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多,王 冰,楊 戈 (.長春中醫藥大學,吉林 長春 307;.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 長春300)
喉痹是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咽喉部疾病,是小兒上呼吸道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1],西醫為急性感染性喉炎。該病往往起病急,發展迅速,不及時治療,任病情發展,則易出現上呼吸道梗阻,而致呼吸困難,甚至危及生命。既往多采用糖皮質激素霧化吸入或靜脈滴注治療。近年來臨床研究表明,布地奈德混懸液霧化吸入有較好的療效[2-3],且不良反應較少,但也存在一定弊端。多數患兒并不能完全配合,且易哭鬧,除可加重聲帶水腫致病情加重外,在霧化吸入的過程中也易引起腹脹、腹痛,導致惡性循環。中醫藥治療具有歷史悠久、療效滿意,不良反應少等優點。筆者自2017年~2018年應用自擬方治療喉痹72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共72例患者,均來自我院門診,且對中藥無過敏史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每組36例;年齡1~5歲,病程為7 d。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則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中關于急性感染性喉炎的診斷標準[1]。納入標準:①符合急性感染性喉炎的診斷標準;②Ⅰ~Ⅱ度喉梗阻者;③符合中醫風熱博結證型的患兒。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抗感染、霧化等西藥常規治療。療程為7 d。治療組給予自擬方(免煎顆粒):柴胡、黃芩、石膏、玄參、牛蒡子、甘草、赤芍、重樓、金蓮花、射干、白薇、生姜、大棗各1袋,水沖服。加減:若熱像不顯或大便稀溏,則可去石膏、白薇;若熱勢纏綿,苔厚膩,則可加淡竹葉、炒杏仁、薏苡仁;或喉炎較重者可加馬勃、山豆根、木蝴蝶。根據患兒年齡調整每天用量,連續治療7 d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停用其他含有中藥成分制劑。
1.3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1]制定標準如下:痊愈:聲嘶、喉梗阻消失,能安靜進食及休息;顯效:聲嘶明顯好轉,喉梗阻癥狀緩解,面色好轉,能安靜進食及休息;有效:聲嘶有所好轉,喉梗阻癥狀有所緩解,面色有所好轉,能進食及休息;無效:癥狀無改善,甚至惡化,不能進食及休息。
1.4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是否改變以及是否存在不良反應。
2.1 兩組患兒臨床癥狀比較:治療組患兒36例,治療前有犬吠樣咳、聲音嘶啞、吸氣性回吼者36例,治療后依然有上述癥狀者11例,無癥狀者25例;對照組36例,治療前有上述癥狀者36例,治療后有癥狀者15例,無癥狀者21例。
2.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兩組患兒經門診治療1周后,治療組有效率為91.67%,對照組為86.11%,經過統計學分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療效比較[例(%)]
3.1 病例1:患兒,男,4歲,2018年4月2日來診。自述無明顯誘因出現發熱、犬吠樣咳嗽1 d,夜間加重,且聲音嘶啞,有吸氣性回吼聲,經我院門診確診為急性感染性喉炎。患者發熱,咳嗽,呈犬吠樣,有痰,咽部不適,食納差,夜寐不安,小便黃,大便正常,1次/d,舌質紅,苔黃膩,脈數。咽后壁略充血。實驗室檢查:血常規WBC 11.2×109/L。證屬風熱博結,治以疏風清熱、通利咽喉。給予上方加淡竹葉、炒杏仁、薏苡仁,1副藥吃4頓,3次/d口服,連服4 d,患兒咳嗽明顯減輕,且無犬吠樣,無吸氣性回吼聲,聲音略嘶啞,體溫正常,有痰,夜寐安,苔薄黃,去石膏、黃芩,加膽南星、瓜蔞仁,繼續服3劑,無咳嗽,無痰。
3.2 病例2:患兒,女,2歲,2018年1月來診。來時體溫達39.2℃,且舌苔厚膩,平時飲食不節,易食肉類,且大便干燥,同樣給予上方,服用2頓后,患兒出現大便稀溏,4~5次/d,且易隨排氣而出,此時患兒仍時有發熱,故重新調整方藥:柴胡、黃芩、黨參、甘草、牛蒡子、赤芍、射干、生姜、大棗、馬勃、山豆根、木蝴蝶、山藥、白扁豆,各1袋,水沖服,分6次服用,同時囑患兒多飲溫開水,1 d后,患兒體溫逐漸穩定,患兒腹瀉次數明顯減少,且無稀水樣便;2 d后,患兒體溫穩定,無發熱,喉炎癥狀明顯減輕,無犬吠樣咳,大便正常,1次/d。
小兒易虛易實,且脾常不足,說明脾胃之重要性,所以在治療方面首先需要顧護胃氣。本文中2例典型病例說明,在小兒辨證的過程中,不能只觀察表象,仍需以固護脾胃為根本,在不傷及根本基礎上,驅邪外出。
喉痹其主要是由于素體內熱壅盛,復感外邪,風火博于喉部所致,以犬吠樣咳嗽、聲音嘶啞、吸氣性回吼聲為主要臨床表現,中醫則采用疏風清熱、通利咽喉之法。
喉痹以實熱證居多,其病因病機多是外邪熱毒蘊結于咽喉或肺胃熾熱復受風熱,使肺胃之熱循經上熏而致。小兒常從脾胃立論,認為本病乃是脾運化、輸布功能失常,使之咽喉失養,進而出現的咽部疾病。不論外邪還是內火導致的小兒臟腑功能失調,均可循經上擾咽喉,而發喉痹。所以對于喉痹的臨床治療,必須要重視調理臟腑功能,根據不同個體辨證論治。
方中柴胡發散風熱,黃芩、石膏、玄參、金蓮花清熱瀉火解毒,玄參、白薇、赤芍合用清熱涼血,赤芍與重樓合用起到消腫散瘀止痛,牛蒡子、射干解毒利咽、散結消腫,其中射干為引經藥,引諸藥直達咽喉,故外邪得解、熱毒得清,咽喉腫痛自愈,生甘草解百毒,其中生姜、大棗起到溫補功效,使之整體不至太過辛涼。筆者通過40例的臨床觀察,認為本方確有疏風清熱、通利咽喉、消腫止痛之功效。臨床要根據患兒病情進行辯證論治,體現中醫特點,要深化細化對患兒疾病理論挖掘,明確病因病機,統一治則方藥。除此之外,要提高臨床水平,探索更有效的治療方案,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