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義方,孔之華 (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廣東 佛山 528200)
乳腺癌在全球女性中是一種最為常見的惡性腫瘤。據相關研究統計,2008年乳腺癌在全球女性中的新發病例已經達到138萬例,在所有女性惡性腫瘤中約占22.9%。全球因乳腺癌而死亡的女性約有46萬例,在全部女性惡性腫瘤死亡病例中約占13.7%[1]。目前對于乳腺癌的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及靶向治療,其中術前化療即新輔助化療(NAC),是乳腺癌的重要治療方法[2]。但化療會對患者生活、情緒、生理造成不良影響,在化療期間進行護理干預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提高患者化療的依從性,從而提高化療的療效[3]。故本研究通過探討預見性護理對乳腺癌患者TEC方案新輔助化療期生活質量的影響,以期為乳腺癌化療期間的臨床護理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間在我院經粗針穿刺組織病理及免疫組化結果證實為乳腺癌,并行TEC方案新輔助化療的患者80例,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觀察組40例年齡38~67歲,平均(57.5±4.3)歲;Ⅱ期18例,Ⅲ期22例;髓樣癌5例,小葉癌11例,浸潤性導管癌24例。對照組40例年齡36~68歲,平均(56.8±3.8)歲;Ⅱ期19例,Ⅲ期21例;髓樣癌6例,小葉癌12例,浸潤性導管癌22例。兩組患者的年齡、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所有患者在知情同意下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標準:①女性;②經粗針穿刺組織病理及免疫組化結果證實為乳腺癌;③首次診斷的原發性乳腺癌,入組前未經任何治療;④臨床分期為Ⅱ期和Ⅲ期;⑤對化療有依從性;⑥簽署知情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①年齡>70歲;②Karnofsky評分<80分;③妊娠、哺乳期乳腺癌、炎性乳腺癌;④有重要臟器如心、肝、腎等功能障礙不能耐受化療及手術;⑤癡呆或完全不合作;⑥拒絕參與本研究。
1.4 化療方案:所有患者均行TEC方案新輔助化療,即CTX 500 mg/m2,表柔比星70 mg/m2,紫杉醇脂質體150 mg/m2滴注,第1天,21 d為1個周期,共治療3個周期。患者在化療前1天口服地塞米松8 mg,2次/d,進行抗過敏預處理。對化療后出現的骨髓抑制患者,給予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注射液(預充式)100 μg皮下注射對癥處理。
1.5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予以用藥指導、基礎護理、飲食護理等方面的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護理的基礎上予以預見性護理方法,具體護理方法如下。
1.5.1 風險評估:系統性地識別和歸類各種潛在的、客觀存在的護理風險,分析可能發生的各種護理意外的危險因素,并進行評估,根據評估情況對每位患者進行預見性護理,減少或避免護理評估風險的出現,從而降低不良反應及不良事件的發生率。
1.5.2 實時監控:實時監控患者的具體情況,并對高風險的患者重點護理,一旦患者發生不良反應,及時向其主管醫師匯報,并進行記錄。耐心地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反復交待患者家屬護理患者的內容,患者、家屬、醫生、護理人員共同參與,一起度過化療期。
1.5.3 設立應急預案:根據風險評估對每一位患者設立個性化的應急預案,如惡心、嘔吐、腹瀉、食欲減退等的應急預案。
1.5.4 個性化護理方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設立個性化的護理方案,進行個性化護理,并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康復鍛煉。并根據患者具體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護理方案及應急預案。
1.6 觀察指標:①生活質量評估:采用WHO制定的生存質量測定量表(QOL-100)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生理、心理、獨立性、社會關系、環境和精神共6個維度,其總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好。②護理滿意度評估:根據衛生部《臨床護理服務規范及標準》(2012版)制定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并發放給患者進行填寫。該問卷包括工作責任心、服務態度、醫德醫風、健康教育水平、醫患關系、技術水平、專科技能共7個方面,總分為100分,其中0~60分為不滿意,61~80分為一般,81~100分為滿意。滿意度=(一般例數+滿意例數)/總例數×100%。③不良反應評估:記錄患者化療期間出現的失眠、疲倦乏力、惡心、嘔吐、腹瀉、食欲減退等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1.7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觀察組各維度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1 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觀察組比較,①P<0.05
組別 例數 生理 心理 獨立性 社會關系 環境 精神觀察組 40 71.32±9.76 68.54±8.94 59.63±8.42 62.53±8.62 65.33±9.14 58.64±8.36對照組 40 62.83±9.44① 60.21±8.85① 51.02±7.59① 51.87±8.61① 56.26±9.32① 50.04±7.62①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情況比較[例(%)]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見的女性惡性腫瘤,在全球范圍內,乳腺癌的發病率均呈現明顯上升趨勢。乳腺癌的發生、發展、遠處轉移以及預后情況均與多基因突變或異常表達存在顯著的相關性,如抑癌基因的凋亡受到抑制,原癌基因被激活等[4]。隨著目前分子生物學的飛速發展,關于一些乳腺癌生物學因子的研究已經逐漸成熟,有利于指導乳腺癌的治療及判斷乳腺癌的預后。
乳腺癌首選的治療方案為手術治療,如果乳腺癌患者已經發生了癌細胞的擴散,此時單純進行手術治療難以獲得令人滿意的臨床療效。有相關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新輔助化療治療乳腺癌患者,可使其腫瘤組織明顯縮小,并可促使腫瘤組織周圍血管內癌栓發生退行性改變,從而可使微小的癌細胞轉移灶得以清除[5]。但是化療會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容易導致患者出現心理障礙,從而對治療產生抵觸情緒,最終影響到化療的療效[6]。因此采用正確的護理方法有助于減少乳腺癌患者在化療期間的不良反應,改善其生活質量,從而提高化療的療效[7]。采用預見性的護理方法能夠較大程度避免各種風險的發生,使患者及其家屬對化療期間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充分的了解及準備[8]。
本研究中觀察組的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可以看出預見性護理能夠使患者及醫護人員提高對化療期間高危不良事件發生的意識,并能夠有效地采取措施應對,從而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生率,增強了患者及其家屬康復的信心,使其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同時也提高了護理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