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小峰 劉毅
類風濕關節炎多表現為對稱性的小關節疼痛、腫脹及晨僵,常常累及雙手腕、掌指及近端指間關節。其他關節,如肘、肩、踝及趾關節等也易被累及。多數(約70%)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若不及時治療,會出現關節破壞和關節畸形,最終喪失功能,導致殘疾。中國首個多中心、前瞻性類風濕關節炎直報項目(CREDIT)的調研結果顯示:我國目前約有500萬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平均年齡為52.9歲,女性患者占80.6%;類風濕關節炎知曉率低、就診率低,治療率也低,我國只有44%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接受了比較規范的治療;類風濕關節炎致殘率高,2年致殘率達50%,3年致殘率達70%,已成為我國人群喪失勞動力和致殘的主要病因之一。

紅斑狼瘡是一種最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機體的免疫系統無法區分自體組織和外來物質(“敵我不分”),產生針對自體組織的抗體(“自己打自己”),從而造成全身各組織和器官(如心、腎、肝、脾、肺、胃、腸、血管等)損傷的一種疾病。年輕女性高發,男女發病比例約為 1:10。
臨床上,約90%紅斑狼瘡患者有關節炎和關節痛癥狀。由于紅斑狼瘡的臨床表現復雜多樣,除了比較典型的面部蝶形紅斑外,還有發熱、無痛性口腔潰瘍、肝腎功能損害等癥狀,很容易被誤診或漏診。不少患者輾轉多個科室就診,因遲遲得不到正確診治而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近年來,治療風濕免疫性疾病的新藥不少,很多是生物制劑,還有小分子化合物。這些新藥的治療效果雖然是肯定的,但價格十分昂貴,且依然要與傳統藥物聯合應用,療效才會更好。實際上,我國90%以上的風濕病患者還是依靠傳統藥物(如糖皮質激素、羥氯喹等)來治療,這些藥物不僅價格便宜,療效也是肯定的。
風濕科在我國是一個年輕的學科。我國目前僅有5000余名專門從事風濕病診療的醫生,僅400余家醫院擁有獨立的風濕免疫科。同時,患者對風濕病的認知度不高,當出現手指、肘等關節疼痛和僵硬時,往往選擇去骨科、疼痛科、中醫科等科室就診,無法得到及時、規范的診治。此外,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差,很多患者即使已獲得明確診斷,也沒有堅持長期、規范治療和定期隨訪,部分患者隨意減藥、換藥,導致病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對風濕病患者而言,去風濕免疫科接受及時、規范化治療,才能最大限度地緩解病情,把致殘率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