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
摘 要: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面臨著諸多壓力,尤其是高校學生。一些高校學生面臨學業繁重、人際關系緊張、就業難問題的時候,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高校心理教育是解決這些高校學生心理問題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積極心理學為高校的心理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對策,很好地解決了諸多高校學生心理問題尤其人際關系問題。
關鍵詞: 壓力 高校學生 積極心理學 人際關系
高校學生都是年輕的一代,屬于祖國的未來,擔任著建設祖國的重任。但是近年來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高校學生這些溫室的花朵也面臨著學業繁重、人際關系緊張、就業難等問題。其中占比例最大的當屬高校學生人際關系問題。這些高校學生基本沒有經歷過什么挫折,一些人面臨著人際關系問題,心理上很容易出現情緒波動,最終造成一系列心理問題,阻礙這些高校學生的身心發展。高校的心理教育是解決高校學生心理壓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積極心理學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很好的對策,有效地解決了高校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極大地促進了高校學生健康成長。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國高校學生人際關系問題出現的原因,其次講述了積極心理學,最后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提出了一些高校學生人際關系引導教育的對策。
一、高校學生人際關系問題出現的原因
人屬于群居動物,在整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會有很多關系,像家庭中父母屬于夫妻關系,我們與父母之間屬于子女關系;公司中有同事關系、上下級關系等;而高校中,最重要的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據調查,高校學生面臨的諸多心理壓力中,人際交往問題是占比最大的,幾乎占到了50%。這些人際交往中的心理壓力給一些高校學生的心理造成了創傷,導致這些高校學生出現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阻礙了這些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要分析高校學生人際關系問題出現的原因,首先要了解高校學生人際關系的發展過程,主要包括三個階段:首先是注意階段,人與人會交往,主要原因在于雙方之間某種特質吸引了對方,然后經過考量將對方納為交往的對象。其次是接觸階段,一旦將對方納入自己的交往對象后,下一步就是找機會和對方簡單接觸,這個階段只是簡單試探對方,通過這一步可以進一步了解對方的生活、性格等。但是這個階段不會碰觸到雙方隱私,因為還不徹底了解對方。隨著接觸階段的不斷加深,就進入第三階段融合階段。進入這個階段后,雙方之間感情都比較深,一旦雙方之間的交往出現矛盾,就會發生焦慮、擔憂等煩惱問題。經過大量高校人際關系調研,本文分析了這三個階段出現問題的眾多原因,也就是高校學生人際關系問題出現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個:
1.不良的人際交往環境
21世紀屬于信息時代,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手機也快速發展。到目前為止,高校學生基本上是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有了智能手機后,高校學生中出現了很多“低頭族”,他們一天到晚盯著手機,基本上不與其他人交往。這就打破了人際交往的第一個注意階段,這些“低頭族”基本一天到晚都在盯著手機,不會注意到周圍旁邊的學生,就失去與其他同學交往的機會。人屬于群居動物,由于他們沒有自己的人際交往圈子,變得越來越孤獨,逐漸產生人際關系問題,最終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
2.不良的認知
人做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是有所求的。某些高校學生的人際交往是有目的性的交往,不是單純的交往。比如,某學生只跟家里條件好的同學主動交往。不良認知的另一方面表現在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由于是獨生子,父母從小就很溺愛。這些學生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從來不考慮別人的感受,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等。這樣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生其人際關系必定不好,沒有多少人想與這樣的人做朋友。正因為這樣,這些從小被溺愛的高校學生更容易因人際關系的失敗而造成巨大心理壓力,影響自身健康發展[1]。
