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園的區域活動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環節,通過組織區域活動,可以開闊視野、培養探索意識。然而我國現階段的幼兒園區域活動模式單一、內容多以效仿為主,導致教學效果不夠顯著。本文主要針對我國幼兒園區域活動的現狀,分析探討如何利用本土資源打造具有特色的幼兒園區域活動。
關鍵詞:本土資源;幼兒教育;特色區域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這就要求在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時,充分挖掘利用本土資源,擴展幼兒的學習空間,將自然區域環境和幼兒教育緊密結合,促進幼兒全面健康發展。
一、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打造特色區域環境
《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其指導精神要求我們利用本土特有的自然資源,因地制宜打造具有特色的教育和區域環境。
(一) 延伸活動空間,增加特色區角
幼兒園的布局設置,除了教室和園內活動區域外,還可以增加區角,使教育環境多元化。區角的設置在一些地區和學校已被廣泛普及和應用,它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在走廊上、操場上甚至園區內各個地方的拐角處設置功能區,大大延伸拓展了幼兒的活動區域。如在操場等開闊的地方,設置“農家樂”,米面、五香是我們當地的特色小吃,利用園里種植的農作物進行制作,培養動手能力,增加對當地本土資源的了解。在走廊拐角處開設“手工坊”,展示具有當地特色的手工作品,如做斗笠、編草席等。在教學樓后面開辟一塊種植地,引導幼兒種植各種農作物。
(二) 挖掘本土自然資源,充實區域活動材料。
區域活動是幼兒學習和掌握知識技能的重要途徑,是一種重要的自主活動形式。我們幼兒園地處農村,我們有山、有農田、有果園,為了改變區域材料單一的現象,這些資源可以運用到極致,也容易引發幼兒活動的興趣。農村種有很多的蔬菜、糧食,我們把這些農作物開展到園區的環境創設及有濃濃的鄉土氣息的區域活動中,用玉米、稻穗、絲瓜、花生、龍眼等農作物加以文字的介紹及幼兒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以繪畫的形式等創設樓梯環境展示農村的特色,并在班級的文化角放置種植的相關物件;草坂村是“航空蔬菜”的種植基地,帶幼兒到那里積極參觀,還把“航空蔬菜”的種植技術請進了幼兒園,專門建設蔬菜棚,種植了番茄、辣椒、茄子等航空蔬菜,請種植專家進園為孩子們講解指導種植要點,引導孩子觀察蔬菜生長,蔬菜成熟后引導孩子進行采摘活動,在生活操作區中讓幼兒沖洗蔬菜、切蔬菜進行蔬菜拼盤比賽;中班的“果蔬坊”,各種蔬菜瓜果的創意作品活潑可愛、形象生動,有娃娃、動物、玩具等;這些特色角的設立,既豐富了教育環境,又體現了自己的區域特色。
我們在每個區域投入豐富多樣的本土特色材料,制作出各種各樣的玩具,讓每個孩子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還根據材料的特性,使用同一種材料在每個區角中創設不同的玩法。如中一班的特色材料是竹子,美術區中讓幼兒進行竹筒繪畫、竹筒編織;音樂區中家長用竹子制作各種打擊樂器;益智區中用竹子制作迷宮讓幼兒進行滾珠游戲;自然角中用竹筒種植蔬菜等。大班利用樹枝、木頭等材料創設“木頭加工坊”,進行刨、鉆、旋、切等技能的訓練,用自己的方式大膽探索,以此形成園本化的特色內容。
二、 積極收集本土資源,挖掘特色教育材料
開展有特色的區域活動,需要有足夠的教育資源和材料。這就要求在活動開展前,利用當地區域環境,就地取材,收集具有本土特色的自然資源。
第一,鼓勵幼兒收集。幼兒是教育的主體。在本土資源的收集中,也應該把幼兒作為主體,激發幼兒參與欲望和積極性。農村鄉土資源豐富,在園內活動時,鼓勵幼兒將地上的落葉、果實等撿回去,稍加處理做成教育材料。
