不合理的期望,幫助孩子正確歸因,引導其走出困境。
4.5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當今社會,網絡環境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若未能養成科學的上網習慣,既浪費時間消耗精力,又會接受錯誤的指引,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是一大隱患。相關部門應加大網絡監管力度,引導學生科學上網,大眾媒體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消極輿論泛濫。
在漫長的學習生涯中,學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一些挫折與磨礪,產生倦怠現象。出現學習倦怠征兆時不必過于恐慌,家長、老師和學校都應采取積極措施,幫助學生找出導致倦怠的根源,對癥下藥,使其擺脫倦怠,重新積極追求學業,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時金獻,譚亞梅.大學生學習倦怠與外顯自尊、內隱自尊的相關性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3):736-737.
[2]李浩.大學生生活滿意度、學習倦怠的狀況及其關系[J].社會心理科學,2011,26(2):179-183.
[3]李濤,馮菲.大學生學業倦怠的個體因素及教育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3,5(358):236-237.
[4]曲倩.家長如何應對孩子的學習倦怠[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1(7):45-46.
[5]傅安球.中學生厭學心理及其干預與學習效率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2,25(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