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明,顧 楊,劉 軍,王 宏 (.石河子大學醫學院,新疆 石河子 83000;.石河子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新疆 石河子 83000)
缺血性腦卒中也稱腦梗死,是臨床最常見的卒中類型,約占全部腦卒中的70%[1]。各種缺血性疾病所致的腦卒中可導致患者認知障礙的發生與發展,并最終導致癡呆的發生。有研究表明,缺血性腦卒中使患者發生癡呆的危險因素增加4~12倍[2]。腦卒中是導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也是導致軀體殘損以及認知損害的重要因素。雖然在歐美等國家,腦卒中的發病率有所下降,但在我國仍呈上升趨勢,腦卒中導致的并發癥及后遺癥對患者造成的損害有增無減。同時,卒中后認知障礙更進一步加重了腦卒中本身所致的軀體、社會及心理等各方面的損害,給患者、家庭以及社會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3]。故而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早期、科學合理的診療顯得尤為重要。研究顯示,以大型綜合醫療機構、基層社區以及患者家庭所構成的腦卒中康復模式能更好地減少卒中后認知障礙的發生[4]。因此,尋找缺血性卒中后認知障礙的相關預測標記物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
CD146是一種具有跨膜結構的黏附分子,是免疫球蛋白(LG)超家族的成員[5]。國內外對CD146與缺血性卒中后認知障礙的研究較少,本研究旨在分析入組患者血清CD146濃度的變化情況,探討二者的相關性?,F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8月來我院神經內科及康復科住院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18例作為病例組,將來我院健康體檢的52例體檢者作為對照組,搜集入選者的病歷資料等。病例組觀察隨訪3個月,使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測評,并根據其結果分為有認知障礙64例,無認知障礙54例。入組標準:入組者年齡要求在40~80歲之間,理解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缺血性腦卒中診斷符合2014年《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其中對照組要求Mo-CA評分≥26分,既往無腦卒中及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排除標準:排除不能言語表達、喪失視力及喪失聽力能力等影響量表測評者;排除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排除嚴重器質性精神障礙伴認知功能損害者;排除正參與其他臨床研究者。
1.2 實驗方法:所有入組者禁食、禁飲10 h后取靜脈血約5 ml,離心處理后得到血清,置于-80℃超低溫冰箱保存待檢。所有標本在全部采集完成后采用一次性人血清MCAM ELISA試劑盒,按說明書操作流程完成實驗,計算血清CD146濃度。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進行統計學分析,其中兩組計量與計數資料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和χ2檢驗;Spearman法進行兩指標相關性分析;Logistic回歸統計方法分析并尋找卒中后認知障礙的影響因素。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病例組與對照組年齡、受教育年限、糖尿病等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缺血性腦卒中組與對照組資料比較
2.2 卒中后有認知障礙組與無認知障礙組比較:兩組年齡、受教育年限、吸煙等資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2.3 相關性分析:經Spearman相關性分析顯示血清CD146濃度與MoCA值呈正相關(r=0.725,P<0.01)。
2.4 Logistic回歸分析:單因素分析顯示年齡、受教育年限、吸煙、CD146與缺血性卒中后認知障礙相關,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受教育年限、CD146與缺血性卒中后認知障礙存在回歸關系。見表3。
表2 卒中后有認知障礙組與無認知障礙組資料比較()

表2 卒中后有認知障礙組與無認知障礙組資料比較()