第二,引導家長收集。教師要充分利用家長的教育資源,向家長講解收集材料對區域活動的重要性,和孩子一起收集材料,體驗收集的樂趣,并引導家長參與區域活動。
第三,通過教師收集。區域活動的開展在我國已日漸成熟,但有些地區的普及度低,教師對區域活動的認知不足。只有教師親身體驗,才能理解區域活動的深刻意義和價值;
第四,通過社會收集。從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收集的豐富的、生活的素材促進操作活動的有效開展。
三、 融入本土資源,活化園本課程,享受鄉土氣息
一直以來,我園教師總以現成的文本教材作為教學的唯一來源,我園雖地處農村,幼兒對“本土”特色知之甚少,大多數幼兒都不知道自己家鄉的本土資源。我們鄭店村是食用菌的產地,有很多的幼兒家里有種植菌菇,對幼兒深入了解食用菌的種類、種植和食用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因此,用它們來開展區域活動,條件便利,可操作性強,幼兒自由創造的空間很大。為了立足我園實際,開發園本課程,我們以自然資源的開發為主要素材構建園本課程,以某一內容為主題,根據幼兒年齡特征,設計了一系列貼近農村幼兒生活的教學活動,涵蓋各科領域內容。
我們以“菌菇種類、種植、食用”為主題,設計了以大班為主的各科教學活動,如在科學活動中,我們讓幼兒了解菌菇的種類及生長過程。改變以往運用圖片進行教學的方法,我們邀請家長走進課堂,通過圖片、視頻等向孩子們介紹菌菇的種類;帶領孩子參觀菌菇種植基地,來到菌菇棚,請家長給孩子講解菌菇所需的原料及生長過程,還親自示范了菌菇包的制作,菌菇生長所需的環境等,讓孩子們知道科學技術的重要性。最后還讓孩子觀察農民伯伯采摘菌菇,一起參與勞動,請農民伯伯介紹菌菇的營養價值及多種食用,并進行拍攝。回來后,再讓幼兒觀看參觀的相關錄像,回憶自己的所見所聞,從而提升、鞏固幼兒的知識經驗。
在美術活動中,我們嘗試制作菌菇畫,讓幼兒通過添畫、拓印等方法進行作畫;在數學區角中,引導幼兒對菌菇進行分類、統計等;在角色游戲中增添菌菇加工廠,引導幼兒對菌菇進行暴曬、包裝,成立菌菇食品店;在自然角中引導幼兒種植菌菇,家長為我們提供了菌種和技術指導,并家園合作在家種植菌菇,與家長一起記錄自己每天的發現;我們還利用菌菇進行分類、利用菌菇進行食物大比拼等,幼兒在活動中玩得開心,也使我們的主題活動顯得更加豐滿。
孩子們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豐富了對菌菇種類、種植、食用的認識,了解了當地農村的發展和變化,萌發對家鄉的熱愛,從而提高幼兒各方面的發展能力。
四、 結語
區域活動有其自身獨特的優勢,它在幼兒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方式所不可替代的。雖然區域活動早已在全國范圍內普及,但如何利用本土資源,開展有特色的區域活動才是我們當下應該重視和研究的問題。綜上所述,打造特色的區域活動,充分開發利用農村蘊藏著的豐富的幼兒教育資源,收集本土資源,把這些資源充分運用到教學中去,不斷提升區域活動的內涵,為推動我國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助力。
參考文獻:
[1]錢玉娟.挖掘本土自然資源,創設農村幼兒園特色區域活動——談班級區域對蘆葦資源的挖掘和利用[J].好家長,2017(65):130.
[2]趙金花.挖掘本土資源,凸顯幼兒園特色區域活動[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9):286.
[3]許雅萍.利用社區本土資源,盤活幼兒園區域活動[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6(3):93.
[4]李燕.鄉土資源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5):25.
作者簡介:張玉蝦,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南靖縣靖城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