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麗 (杭州市西溪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江蘇 杭州 310000)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和個人作息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成為我國廣大群眾中最為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有研究數據顯示[1],全球每年死于慢性病的比例不低于總死亡人數的65%,并且這個數值還在持續增長中。在我國,主要威脅人民生命安全質量的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和慢性肺疾病。根據統計數據顯示,約有70%的死亡患者是死于慢性病。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末,針對出院患者給予延續性護理,該項措施的提出和實踐,保障了醫療服務的連貫性、規范性和科學性,對提高患者身心健康、降低患者醫療費用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3]。目前,國外延續性護理模式因為起步早,較為多元化,比較典型的有出院計劃模式、過渡期護理模式、個案管理模式等[4-6]。而我國國內主要是以電話隨訪等方式進行,模式比較單一化。近些年,有研究表明,給予慢性病患者家庭中心護理(family-centered care,FCC)越來越受到重視,并且研究結果表明,增加家庭的參與,有利于給慢性病家庭減輕負擔,因此,應該進一步引起重視。選擇我院100例符合慢性病標準的患者,分別給予常規延續性護理和在此基礎上添加家庭中心護理模式,比較兩者之間的差異,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病患者100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齡58~82歲,平均(68.2±5.3)歲,病程12~35年。文化程度:本科及本科以上18例,高中52例,初中17例,小學13例。按照隨機、自愿的原則,將患者平分為兩組。對照組50例,男23例,女21例,年齡58~80歲,平均(66.7±5.2)歲。觀察組50例,男22例,女24例,年齡59~82歲,平均(67.2±5.1)歲。患者所患慢性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腦動脈硬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部患者均合并兩種或兩種以上疾病。排除行為和認知能力存在障礙的患者。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學歷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兩組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均給予常規延續性護理措施,包括如下內容:住院期間建立個人檔案,給予常規的健康教育指導,發放健康知識手冊等,通過日常宣講科普患者關于用藥和出院后的注意事項。觀察組在常規延續性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家庭中心護理模式,增加如下內容:①在入院時開展前期調研工作:針對患者感興趣、想要獲得的護理服務展開問卷調查,以此為基準提供規范化、延續性的護理服務;②成立慢性病延續護理管理小組,由經驗豐富的主管護師擔任組長,其他3~5名護士作為成員。其中最低學歷為大專,最高學歷為碩士。針對前期調研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護理及護理指導;③組建隨訪小組,為提高隨訪效率和隨訪成功幾率,也更便于與患者溝通,小組開設微信賬號、微博公眾號等,方便患者通過網絡平臺提問和回答隨訪問卷;并且積極保持與患者家屬的溝通,鼓勵、調動患者家屬主動監督患者的積極性,通過家庭的力量,在精神上、行為上給予患者監督和鼓勵;⑤執行FCC健康教育計劃:由管理小組根據隨訪情況,針對患者的遵醫行為、用藥、飲食和體育鍛煉等結果,修正患者的健康教育指導方向,及時解決問題。整個干預期間為12個月。
1.3 觀察指標:兩組患者護理的滿意度、對慢性病相關知識的知信行情況以及患者自理能力及心理方面焦慮、抑郁評分等情況。滿意度調查采取問卷調查方式,分為非常滿意、比較滿意、一般、不滿意四個維度,滿分為5分,得分越高表明滿意度越高。相關疾病知識采用調查問卷形式,分為三個維度,分別是“對疾病的認知情況”“對治愈疾病的信念”“對疾病相關的行為”,下面分別有4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打分制,滿分為5分,得分越高,表明對該項目認知越清晰。患者自理能力、焦慮和抑郁心理情況采用ADL、SAS、SDS自量評分表進行測試。最終兩組患者問卷和評分表回收率均為100%。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表1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
組別 例數 護理態度 護理內容 護士素質 總分對照組 50 3.30±1.44 3.38±1.32 3.39±1.23 374.38±7.40觀察組 50 4.27±1.47 4.34±1.34 4.41±1.36 485.57±8.35 t值 36.344 38.253 38.174 201.350 P值 <0.05 <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知信行情況比較:詳見表2。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知信行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對疾病相關知識知信行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 疾病認知能力 總分對照組 50 3.19±0.42 3.17±0.25 3.72±0.23 335.12±7.03對治愈的信念疾病相關行為觀察組 50 4.74±0.37 4.64±0.27 4.56±0.28 457.367±6.79 t值 22.174 38.253 38.174 188.125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3 兩組患者ADL、SAS、SDS評分結果比較()

表3 兩組患者ADL、SAS、SDS評分結果比較()
組別 例數ADL SAS SDS對照組50 2.41±0.88 38.11±4.21 39.44±3.81觀察組 50 4.81±0.79 29.05±4.10 29.57±3.71 t值 11.12 10.07 11.05 P值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ADL、SAS、SDS評分結果比較: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有調查數據表明,截止2014年,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已經超過2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的15.5%,老齡化社會的情況已經日趨嚴重。而慢性病在老年人當中的比例也日益增加。由于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客觀因素,導致大量慢性病患者占據門診、急診病房,對醫療資源造成了進一步的浪費。因此,在社區開展延續性護理,尤其是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模式,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
FCC最早由fond于1972年提出,并且應用于兒科方面。現在,在發達國家,已經廣泛應用于其他專科。FCC也被重新定義為一種在醫療服務體系中給予患者及患者家庭護理的方法,圍繞患者家庭,在護理中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護理[7]。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針對社區延續性護理患者增加家庭中心護理,對患者本身自我遵醫行為,提高生活質量,緩解護患關系方面,都具有積極的意義,應該給予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