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斌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推行,農村學校管理要轉變傳統管理方法,進而滿足新形勢的需求,不斷提高管理質量,適應教育改革。基于此,本文中詳細分析新形勢下農村學校管理理念與方法的創新。
關鍵詞:農村學校;管理方法;問題;優化措施
近些年國家不斷加大農村教育的扶持力度,農村學校已經發生較大的變化,但與城市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加上農村學生呈現出新的特點,都對學校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一、農村學校管理面臨的問題
部分農村小學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閉塞,交通條件不理想,教學設施、師資力量不足,學生親情缺失。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幾年才回一次家,甚至難得打一次電話或見一次面,孩子缺少關懷,難以維系親情。親情的缺失造成留守兒童出現心理問題,進而影響到自身健康成長。大部分農村學生的家長文化素質不高,為了維持生活出外打工,沒有時間管教孩子,造成部分學生出現行為不當。部分由老一輩管教學生,學校內外肆意妄為,不利于自身成長。祖輩管理學生時,大多只能滿足其生活需求,無法基于學習幫助等。
同時,新形勢下雖然農村學校教師的專業技能與個人素質得到提升,但是他們普遍缺乏進修與外出培訓的基礎,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也沒有空閑時間進行自我學習。加上農村學校教學條件相對落后、薪資待遇不高,因此很多優秀畢業生并不愿意前往農村支教,造成大部分農村學校出現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
二、農村學校管理工作的優化措施
1.構建和諧環境,深化教育改革
農村學校雖然辦學條件不是很理想,但是只要重視建立規章制度,也可以有效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促進教學質量提升。學校管理工作中要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引入人本理念,構建平等的管理環境,幫助教師養成積極、樂觀的情緒。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身職責,培養出優秀的畢業生。
同時,國家與政府大力推行素質教育,這對學校教育與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轉變管理理念推動教育質量提升。這就需要教師正確定位自身,日常教學工作中扮演著教育者與引導者的角色。教師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保證學生心理健康,此外,還要提高對教學管理工作的重視程度,提供相應設備,建立健全獎勵制度,推動農村學校健康發展。
2.建立健全評價標準體系
科學的教育質量標準應涉及到教學質量的各個方面,應參照優秀的管理經驗,設立規范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科學的教學質量標準共有三大體系:管理標準、工作標準、技術標準。管理標準是指建立健全學校的管理制度,制定嚴格的工作流程,管理范圍、要求;工作標準是指按照不同工作的特點制定標準,包括工作的范圍、程序以及責任;技術標準是指教學標準,即人才培養方案、教學方式、教材選用標準。給每一個環節都設有嚴格標準,確保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機制能夠有效實施。以教學質量標準為依據,去評價教學質量和教學工作是否達到標準。質量評價的主要目標是學校培養目標與國家規定、社會需要標準相符合、學校整體狀態與學校目標相符合、畢業學生與學校培養目標相符合。
3.提高農村教師專業素質
農村教師專業水平不一,有些教師并非畢業于師范教育,年齡較大、素質有待提高,難以滿足現代學校管理需求,加上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相對較差,師資力量不足,有時一個教師既需要上語文課、數學課,又需要上體育課,教學任務繁重,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與精力探究教育課程的方法。對此,農村學校應積極培養現有教師,比如,盡可能地提高教師薪資,與教師保持良好交流,促使他們產生情感共鳴;盡力為教師爭取外出學習的機會,豐富教師知識、提升教師素質等等,與此同時,還要積極引進新的教師,從而壯大師資隊伍,使他們能夠更好地適應農村學校發展需求,真正促進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管理質量的有效提升。通過各項制度的落實,大幅度提高農村學校管理質量與效率。
4.打造一支有戰斗力團隊
在小學教育中,師資力量是教學質量的保障。現階段,教師在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同時,還要有深厚的理論知識和專業的實踐經驗,這些都是對任課教師教學素質、個人涵養的基本要求。一支合格的教師團隊,無論是教師的學歷、職稱、教學經驗及個人年齡等方面都會配比合理。因此,在小學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行團隊構建和優化: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老帶新”協助制度,在發揚青年教師不怕苦不怕累敢于付出的精神下,還要建立一套關于“青年教師下基層”的鼓勵機制。例如,為幫助學校年輕教師快速成長,可以采用“1+1”導師制度,從本校和外校尋找并聘請一些教學經驗豐富、具有深厚理論知識及專業實踐經驗的老教師作為年輕教師的導師,協助并帶領其快速成長,而且新進教師至少跟隨導師學習兩年,在導師匯報合格后才可獨立擔任教學工作。
三、結語
總之,新形勢下轉變農村學校管理理念已成為關鍵,有助于提高管理質量與效率。但要充分考慮農村學生的特點,為其營造出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推動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