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朱熹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其所創立的理學體系龐雜,涉及哲學、倫理學、教育學等領域。理學的建立,有利于弘揚傳統文化,傳承中華文明。關于其理學思想體系的成因,見仁見智,本文以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為突破口,旨在探討合力助推形成理學思想體系。
關鍵詞:理學思想;成因分析;合力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所創立的理學體系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理學的構建,有利于復蘇儒學,傳承傳統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理學的創立,是時代使然、環境使然、是當時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沉重的歷史重托
春秋末年,孔子問世,創立儒學;戰國之際,百家爭鳴,非儒即墨,儒學重大發展,成為亂世之中重要的思想流派;秦朝,焚書坑儒,儒學遭受沉重打擊;漢初,道家扶搖而上,“無為而治”備受推崇;武帝執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迎來重大轉機,成為治國思想;魏晉之際,亂世之秋,社會動蕩,佛教傳入,道教盛行,儒釋道三家并行;隋朝,國家統一,三教合一;唐代,三教并行,儒學主體地位受到挑戰;北宋,佛教盛行,道教廣泛傳播,儒學優勢逐步喪失,復興儒學成為時代主題,二程、張載等思想家應運而生。面對時代需求,朱熹不辱使命,敢于擔當,在繼承二程“洛學”與融合佛道精華的基礎上,創立了理學。朱熹理學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涉及哲學、教育、政治、歷史、天文、地理、生物、地質、氣象、自然科學等,主要成就為理是萬物的本源,萬物皆有理,是形而上的,無影無形,無法把控,過渡到氣;氣是形而下的,容易理解把握,理氣表面分離,實則為一統一體,過渡到“性”;“性”有“天地之性”“氣質之性”,天地之性人人有之,是善的來源,“氣質之性”由于受到物欲的蒙蔽,表現為惡,必須去惡向善,回歸人性;“格物致知”“讀書窮理”是其方法論;維護綱常倫理道德、“復人性”“明人倫”重視道德教化是其最終目的……理學思想體系的創立,既是對儒學的弘揚,又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重要的是無愧于時代的呼喚、歷史的重托、人民的期盼。
二、 寬松的政治氛圍
宋初,以史為鑒,吸收安史之亂與唐末藩鎮割據的經驗教訓,處處設防,宋朝的政治思想是“防”,“如何消除存在于各地的割據勢力,如何防范文武大臣篡奪之禍;如何抵御北方強大帝國契丹王朝的侵襲等等。這種種錯綜復雜的問題,使得北宋最高統治者們實在沒有余力再去對文化事業的各方面實行其專制主義。”這樣一來,北宋建國之初,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防大臣以下犯上、防武將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防地方威脅中央上面,對文人墨客的束縛限制相對較小,政治氛圍相對寬松,知識分子的作用日益突出,在朝廷政治事務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先后涌現出了包拯、歐陽修、王安石等著名士大夫代表,這種寬松的政治現象降低了政治對文化的干預、減少了文化發展的阻力,為新的思想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理學應運而生。
三、 富庶的經濟環境
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同樣,一定時期的文化是當時社會經濟政治高度集中的反映,任何文化模式必定有其存在的經濟基礎,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文化是經濟的集中反映,兩者相輔相成,成為統一整體,到了后世,教育的中心,在重要的書院。書院里的發達,又是靠地方上擔負的能力。地方上越富庶,教育越振興,人物自然也越多。江蘇、浙江兩省在南宋以后,變成中國文化中心,與兩省的經濟史總有關系。魏晉之際,中原動亂,民不聊生,引發移民浪潮,拉開經濟重心南移的序幕。北方移民帶去了先進的生產經驗、耕作技術等,極大地推動了南方的開發,促進了經濟的快速發展。唐末五代,中土動亂,社會動蕩,民眾顛沛流離,舉家南移,推動了南方的經濟發展、文化革新、社會進步。南宋王朝,金兵入侵,定都臨安,政治重心南移,為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南宋之際的南方大地,農業發展、工商業繁榮、外貿發達,經濟欣欣向榮,在國家財政體系與稅收結構之中地位突出,“國家根本,仰給東南”“蘇常熟,天下足”“國家財富,東南十居其九。”南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對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社會強烈呼吁新的文化形式問世,朱熹在繼承二程思想的基礎上、融合佛道精華,躬行實踐,創立了理學,迎合了時代所需、社會所喚。
四、 自由的文化空間
黑格爾指出,文化的勃興以思想自由為條件,“唯有當思想不去追尋別的東西而只是以它自己——也就是最高尚的東西——為思考的對象時,即當他尋求并發現它自身時,那才是它最優秀的活動。”北宋建國之初,由于將主要精力放在了“防”武將、權臣以及地方勢力上,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文化自由發展的空間。自魏晉之后,儒釋道三教在中華大地并存,到兩宋之際,以儒教為核心,佛道并行的思想體系逐步形成,文人墨客,其思想體系有的以儒學為主,有的側重于佛道,縱觀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在治世之時思想如此開放、文化氛圍如此濃厚的并不多見,這種相對自由開放的文化氛圍為新的思想體系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宋王朝,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派別林立,先后出現了濂學、蜀學、臨川學、永嘉學、胡湘學等思想體系,他們之間相互爭辯、互相切磋,如朱陸呂的鵝湖之會,使朱熹對心學的思想體系有了深刻的認識,朱熹與張栻的以“中和”為中心的辯論,使朱子對太極、乾坤有了深入的理解。學派之間相互交流爭辯,對學派本身也是一種發展,有力地助推了朱子思想體系的建立。總之,在朱熹理學問世之前,不論是執政者的為政理念還是當時的三教并存的文化現實抑或是學派爭辯的文化氛圍,均對朱熹思想體系的建立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任何一種思想體系的形成都是一種合力的作用,朱熹的理學也不例外。當時的宋王朝,經濟富庶、政治清明、文化勃興等,共同促成了朱子理學思想的問世。正是這種合力,造就了朱熹、成就了理學。
參考文獻:
[1]鄧廣銘.鄧廣銘治史叢稿[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2]梁啟超.《歷史統計學》《飲冰室合集·文集》[M].中華書局,1989.
[3]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第一卷[M].商務印書館,1959.
作者簡介:張維虎,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白銀市平川中恒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