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虹 周圍 張希
摘要:高等學校課程考核常采用單一的終結性評估方式,即在教學之后,僅用期末考試的方式來進行。這種“一考定一課”的方式無法完全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課程具備理論體系的邏輯性、學科知識的前沿性和工程實踐的應用性。加強過程管理的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通過理論考試(過程成績+期末考試)、實驗考試、課程設計相結合的方式,構建了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而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為過程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終結性評估;過程管理;考核方式改革;網絡教學資源
高校課程考核的目的不僅僅需要評估出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要能及時反映任課教師在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利于教師改善今后的教學工作。
《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課程是伴隨著集成電路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展而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門電子信息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是一門發展快、應用廣、實踐性和理論性都很強的課程。數字電路是現代電子技術、計算機硬件電路、通信電路、信息與自動化技術的基礎,也是集成電路設計的基礎。
在傳統的《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課程考核時,在教學評估環節主要采用終結性評估(summative assessment)方式,所謂終結性評估是教學之后評價成績的測試,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知道任務達成的水平。期末考試就是典型的終結性評估方式。這種僅以一次考試來決定學生的課程成績即“一考定一課”的考核方式,會讓不少學生“平時不努力,臨時抱佛腳”,不僅考試成績帶有一定的偶然性,存在不公平現象,無法完全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也無法如實反映出學生的實際水平,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從2007年《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為重慶市市級精品課程立項建設以來,課程組就一直在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包括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的探索,在教學改革探索中,我們認為《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課程具備三個特性,即:理論體系的邏輯性、學科知識的前沿性和工程實踐的應用性。重視并保證理論體系的邏輯性,不僅尊重了課程自身的特色,而且學生學過本門課程以后的邏輯思維能力也會有相當程度的提高。重視并保證學科知識的前沿性,一個方面指充分接觸到新的知識、新的技術、新的工藝和新的器件,另一個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出現新的方法和新的理念。重視并保證工程實踐的應用性,不僅在教學過程中將精選的、與科研和教研以及工程相結合的應用型案例融入教學,而且將應用型實驗朝“三度”發展,即量度(數量)、寬度和深度。
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逐步探索出了加強過程管理的課程考核方式,有助于體現出課程的這三個特性。
考核方法采用理論考試、實驗考試、課程設計相結合的方式,旨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實驗考試和課程設計要求學生熟悉數字電路系統分析、設計與系統開發全過程,撰寫規范的設計文檔。理論考試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成績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期末考試成績占50%+過程成績占50%,其中期末考試采用閉卷考試方式,過程成績由三部分成績組成,分別是課堂表現10%+兩次課堂隨堂測試20%+10次課后作業20%。
理論期末考試命題原則:
本著“學生學習發展為根本”,“增強學生專業知識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的教學理念,“培養具備專業課程素養的創新型人才”為教學目標,以課程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為依據,以有效考查學生學習效果為原則;在出題過程中考慮到《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課程的專業基礎作用、將重點放在考察理論體系的邏輯性的同時,著重中、小規模邏輯器件的分析與設計以及工程實踐。主要考核點能反映課程的主要知識體系;同一門課程統一命題、統一考試、統一評分。期末考試試題應按照同等要求以A、B卷進行命題,分別作為期末考試和補考試題;A、B卷兩套考題在知識單元、考試題型、題目數量、測試難度和分值上應保持一致,A、B卷試題的重復率應小于10%,同一門課程近三年的試卷試題重復率原則上小于20%。
1. 公平性原則:以基礎性試題為主,避免偏題和難題。
2. 覆蓋原則:試卷的內容涵蓋教學大綱,不超出教學大綱的要求。
3. 難度控制原則:試卷以中等難度題為主,及格率控制在70%~80%,平均分控制在65~75分左右。
