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公益事業是中國優良傳統的延續,選擇適合孩子的公益活動,和孩子一起去做,是在培養孩子的社會技能和社會責任感。讓孩子了解意義所在,明確應承擔的責任,讓孩子學會審視和反思,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長。
關鍵詞:公益活動;態度引領;行動示范;主動行動
社會公益事業是中國優良傳統的延續,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之一。像義務植樹、義務大掃除、愛心志愿者、獻血、捐款(物)、愛心助學、關愛失獨都是很常見的公益活動。家長如何和孩子一起做公益活動,讓我們一起去看看下面這個真實的案例:
“你好,小朋友,請不要在書屋里吃東西。”
“噓,安靜看書,不要交流,謝謝。”
“叔叔,接電話的時候麻煩你到書屋外面,謝謝配合。”
“請把書放回原處。”
“你想借閱這本書?麻煩跟我到服務臺登記。”
王曉一邊整理書屋的圖書,一邊柔聲細語地處理書屋中每個讀書人出現的情況。態度親切、嫻熟自如,讓人忽視了她才9歲。她參加了一個長期固定的公益活動,每周都會抽出時間,去漫谷公益書屋幫助整理,做一名志愿者。她特別珍惜自己志愿者的身份,開心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成為來書屋讀書的孩子最喜歡的“曉姐姐”“曉妹妹”。
王曉的爸爸媽媽都是熱心公益的人士,平時有時間,經常去養老院、社區、留守兒童中心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在這些活動中,他們深切感受到幫助別人,收獲感動、快樂、經歷、能力,也是在幫助自己。在王曉五歲的時候,爸爸媽媽就帶著她一起參加各種公益勞動,幫助留守兒童學習,陪敬老院的老人聊天、打掃衛生等。
王曉的爸爸說:“在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處理各種突發的事情時,王曉的溝通能力逐步增強,考慮處理事情全面而有決斷,這些都是她在學校中很難得到的。在參加這些公益活動時,她的性格變得越發豁達、寬容、堅韌。在幫助別人的同時,看到善良的力量,心存善念,堅定了正確的價值觀念。”
公益活動,給王曉帶來健康成長的力量,也給我們帶來思索:父母該如何引領孩子一起做公益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 態度引領:父母認同公益活動
案例中王曉的父母經常參加公益活動,源于他們對公益活動意義的深刻認識。生活中有一些父母不支持孩子參加公益活動,認為耽誤了學習的時間。事實上,孩子的愛心、奉獻和責任擔當的意識,光靠書本知識的學習是不夠的。孩子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做義工,就是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是培育學生心智、體能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奉獻精神,為孩子以后走向社會,立足于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 行動示范:父母自身參與公益
常言道,教子千遍,不如做給孩子看。早在《后漢書》中就提道:“其身不正,雖令不行;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可見榜樣的力量有多么強大。要想使孩子樂于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就需要父母首先努力踐行,成為這樣的人,為孩子樹立榜樣。父母帶孩子一起參加志愿服務,孩子從中學會愛的表達和傳遞,自然而然,在孩子心中也會種下愛和善良的種子,并逐步生根發芽。從王曉我們可以看到,孩子在父母的帶領下做公益,最初跟著父母觀察、模仿,隨著參與次數的增多,孩子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甚至組織、策劃公益活動,并在這些活動中,收獲了快樂,得到了鍛煉。
三、 理性選擇:確定適合孩子的公益活動
帶孩子一起做公益,不是簡單地、機械地參加,而是引導兒童充分將公益服務和文化知識相結合,在培養孩子的社會技能、社會責任感的同時,鼓勵孩子養成主動行動、獨立思考的習慣,并選擇適合孩子的公益活動。
選擇的標準應該是能保證孩子安全的,孩子有能力在其中做一些具體的事務,真正能夠有所作為的。如果超越孩子的能力,孩子在其中發揮不了作用,這樣的公益活動對孩子而言,只是參加、旁觀,而非參與、踐行。尤其需要家長警惕的是和孩子一起做公益,到場站一站,照片拍一拍,走走過場,撈名聲。那樣的公益只會讓孩子滋生虛榮心、功利心、作秀心,是不可取的。只有有真實的情感和行動體驗,孩子才能將公益的精神播撒在心中。
四、 科學指導:及時指導參與活動的方法
孩子受年齡及經歷、經驗的限制,想做好事情卻總出現問題,是特別正常的現象,在做公益活動時同樣如此。因此,家長在活動的各個環節加強指導交流。活動前,給孩子講明本次公益活動的目的,活動的內容,活動中具體要做的事情,有可能出現的問題,應該如何面對解決等。讓孩子了解意義所在,明確自己在其中應該承擔的任務,孩子在活動中就不會盲目,更勇于擔當。活動過程中家長在做好自己事情的同時盡可能關注孩子,在孩子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幫助,孩子出現不恰當的言行時及時予以糾正,讓孩子在做公益的過程中學會做事,學習做人。活動結束后,及時和孩子進行交流、總結。首先對孩子活動中好的表現和言行,給予充分肯定,讓孩子在公益活動中收獲認同和稱贊。其次讓孩子說說在活動中還有什么問題,用平等的態度和孩子進行商討,解決孩子的困惑,進行方法的指導。不要動輒由家長指出問題,應該讓孩子站在自己的立場,進行審視和反思,這樣更有助于孩子的成長。最后家長和孩子一起說說今后的方向,在相互的鼓勵和欣賞中將公益活動進行到底。
五、 熱情鼓勵:主動參與學校、社區公益活動
學校是公民責任意識培育的主渠道,將家庭公益與學校公民責任教育相融合,借助學校公益平臺,使孩子在參與中形成和強化責任意識。社區是人們的日常生活之地,社區居民彼此之間有認同感,對社區有共同的利益歸屬,因此,孩子參與社區公益,有助于培養團體意識和主人翁精神。
當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精神已廣泛為社會所接受,全家一起做公益的優秀典范層出不窮,這不僅是中國優良傳統的延續,更是塑造孩子愛心和良好行為的上好途徑。
作者簡介:楊青,山東省棗莊市,棗莊市薛城區龍潭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