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婷
【摘要】近些年來,三農問題逐漸受到國家的重視。農業經濟正處于轉型與管理模式變革的歷史關鍵期,這是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解決當代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促進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基于此,本文從當代農業經濟轉型的特點與管理模式變革的具體途徑這兩面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農業經濟 轉型 管理模式
O前言
現階段,是傳統農業逐步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過程中涉及到了社會、經濟以及文化等方面的變遷。而生產方式的轉變必然會引發管理模式的變革,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農業生產方式正從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因此應采取現代化的管理手段,進一步促進管理模式的變革與進步。
1當代農業經濟轉型的主要特點分析
1.1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逐漸加快
自古以來,我國就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在國家中央一號文件中也多次提到三農問題,就農業現代化建設問題提出了多項要求。農業現代化建設是我國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我國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與切身利益。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變革時期,因此更應該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推動我國農業經濟的順利轉型。
1.2農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呈下降趨勢
近些年來,隨著第二、三產業的蓬勃發展,在國民經濟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不斷提升,而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盡管如此,建設現代化國家的整體目標未變,農業的基礎地位也不容動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整體生產力水平得到大幅的提高,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為二、三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而在農業方面,對于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存在后勁不足情況。當前,國際貿易往來日益頻繁,現代電子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推動了我國裝備制造、電子產品、食品加工等各行各業的發展,為國民經濟的增長注入了新鮮活力。因犧牲農業促進二三產業的發展,使得農業發展勢頭趨緩。基于當前情況來看,我國積極做出政策上的調整,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的進一步融合發展,實現各產業間的平衡。從未來的發展前景來看,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份額越來越少,這代表著我國經濟發展形勢不斷優化,而這一過程中,農業的基礎性地位也應得到大家的重視。
1.3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得到轉變和優化
農業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加快,使得農業生產更加機械化、科技化、精細化,對于勞動力的需求逐漸降低。而農村涌現出的大批剩余勞動力正逐漸向城市發展,隨著二元制戶籍制度的取消,進一步促進了農村人口的外移。尤其是近年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針對城市中的農村人口給予在就業、醫療、子女升學等各個方面的政策傾斜,為農村人口在城市更好的生活鋪平道路。在農村經濟轉型與國家政策的雙向推動下,使得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結構發展了巨大的轉變,并不斷優化。與此同時,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勞動力的就業結構又具有了新的特征,這將會對農業經濟的轉型與管理模式的變革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當代農業管理模式變革的具體途徑分析
2.1堅持以人為本,積極維護農民的切身利益
隨著當代農業經濟的轉型,傳統農業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新的管理模式將逐漸被推行。而新型農業管理模式的實施首先應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切實維護我國農民的利益。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村人口基礎大,因此一直以來三農問題都備受關注。在解決三農問題上,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維護農民的利益為基礎。由于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與規模化程度不斷加深,對于農業經濟的管理模式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需要構建新型的管理模式。在農業生產中,農民是主要力量,如果想要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必須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這也是農業管理模式變革的重要因素。想要切實履行以人為本的原則,需要做到以下兩點:(1)在制定新型管理模式時必須以不損害農民的切身利益為大前提。(2)新的管理模式的順利實施需要相應的人才支持,因此應重視對農業管理人才的培訓工作,充分發揮人才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引進和培養管理人才,使農民樹立新型管理意識,為農業管理模式的變革提供人才支持。
2.2堅持因地制宜,創新農業管理模式
我國國土面積遼闊,由于地理位置的差異,使得各地區的氣候存在明顯不同。因此,想要最大程度上促進農業的發展,必須結合各地的實際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開展農業管理工作。在實際工作中,要求工作人員根據實際形勢對計劃進行調整和完善,重視對地區特色的突出,發揮地域優勢。例如,南方地形復雜,土地面積小,人口較為密集,自然資源稀缺,因此可以將開發的重點放在新資源上。而北方地廣人稀,土地肥沃,農業資源種類多且豐富。因此應著重提高農業生產的機械化,進一步實現規范化管理。
2.3堅持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變革
結合我國當前國情,對于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變革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這需要一個緩慢發展、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世界第三的人口大國,我國農業人口所占比例較大,各地區氣候差異明顯,導致農業生產呈現出地域性的差異,資源分布不均衡,對于農業生產的管理也存在諸多問題。雖然通過農村合作社有效緩解了各類問題,但由于農村合作社的規模限制,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管理方面的問題。在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變革的進程中,應從整體出發,使新型農業管理模式逐漸獲得農民的廣泛支持、有效解決傳統農業發展模式與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存在的矛盾、進一步促進農業生產質量與效率的提升,而上述問題的有效解決則需要一個穩步推進的過程。
總結:綜上所述,為了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應積極進行農業經濟轉型,進一步促進管理方式的變革。在這一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因此應積極采取解決措施。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因地制宜以及循序漸進的原則,促進新型農業管理模式的順利推行,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武玉風.當代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的變革[J].山西農經,2018(04):43.
[2]黃金龍.當代農業經濟轉型與管理模式的變革[J].農民致富之友,2017(2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