4. 題量控制原則:試卷總題量控制在16~18題,題型包括選擇、填空、邏輯函數化簡、作圖、分析與設計,使學生能在兩小時內完成并有時間檢查。
理論過程考核以學生學習發展為根本,任課教師根據實際授課情況、學生實際課堂表現和學生做作業具體情況,從而判斷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隨時跟蹤并及時靈活調整,任課教師自己安排適合自己班級學生的課堂測試內容。
實驗考核以能力培養為根本目標,要求學生以三人小組來組織學習。基礎類內容要求每人必做,設計類和綜合類要求小組合作完成。考核主要從實際能力和團隊協作兩方面來進行。首先從團隊整體效果來評判學生實際動手能力的等級,然后根據小組成員自己評定的小組排名來區分組內成員不同的成績。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深化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
課程設計是在理論和實驗教學完成之后進行的,是本課程的又一重要實踐性環節,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課程中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獨立地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在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均特別重視引入課程設計的典型案例,從而把理論知識和實驗內容和課程設計有機地聯系了起來。在課程設計的選題上,注重“四性”即實用性、趣味性、新穎性和代表性。在課程設計的要求上,不僅需在EDA(Max+Plus或Ouartus)下仿真運行,反復修改論證,以得出最優設計方案,而且還必須進行實物的安裝、調試直至成功。實踐效果表明:課程設計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激發了興趣、豐富了知識和開闊了視野。
考試后,還要撰寫課程總結并進行成績分析。其中,課程總結要滿足4個要素:
1. 規范性:采用統一的課程總結模板,語言準確規范。
2. 完整性:課程信息完整,有評價要素的所有內容,有總評成績構成比例說明。
3. 真實性:反映了課程的實際教學情況(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手段、課程管理、教學資源等方面)、學生學習情況(包括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學習態度、學習效果等)。
4. 有效性:分析了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反映了任課教師對課程教學的思考,有益于提高和改進本課程的教學質量。
而成績分析由試卷分析和整改對策組成。試卷分析包含教學班成績分布情況,題型、題量、難易度分析,考點對教學內容的覆蓋面說明,是否實現了課程教學目標等內容。整改對策應指出課程教學和考核中的主要問題、提出整改措施。通過總結和分析,形成“教學-評價-反饋-教學改進”的閉環。
在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實踐過程中,借助校園網絡,建立了網絡課程中心,提供靈活、豐富的教學資源。網上的所有資源都能提供下載和參考,實現優質資源共享,為學生自學提供引導。通過培養文獻檢索和閱讀能力,引導學生獲取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這既有助于學生加強過程學習,也有助于教師加強過程管理,為過程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課程網站提供的資源列表包括:
1. 課程介紹(從數字邏輯的基本原理一直到豐富的實踐應用,對本課程進行全面的概述);
2. 教學管理(提供了各種管理辦法,要求教師和學生嚴格遵守,確保課程的順利進行);
3. 授課計劃(提供了48學時和56學時的授課計劃,嚴格要求按照授課計劃進行教學);
4. 教學大綱(提供了48學時和56學時的教學大綱,對要求掌握的重點、難點知識進行說明);
5. 電子教材(方便學生查閱相關章節的內容和自學,便于教師進行多媒體教學);
6. 授課錄像(課程負責人的課堂在線錄播視頻,方便學生隨時下載和在線觀看,復習相關內容);
7. 網絡課件(方便學生課后復習);
8. 教學案例(豐富的教學案例,能讓學生學有所用,開闊視野,培養興趣和自信心);
9. 授課講義(方便學生隨時下載和在線觀看,預習和復習相關內容);
10. 習題作業自評試卷(鞏固已經學習的知識,是對所學知識的一個檢驗);
11. 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啟發學生做一些創新性實驗);
12. 考核評估(多種靈活的考核方式,讓學生的能力得到檢驗);13.文獻資料(開拓學生的眼界,拓展學生的思維);
綜上,加強過程管理的課程考核方式的改革,構建了多元化的評價體系,通過理論考試(過程成績+期末考試)、實驗考試、課程設計相結合的方式,不僅更為客觀的衡量了學生的成績,而且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為培養復合型、工程應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的教學評估機制。而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給過程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苗晉峰,王爭,常永青.高校課程考核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教育與職業,2012(7).
[2]鄒虹,王汝言,賀利芳,張希,楊浩瀾.數字電路與邏輯設計(第2版)[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1).
[3][美]安妮塔·伍爾福克.伍爾福克教育心理學(第12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8).
作者簡介:鄒虹,周圍,張希,重慶市,重慶郵電大學光電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