3.不完善的社會支持體系
高校學生的生活環境無疑集中在學校和家這兩個地方。家里主要來自父母的教育與支持,學校主要來自老師的教育與支持。但是,由于父母工作很忙,很少有時間與孩子溝通,了解其心理壓力,為其排憂解難。在學校時,由于不好意思,礙于面子,這些高校學生遇到問題時也不與老師溝通,不尋求老師的幫助。正是這兩個“港灣”都不能充分給予孩子教育與支持,致使孩子承受較多的壓力無處釋放,正是這些壓力,致使他們更封閉,更不愿與其他同學交往,導致人際關系很失敗。
二、積極心理學的內涵
積極心理學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Terman關于美好婚姻的研究。真正興起于20世紀末的西方,由美國塞里格曼·謝爾頓和勞拉·金兩位著名心理學家創立。積極心理學是相對于消極心理學而提出的,積極心理學的本質就是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及美德等一系列積極品質。積極心理學主張看待每一個人都要用贊賞和開放的眼光,強調要用積極心理學治愈心理創傷,反對單純的藥物治療[2]。
從個人方面上講,積極心理學倡導心理學應該以個體的積極情緒為主導,重點研究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比如,個體的幸福感、個體的滿足感、個體的樂觀和快樂等。之所以以個體的積極情緒為主導在于它能很好地改善個人的情緒,使人保持積極的態度,因此可以很好地消除內心的壓力。
從群體方面講,積極心理學倡導研究積極的群體組織。人屬于群居動物,群體組織很容易影響個人,群里組織包括學校、家庭、社會等組織。研究表明,在積極的群體組織生活的人往往比消極群體里生活的人更具積極性,對美好生活更向往,生活得更幸福[3]。
塞里格曼·謝爾頓和勞拉·金兩位積極心理學創始人認為,積極心理學的終極目標就是使個體之間互相理解,建立積極的情感,最終使個體之間變得更加幸福。積極心理學可以使大學生之間更好地相處,解決他們人際交往的問題。同樣積極心理學使有天賦的大學生更好地認知自己,更大程度地開發并運用自己的潛能。
三、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學生人際關系引導教育的對策
從上面積極心理學的目標可知,積極心理學可以有效解決現在高校學生人際關系問題。針對上面造成高校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的原因,本文基于積極心理學視域給出了高校學生人際關系引導教育的對策,主要有以下兩點:
1.改善人際交往環境
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的群體可以有效地影響個人,對于高校學生而言,積極的群體則是學校和家這兩個地方。為了改善人際交往環境,需要從這兩個地方切入。首先針對家庭,父母是孩子主要的教育者,是孩子最大的影響者。因此,父母應該給孩子灌輸積極的思想,使他們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積極的人際交往。其次就是學校,在學校老師是孩子的主要教育者,所以老師有義務向孩子灌輸樂觀態度,積極解決孩子遇到的人際交往問題,解決他們的心理壓力。相信通過積極群體組織,一定可以給孩子提供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最終使高校學生不再存在人際交往問題,心理不再有壓力,使其更健康地成長為接班人。
2.積極的心理引導
積極心理學的終極目標就是個體之間互相理解,建立起積極的情感,最終使個體變得更加幸福。從上面的分析可知某些高校同學的人際交往是有目的性的交往,不是單純的交往。這是一種不良認知的表現,是消極思想的表現,應該以積極心理學健全這些高校學生的不良認知,使得高校學生之間更好地相處,解決他們人際交往中的問題。
四、結語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各個階層的人都面臨著諸多壓力,尤其是高校學生。高校學生相對于社會其他群體,基本還屬于弱勢群體。當他們面臨學業繁重、人際關系緊張、就業難問題的時候,很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問題。高校學生都是年輕的一代,屬于祖國的未來,擔任著建設祖國的重任。因此,解決他們的人際交往問題至關重要。積極心理學主張看待每一個人都要用贊賞和開放的眼光,強調用積極心理學治愈心理創傷,反對單純的藥物治療。積極心理學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很好的對策,有效解決了高校學生的人際交往問題,極大地促進了高校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李宏翰.趙崇蓮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分析[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0(1):116-121.
[2]詹麗玉,練勤,韓布新.國內外積極心理學領域近期研究的可視化分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7,38(2):208-213.
[3]蘇文魁.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與對策[J].人民論壇(中),2010(11):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