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堅
學生的校園活動絕大部分是在班級中度過的,其活動的質量高低主要取決于班級活動的質量優劣,而班級活動的質量優劣主要決定于班級為每個學生提供的文化環境如何。班主任應創建能夠滿足學生發展需要的班級文化,應對班級文化建設進行反思,及時調整對策。因此本文主將對班級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反思并提出對策。
一、班級文化建設內容偏狹
由于對班級文化理解的膚淺,導致的一些班主任對班級文化的內容作了狹窄的理解,即建設班級文化只是教師主導下的班級環境建設、規范建立,而學生文化、社會互動、價值觀等內容沒有受到關注。
(一)對學生文化視而不見
學生是校園中一個特殊群體,由于學生身心發展的特定需要,他們會在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獨有的文化,構成學校文化或班級文化中一種相對獨特的文化形態。但是,有些班主任在構思班級文化建設時,常常把學生視為等待加工、改造、調整的材料,而忽視了作為群體的學生也有屬于自己的文化。在現行學校教育活動中,班主任在行為上常常把學生看作成人,而且總是認為學生應該處于接受教育的地位;認為與成人相比,學生最明顯的特征就是無知。因此,班主任或教師并不發自內心地去了解學生的感受和需要,不關注和理解學生生活世界的情況,只是一味地把成人世界的知識、技能灌輸到學生頭腦中,使學生過一種小大人的生活。學生文化則被嚴重忽視或受到壓抑,教育者在教育中經常采用“禁”和“防”的方法,通過規則、限制和懲罰手段,禁止和防范學生生活世界中的某些表現和行為。
(二)對社會互動的漠視
班級文化的形成應該建立在多方互動基礎上,即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與學校互動、教師或學生與自我的互動。通過社會互動,班級成員之間可以增強理解、認同,推動班級文化的穩定發展。但是,由于班主任忽視班級中多邊的社會互動,從而導致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產生不必要的誤解或反感,進而缺乏“協同”。
二、班級文化建設中理論意識的缺乏
一些班主任在建設班級文化時,往往憑借教育習俗、個人經驗采取行動,而缺乏運用相關理論指導自己行動的自覺性。
由于班主任平時工作較忙,無暇閱讀有關班級文化建設的理論書籍,且教師教育培訓機構也缺乏相應的班主任培訓項目,致使班主任進行班級文化建設時,不知道該到哪里去尋求理性的支持,只好退而求其次地憑借教育習俗來指導自己的行動。所謂教育習俗就是指“由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教育活動中所創造、傳承和享用的教育方式、手段、制度、諺語、故事、詩歌、儀式等的集合體,是綿延不絕的民間教育智慧”。這樣的教育習俗有“嚴師出高徒”、“三更燈火五更雞”體現的“苦學”、孟母三遷等。但是,教育習俗并非都是正確的,其中不乏一些糟粕,因而利用教育習俗指導自己的教育活動,可能會陷入膚淺、片面、忽視學生主體作用的泥淖。還有些班主任在建設班級文化時,盲目地移植其他教師的經驗或固執地采用自身的不成熟的經驗,出現跟著感覺走的非理性行為。
三、走出誤區,深化班級文化建設的對策
班級文化建設若要取得好效果,需要著眼于提高班主任對班級文化建設的認識水平及了解班級文化建設的根本方式是什么。
(一)介紹或構建班級文化建設的理論模型,為班級文化建設提供理性依據
人類理性思維是最具有能動性、構造性和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通過這種思維活動,人們可以達到對事物深層模式的認識,并以不同于事物本身存在的形式表達出來,這就是所謂的理論。人類在認識了各種具體的事實以后,之所以還需要更具普遍性與抽象性的理論,主要是因為理論不僅具有解釋現實的功能,而且具有指導實踐、預測未來和作為分析教育現象的工具性功能。20世紀6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出現了果斷紀律理論、行為矯正理論、現實療法理論、目標導向理論、和諧溝通理論、團體動力理論。這些理論中既有關注班級紀律和問題學生行為的,也有傾向于行為矯正的,還有人際互動取向的。研究者應通過多種渠道向班主任介紹或構建班級文化建設的理論,供班主任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以理性的自覺建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班級文化。
(二)實踐活動——班級文化形成與完善的根本方式
人是文化的產物,受制于與生俱來的文化,但是這種受制于文化僅僅是相對的,因為人具有主觀能動性。這種主觀能動性在文化環境中表現為不斷的超越與創造,而這種體現為實踐的超越與創造使人與動物區別開來,成為高貴的存在。
人通過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實踐活動反作用于文化,從而把文化作為實踐的對象。關于文化與實踐活動的關系可以概括為:“文化是實踐的歷史積淀和對象化;文化又構成實踐活動的內在機理和方式。”
班級文化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形成和發展也同樣依賴于人的實踐活動。班級中的實踐活動更多地表現為社會互動。多勒等人曾提出班級的生態系統觀,認為“教師和學生就是生活在這個環境里的‘居民,因而,班級乃是‘居民和‘環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態系統”。班級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尋求對話的實踐活動,實際上就是信息交流的過程。從此意義上講,信息交流是班級活動的中心。班級文化建設正是通過不斷調節班級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促進班級交流;同時又通過有效的班級交流,促進和保持班級互動,進而形成良好的班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