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冬冬
一、“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過程中的政治問題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過程中的政治問題主要有沿線國家執政黨的更迭、政策不連續、地緣政治沖突、民族主義與宗教意識形態沖突、地區和局部戰爭、恐怖襲擊與腐敗問題等。政治問題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狀況有著重要關聯,它是中國經濟“走出去”過程中面臨的最大且最難以預見的問題。
政治問題最明顯的表現是政治波動和政治系統的不穩定,這種不穩定會導致政策連續性的缺失,且對商業環境產生不良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多為多黨制國家,政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輪換都會對政策有著一定影響。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中亞地區也面臨著較大的政治動蕩,2003年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2005年烏茲別克斯坦的“安集延事件”以及2005年吉爾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等,都給上述國家的政治環境帶來諸多的不穩定因素。政治的不穩定,又為宗教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勢力、民族分裂勢力提供了生存的空間。
政治問題的產生與經濟自由度有著較大關聯。經濟自由度評價項目為營商自由、貿易自由、財政自由、政府開支、貨幣自由、投資自由、金融自由、產權保障、廉潔程度和勞工自由等。一般來說,經濟自由度越低的國家,政府對經濟的干涉程度就越高。在一個以權力為主導的市場中,企業的運行成本和經營的預期性就會受到影響。在中亞國家的《2015年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排名中,哈薩克斯坦在全球178個國家經濟中排名第69位,屬于較自由經濟體;吉爾吉斯斯坦排名第82位,屬于中等經濟自由體;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排名靠后,被列入較不自由經濟體和受壓制經濟體行列。另外,通過世界著名的非政府組織“透明國際”所建立的清廉指數排行榜可以看出,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中亞國家政府腐敗指數較高,且政權更迭頻繁,間接導致東道國外商投資政策延續性問題,以及企業在海外投資過程中政府違約風險、征收風險、國有化風險和國家腐敗風險的增加。
中國企業面臨的政治問題多數是由沿線國家內部原因造成的。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敵對國家的輿論攻勢就是導致中國企業在海外投資面臨政治問題的重要原因?!敖z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的目標之一就是實現“五通”,其中“民心通”是“五通”中的關鍵環節。然而,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西方世界蓄意傳播的“中國威脅論”使某些國家對中國的強大頗為擔憂,將中國的發展看作對世界政治秩序的挑戰。由于國有企業是我國海外投資的中堅力量,一些東道國政府和民眾將中國政府與國有企業視為一個整體,認為國有企業的經營行為會受到中國政府操控。正因如此,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被視為一種對外擴張行為,并被描述為中國的“馬歇爾計劃”。而且,中國經濟發展進程常被冠以“資源掠奪”“輸出性發展”“破壞環境的發展”等稱謂。另外,一些國家擔心對中國經濟依賴程度過高,容易淪為中國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和中國產品的銷售市場。據統計,“海外民眾主要擔心中國企業會對當地企業造成威脅,有54%的受訪者認為中國企業可能會沖擊當地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也有超過30%的民眾認為中國企業會掠奪當地優勢資源,打破當地原有產業鏈平衡,并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
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過程中面臨的法律環境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過程中面臨的主要法律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不熟悉沿線國家相關法律或忽視東道國法律監管,實施違法行為,從而遭到制裁;二是企業不知道采取何種法律手段對自己的權利或者將要遭受的損失進行救濟所產生的問題。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通過對“走出去”企業“失敗樣本”的分析發現,直接由法律因素導致失敗或損失的投資事件占所有失敗或遭受損失投資事件的16%。由此可見,法律問題是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必須重視的問題。
法治環境的好壞決定著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所面臨的法律風險的高低。良好的法治環境和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區域經濟合作的保障。在法制健全、法律文明程度高的國家投資,法律風險的可控性較高;對于政局不穩、市場經濟發育不完全的東道國而言,法律風險的可控性較差。從地理位置上看,“絲綢之路經濟帶”東邊是亞太經濟圈,西邊是歐洲經濟圈,這兩個區域經濟發展相對成熟,且保障市場經濟的法律制度比較完善。然而,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中亞地區多為發展中國家,法制不太健全。雖然蘇聯解體后,中亞各國一直在努力完善本國立法、加強法治建設,改善國內投資環境,但法律制度中依然存在較多“壁壘”,中國在這些國家投資時仍然會遭受法律和政策障礙。一些國家跨國并購審查程序不透明,或通過法律對境外投資者的跨國并購投資提出特別要求,可能會增加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難度。除此之外,出于意識形態、國家利益、安全等因素的考慮,一些國家在某些重要投資領域對中國投資進行限制,如對石油化工、國防、基礎設施等行業實行控股比例的特殊限制。另外,為了防止跨國投資可能導致的壟斷,擾亂所在國的市場秩序,甚至打壓所在國的相關產業,在跨境投資時須接受反壟斷審查。上述因素都是導致法律風險產生的主要因素。
