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做好幼兒教育工作,做到因材施教,首要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最有效辦法就是觀察,把觀察到的人、事、物客觀地記錄下來進行分析研究,作為評估孩子心智、設計教育教學策略的依據,這是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觀察;記錄;幼兒教育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則。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發展特點、了解每個孩子的特質,是做到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礎。2017年,筆者所在的幼兒園以“觀察·記錄”為主題,用一年時間在觀察了解孩子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實踐探索。我們感到,了解孩子就是要進行有效的觀察,并把觀察到的人、事、物客觀地記錄下來進行分析研究,作為評估孩子心智、設計教育教學策略的依據,這是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關鍵所在。
一、 增強主動性——通過學習充分認識觀察記錄的意義
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強調“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達《指南》所呈現的發展‘階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兒童。”這就要求每一名教師既要了解每一個年齡段兒童共性的發展特征,又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因為,僅僅了解兒童共性的特征,已不能滿足當前家長對教育的需求以及兒童本身發展的需求,我們的老師必須要了解每個兒童不同的發展特點。
了解兒童最好的方式就是觀察,充分的了解來自不斷地觀察、正確地觀察、有效地觀察。如何讓老師們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首先要做的就是組織學習、轉變觀念。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先后組織教師學習了《撰寫中國兒童的學習故事》《觀察:走近兒童的世界》等理論教材,引導教師進一步明確觀察記錄對于設計制定有效的教育教學行為和策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認識到“觀察兒童是因為教師想更好地了解兒童,更加有效地適應他們的需要和個性發展特點”這一目標。
一直以來,許多教師都是應付性地做著觀察記錄這件事情,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一是對觀察記錄之于教師制定教育教學策略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二是每個班三四十個孩子,吃喝拉撒睡、教育教學、家長工作等無一不讓老師心力交瘁、疲于奔命,很難再有精力做好每個兒童的觀察記錄。盡管如此,我們覺得,一個好的、發展的幼兒園,一定要有愿意付出、在專業上不斷成長的教師來做這項有意義的工作,即使再難也要迎著困難上。
二、 打破以往的觀察記錄模式——努力做到及時客觀記錄
組織教師學習《如何觀察》,讓教師初步了解各種觀察的方法和側重點,以及“觀察·記錄”的步驟,即,第一步確定觀察目標,第二步確定觀察內容,第三步給觀察內容進行分類,第四步設計記錄單,第五步如實記錄。
在實踐中,我們發現以往做觀察記錄多是解釋性、下結論式的,例:某某是一名很頑皮的孩子,某某是一個聰明的孩子,某某是一個很聽話的孩子,不夠細致也不夠準確;方法多是隨機的、無目的的,拍好照片后過上一段時間才去回憶當時發生的事情或對話,由于時間過去較長,回憶時往往有失偏頗或模糊,使記錄失去了真實性。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在活動的空檔,或在另一位教師組織活動時,及時記下孩子重要的片段或對話,或者在孩子離園后通過翻看照片等及時進行補充記錄。及時客觀記錄,在開始階段是有難度的,有的老師不適應,有的老師不會做,但經過幾個月的努力,老師們的觀察記錄就逐步成了一種工作習慣,觀察記錄的質量也逐步達到了要求。
三、 從學習中獲取方法——掌握各種觀察記錄的方式
怎樣觀察?我們要求老師們把握好時間、內容、對象三個方面,即在一段時間內只觀察一個兒童或一群兒童,或是某些具體環節、活動、區域,或是孩子們在學習某些技能時遇到困難或挑戰的時候。
怎樣記錄?我們把各種記錄方法匯總起來,如圖表法、抽樣法、書面法、檢查清單法等,讓老師們了解各種記錄方法,再在工作中不斷實踐、練習,從而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記錄方式。
通過一段時間的工作,我們看到老師們記錄的工作量并沒有增加很多,但是目的性更強了。例如,對于我園美工區,通過三天的觀察,老師們獲得了調整美工區活動內容和材料的第一手資料,并減少了投放活動材料的盲目性和浪費,甚至為下一步設計怎樣的活動內容打開了思路,也使老師們體驗到了“觀察·記錄”為孩子們設計、提供適宜活動材料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使自己的工作更容易了,而這樣設計的活動、提供的材料更能讓孩子投入其中。
四、 讓觀察記錄為制定教育教學策略服務——對觀察記錄進行分析
觀察記錄之后的分析十分重要。只有科學的分析,才能把了解到的事實作為提供適宜材料、制定適宜教育教學策略的依據。沒有分析的觀察記錄是沒有靈魂的,只有通過分析才能彰顯觀察記錄的價值,才能不辜負教師們為此付出的辛苦勞動!正如《聚焦式觀察》所闡述的:通過觀察,教師會清楚地知道兒童是如何應對自己與家人分離的,并做好支持他們的有效準備。通過觀察,教師了解每名兒童是怎樣以獨一無二的方式表現自己的創造性的,應該提供怎樣的適宜材料支持其創造性的發揮。
要分析就要有依據。全美幼教協會(2009)在發展適宜性課程立場聲明中講到:“經驗和評價是連接在一起的,兩者應統一于機構期望兒童獲得的發展水平或達成的目標上。如果不清楚每名兒童在達成兒童早期學習過程中所處的位置,教師就不能有目的的幫助兒童獲得發展”。教育部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是我們分析兒童發展水平是否達成目標的最好依據,我們每一位老師都應非常了解《指南》。只有這樣才能在觀察之后正確地分析孩子的發展情況,準確地了解孩子們需要我們教師為其提供怎樣的活動材料的支持和幫助,來促進其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觀察·記錄”的初衷得以體現,才能把觀察記錄的價值發揮出來,讓我們教師做的工作更加有效,讓我們“因材施教”的理想變為現實可行!
參考文獻:
[1]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中國教育部,2012.
[2]美國蓋伊·格朗蘭德(Gaye Gronlund)著.聚焦式觀察[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9).
作者簡介:白小茜,廣東省深圳市,深圳市福田區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