項目 有認知障礙組(n=64)無認知障礙組(n=54) t/χ2 值 P值年齡(69.33±10.04 60.28±12.04 -4.452 <0.01性別(男/女,例) 31/33 35/19 6.371 0.745受教育年限(>12年/≤12年,例) 10/54 20/34 7.080 <0.01 ,歲)高血壓(有/無,例) 39/25 41/13 3.014 0.083糖尿病(有/無,例) 22/42 23/31 0.838 0.360冠心病(有/無,例) 17/47 23/31 3.359 0.067吸煙(有/無,例) 17/47 25/29 4.975 0.026飲酒(有/無) 28/36 26/28 0.228 0.633三酰甘油(,mmol/L) 1.38±0.41 1.38±0.79 0.020 0.984總膽固醇(,mmol/L) 4.16±0.94 4.00±0.98 -0.862 0.390低密度脂蛋白(,mmol/L) 2.57±0.78 2.44±0.83 -0.833 0.407高密度脂蛋白(,mmol/L) 1.10±0.28 1.03±0.28 -1.334 0.185同型半胱氨酸(,μmol/L) 21.17±7.72 20.70±7.18 -0.345 0.730尿素(,mmol/L) 5.42±1.62 5.18±1.62 -0.777 0.439血肌酐(,μmol/L) 70.80±14.50 67.92±18.35 -0.950 0.344血尿酸(,μmol/L) 272.75±77.35270.41±78.29 -0.163 0.871 MoCA(,分) 18.11±4.14 26.43±0.57 15.890 <0.01 CD146(,pg/ml)6.24±1.21 10.45±1.72 13.087 <0.01

表3 受教育年限、CD146與缺血性卒中的Logistic回歸分析
2016年中國腦卒中大會報告顯示:各種腦血管疾病引發的腦卒中致使我國的患病人群殘疾率達75%,更嚴重的是我國腦卒中發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6]。在部分歐洲國家采用的簡易精神狀態檢查表(MMSE)顯示,腦卒中后3個月發生認知功能損傷的比例為24%~39%;然而選用綜合神經心理測評顯示,在同類人群中腦卒中后認知功能損傷的發病率高達96%[7]。另一項國內研究采用 MoCA、MMSE、缺血指數量表(HIS)等對患者進行的測評顯示,卒中后認知功能障礙的總體發病率為80.97%[8]。本研究中,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于卒中后3個月行 MoCA評估,認知障礙的發病率為54.42%??梢姡渲泻笳J知障礙的發病率存在較大差異,導致這一差異的發生可能與患者所處的地理位置、種族、診斷標準、評估標準等因素相關。
受教育年限和年齡是卒中后認知障礙的相關影響因素,高齡是引起腦卒中的重要因素,也是引起認知障礙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9]。Elbaz等對年齡介于65~85周歲的老年人進行研究,結果顯示受教育年限越高的老年人,腦卒中后發生認知障礙的幾率越低[10]。本研究中,受教育年限、年齡既是缺血性腦卒中的影響因素,也是卒中后認知障礙的影響因素。其中受教育年限更是卒中后認知障礙的獨立危險因素,這一結果表明受教育年限越高,腦卒中后發生認知障礙的概率越低。但年齡不是卒中后認知障礙的危險因素(OR=-0.022,P=0.410),可能是由于本研究樣本量及樣本單一等因素所致,需進一步研究探討。
目前卒中后認知障礙的含義有兩種[11]:其中一種稱為腦組織老化復合缺血損傷,主要表現在部分早期已經有阿爾茨海默病(AD)潛在病理改變的患者上,這種腦組織的老化在患者發生腦卒中后可加速認知障礙進展;另一種則認為引起認知障礙的主要直接原因就是卒中。Bloom研究表明β-淀粉樣蛋白的沉積可使tau蛋白變成有毒性的聚積態物質[12];同時,有毒性的tau蛋白通過反饋途徑加重β-淀粉樣蛋白的毒性[12]。有研究發現,CD146參與細胞遷移的過程需要WNT5A-CD146軸調節[13-14],要維持此軸的平衡需要 WNT5A 的啟動,而β-淀粉樣蛋白神經毒性的實施,需要WNT5A的參與,導致WNT5A信號上調,誘發引起AD患者腦中的神經變性或細胞死亡的炎性反應。因此,CD146參與細胞遷移的過程可能抑制β-淀粉樣蛋白誘導神經毒性實施的過程。凃滔等通過行為學的方法,證明CD146的缺失對小鼠神經系統發育和正常行使功能均有影響[15]。同時實驗也表明CD146可能參與神經損傷修復過程,促進神經元突觸的延伸,突觸的改變是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發病機制之一[11]。這都證實了CD146對認知功能改善的重要性。本研究中,無認知障礙組CD146濃度高于有認知障礙組,表明了血清CD146與缺血性腦卒中后認知障礙存在著密切的關系。Logistic回歸統計分析顯示低濃度的CD146是缺血性卒中后認知障礙的獨立危險因素。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CD146濃度與MoCA值呈正相關,表明了CD146濃度越低,認知功能損害越嚴重。
綜上所述,CD146是缺血性卒中后認知障礙的保護性因素,在臨床中對缺血性卒中后認知障礙的診療和康復有一定的輔助依據,可能成為其特異性的標記物。本研究不足之處是橫斷研究,沒有進行時間、疾病發展過程方面的縱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