法律會受到經濟、政治、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并且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尤其在轉型期國家這種變化更為強烈。蘇聯解體之后,中亞國家開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法律制度出現較大的變遷?!敖z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各國政治體制、法律體系、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差異顯著。規范“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的法律制度除了每個國家的國內法律制度之外,還包括全球性的協議、區域及多邊區域合作協議,其中有些國家還與中國達成了雙邊協議。這些諸多的法律和協議之間必然會存在著一定的沖突。
中國企業違反東道國法律,也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過程中面臨法律風險的重要因素。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因對東道國法律的漠視而屢遭詬病。中國企業違反東道國法律的行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勞資關系糾紛。勞資關系糾紛主要表現為不了解東道國用工制度、勞動工資標準違反東道國勞動法規、與工會關系緊張等。某些企業試圖將中國在發展初期普遍存在、目前已經被明令禁止的“中國式工作模式”——過長的勞動時間、過低的工資待遇與惡劣的工作條件等搬到其他國家,引發東道國民眾的反感,甚至是抗議。第二,對東道國生態環境的破壞。中國主要從中亞國家進口能源,能源產業本身就具有污染特性,粗放的能源合作行為將進一步加劇區域生態環境的承載負擔,這和能源合作中,能源利益和環境利益的沖突直接相關。缺少區域高度統一、專門性的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統一的法律規范與措施,尚未建立針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性框架體系,存在環境保護責任不清晰的問題。第三,知識產權糾紛。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應當密切關注東道國有關知識產權的法律規定,在保障自身知識產權權益的同時,也不能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上述的這些違反東道國法律制度的行為,都是造成“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過程中法律風險的主要原因。
三、“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過程中大國博弈引發的其他問題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涉及政治和經濟兩個層面的問題,雖然其不是“緊密型一體化合作組織”,對現有的區域制度安排沒有影響,但我們要充分考慮“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所帶來的地緣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
“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資源豐富,很多大國都想介入這一地區。由于涉及的利益主體眾多,如何平衡好不同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決定著“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的成敗。為使中亞國家擺脫經濟方面對俄羅斯和中國的依賴,加強對中亞經濟的控制,美國實施“新絲綢之路計劃”,為中亞地區開辟經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南下印度洋的通道。為增強中亞與歐洲的政治經濟聯系,歐洲實施了“歐洲—高加索—亞洲運輸走廊”計劃。俄羅斯為加速其主導的歐亞一體化進程,通過歐亞經濟聯盟和關稅同盟將原蘇聯地區國家重新整合。除了上述國家外,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中還存在著其他國家的利益和訴求。
大國之間的利益沖突雖不會對“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產生直接影響,但大國之間的沖突最終要反映到相關國家的利益選擇及其對沿線國家的國內立法中。而且,大國之間的博弈手段較多,影響較大。比如,某些國家通過民主輸出,在其他國家制造顏色革命,或者通過扶植相關國家領導人排斥其他國家在這些地區的利益。另外,“一些國家利用東道國對其政治和經濟上的依賴,對他國進行誘惑或施加壓力,以阻止外國企業的投資,造成第三國政府干預風險”。還需注意的是,諸多商業規則都是由西方發達國家制定的,且西方主導下的以西方的價值為標準的國際輿論往往左右著國際經濟事件的走向。大多數的并購,都是由西方投資銀行來操盤;大多數投資都由西方評級公司來估價。這些在西方掌控下的游戲規則會對與其具有競爭關系的投資企業造成重大影響。
由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過程中涉及多國利益,其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一些美國學者把“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理解為中國在中亞地區的“馬歇爾計劃”,進而將其描述為一種帶有擴張性的戰略。俄羅斯也有學者提出,要避免用“中國夢”綁架他國。俄羅斯與中國的雙邊關系,尤其是安全和政治關系日益深化,但并不意味著俄羅斯不介意中國在中亞日漸增強的影響力。事實上,沒有俄羅斯的積極響應,“絲綢之路經濟帶”難以形成。然而,如果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歐亞一體化”建設對接的話,我們將也面臨適應“俄式規則”的問題。
因此,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過程中,大國之間博弈所帶來的直接或者間接的風險也是我們應當防范的。甚至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大國的戰略布局是影響“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摘自《社科數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