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文勇,李朝暉,陳林建 (佛山市禪城區中心醫院,廣東 佛山 528000)
膝關節炎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多發于中老年人群,膝關節置換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手術方式[1]。臨床研究表明,與全膝關節置換術相比膝關節單髁置換術能夠為患者保留更多骨存量,術后膝關節本體感覺和活動度更佳,關節功能恢復也更快,是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優選術式[2]。但臨床上對于該術式的適應證范圍仍存在一定爭議,尤其是對合并髕股關節退變的患者是否適用仍需大量研究進行驗證[3]。現回顧性分析我院對合并髕股關節退變的患者實施膝關節單髁置換術的效果,以期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接診的90例行膝關節單髁置換術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納入本研究。按照是否合并髕股關節退變分為觀察組(合并髕股關節退變)38例和對照組(無髕股關節退變)52例,觀察組男18例,女20例,年齡50~80歲,平均(64.71±6.62)歲,BMI 22~30 kg/m2,平均(26.63±2.33)kg/m2;對照組男25例,女27例,年齡 50~80歲,平均(64.68±6.57)歲,體質量指數(BMI)22~29 kg/m2,平均(26.58 ±2.26)kg/m2。兩組患者的性別比例、年齡及BMI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納入標準:臨床確診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且經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者;符合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手術適應證;無膝關節手術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膝關節活動度<90°者;膝關節前后交叉韌帶有明顯損傷者;嚴重髕骨關節炎、廣泛軟骨損失及外側關節行程凹槽者;有手術禁忌證者。
1.3 方法:兩組患者均在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下由我院自身外科醫師主刀采用小切口技術實施Oxford phaseⅢ假體型膝關節單髁置換術,術后使用低分子肝素預防下肢血栓,術畢當日即可開始進行股四頭肌收縮鍛煉,次日可下床扶拐行走和屈膝功能鍛煉。
1.4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變化情況,進一步按照髕股關節退變情況將觀察組分為內側髕股關節退變、外側髕股關節退變和全髕股關節退變三組,比較三組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變化情況。
膝關節功能采用牛津膝關節評分(OKS)、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分(AKS)和骨關節炎指數(WOCMA)進行綜合評估。其中OKS評分[4]共包括功能和疼痛2項,總分60分,評分越低表示膝關節功能越好;AKS評分[5]共包括膝評分和功能評分2項,總分200分,評分越高表示膝關節功能越好;WOCMA評分[6]共包括疼痛、僵硬、關節功能3項,總分96分,評分越低表示膝關節功能越好。
1.5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本研究數據分析,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 t檢驗,計數數據用[例(%)]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相關評分對比:兩組患者術后OKS、WOCMA評分均明顯低于同組術前,AKS評分均明顯高于同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OKS、AKS、WOCMA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不同髕股關節退變情況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相關評分對比:三組患者術后OKS、WOCMA評分均明顯低于同組術前,AKS評分均明顯高于同組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患者術后OKS、AKS、WOCMA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相關評分對比(x± s,分)
表2 不同髕股關節退變情況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相關評分對比(,分)

表2 不同髕股關節退變情況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相關評分對比(,分)
注:與治療前相比,①P<0.05
分組 例數 OKS術前 術后AKS術前 術后WOCMA術前 術后內側髕股關節退變 17 39.26±9.33 20.75±5.60① 106.26±15.97 185.85±16.33① 48.26±8.03 7.33±1.79①外側髕股關節退變 10 40.11±9.62 21.46±5.08① 104.15±16.95 183.03±16.88① 49.17±8.01 7.48±1.88①全髕股關節退變 11 41.17±9.39 20.93±5.25① 103.33±17.03 182.91±16.75① 50.08±7.66 7.49±1.80①
隨著膝關節置換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假體設計的改良,膝關節單髁置換術已經逐漸在膝關節骨性關節炎臨床治療中顯示了比全膝關節置換術更明顯的臨床優勢[7]。但目前臨床上對于膝關節單髁置換術的適應證范圍尚無明確定論,尤其對于合并髕股關節退變者是否適合接受膝關節單髁置換術爭論明顯。髕股關節退變是一種關節退行性病變癥狀,多存在于老年關節炎患者,主要原因是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群會出現鈣、磷代謝異常,逐漸出現骨質增生、關節腔變小、關節軟骨變薄等不良情況,從而引起疼痛和關節活動受限等表現[8]。有專家認為,髕股關節退變可能導致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效果下降甚至失敗[9];但持有相反觀點的專家不在少數[10]。
本研究中所納入的9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中38例合并髕股關節退變,均成功完成膝關節單髁置換術,無一例手術異常者。術后所有患者OKS、AKS、WOCMA評分較術前均有明顯改善,而比較合并髕股關節退變者與無髕股關節退變者術后 OKS、AKS、WOCMA水平發現兩組患者術后 OKS、AKS、WOC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是否合并髕股關節退變并未對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手術效果產生影響。分析原因主要為髕股關節退變是一種正常的老化過程,早期癥狀并不明顯,而術中手術操作糾正了合并髕股關節退變患者相關癥狀,因此,手術效果并未產生明顯影響。進一步按照髕股關節退變情況將觀察組分為內側髕股關節退變、外側髕股關節退變和全髕股關節退變三組,比較三組患者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變化情況發現,三組患者術后OKS、AKS、WOCMA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不同髕股關節退變類型也不會明顯影響手術效果。但臨床實踐表明,外側髕股關節退變者外側髕股關節畸形可能會增加手術難度,需謹慎對待。
總之,髕股關節退變不會對膝關節單髁置換術療效產生明顯影響,但手術操作中需要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