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
摘 要:隨著世界水儲量的大幅度減少,水資源保護已經成為一個世界性話題。為了讓水環境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處理,環境保護工作人員除了要處理好水電開發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還要對保護環境的意識進行大力宣傳,讓人們頭腦中可以自覺形成環保意識,在日常生活中將這些環保意識進行應用,保護水資源以及環境生態的潔凈。本文針對生態環境建設以及水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進行了相關內容的論述,但愿得出的結論給工作人員環保意識的宣傳過程中帶來幫助。
關鍵詞:生態環境; 水資源; 植被; 生態建設; 水土保持
圍繞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重視。如何根據區域生態環境的發展以及基本情況對采用的環保措施進行選擇,是當前工作人員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我國在節水技術的開發上已經日漸完善與成熟。并且在系統建設上也已初步達到標準化標準,基本實現市場化的基本目標,在對水土流失的問題進行綜合治理過程中,采取的措施也結合了很多新型的技術。為了更好對水環境污染問題進行治理,工作人員需要加強對河流湖泊及水庫等生態系統建設上的信息勘查,讓這些系統的運動狀態能夠被工作人員實時掌握。同時為了讓人才隊伍的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工作人員必須加強隊伍建設以及技能實施培訓,適應當前形勢下的水資源管理工作模式。
1生態建設的重要含義
我國人口眾多、社會活動對環境壓力較重,加之人為活動已嚴重影響生存環境,因此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一方面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人類生存延續的保障前提。生態建設其關鍵在于通過對原有生態系統中各聯系要素的研究,找出破壞原生態系統的原因或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礎上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因此生態建設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局限于對原有生態的簡單恢復,更重要的是通過防治過程中發現自然生存規律,通過掌握自然生存規律,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自然界。當今社會的發展已越來越離不開生態環境的防治,生態環境建設已變成我國的基本國策,是我國社會和諧發展的前提。
生態建設的內容不僅包括了對原有生態系統中各關聯因素的研究、分析、治理,同時也包括了對自然生存規律的總結、歸納。因此,可以說生態建設過程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種途徑,體現了人類尊重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的科學途徑。其具體內容不僅涵蓋了以植被生態建設為主的如荒漠化防治、草原生態防治、水土環境防治等,同時也包括以工程改造為主的生態重建系統。其中,以植被生態建設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為兩大重點。
2植被生態建設與水資源的保護利用措施
伴隨著人類認識、改造自然界,各種破壞自然界的活動也在不斷進行著,其結果則是潛移默化地影響、改變生態平衡,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特別是植被生態系統的破壞,往往可以直接影響土壤、水文、大氣和生物等其他生態系統的平衡,帶來連鎖效應。因此,可以說植被生態系統建設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
植被生態建設是以自然植被的種植建設為主的生態建設過程,具體包括了灌木植被、森林植被、草原植被、荒漠植被等類型的植被建設。通過相關的監測數據及研究發現,森林植被建設是整個植被生態建設的關鍵,這是由于森林覆蓋面積廣、生態系統復雜多樣、對生態氣候的影響最直接。因此,森林植被建設不僅是植被生態建設的關鍵,也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
森林植被建設與水資源的保護利用,是以生態系統中的水循環為基本原理: 大氣降水通過森林被部分截留并下降到地面,再被森林逐層吸收、分流、下滲,而被森林截留降水部分通過植被直接吸收,部分被大氣水循環利用。對于森林植被,水文作用的影響非常明顯,這是因為森林植被體量較大、結構復雜,林下土壤滲體量較大、結構復雜、林下土壤滲透性強,這也使得森林植被的水文特點突出且對生態系統的調節作用很明顯,概括起來為以下兩個方面:
(1) 森林生態系統有很強的截留蓄水能力。由于森林生態系統復雜多樣、覆蓋面積較廣,因此對于大面積降水或區域降水,能夠很好地涵蓄水分。同時由于森林生態系統中植被的生長周期較長,其深層土壤的涵蓄能力更是突出。特別是復雜緊密的森林系統,其涵蓄能力比單層稀疏的人工林要強 3 ~5 倍。因此,我們應加強保護天然林,使之更好地服務于生態建設。
(2) 森林生態系統有很好的平衡徑流河川的作用。由于森林生態系統的復雜多樣性,使得其對截流蓄水方面有著明顯作用,而這也為調節河川徑流的水文特點起到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在突發性暴雨期間,森林生態系統龐大的涵蓄能力,不僅有效補給了地下水含量,同時也牢固了地表土壤,大大縮短了洪水峰值的出現時間; 另一方面在季節性枯水期間,森林生態系統依靠自身的涵蓄給養,不僅保證了森林生態系統的正常,同時也可以間接補給河川徑流,大大降低了枯水期干枯的機率。
3水資源與水土保持上的綜合治理手段
水資源治理工作的開展,不僅決定水文土壤生物的生態平衡系統的穩定運行,同時也是各種動植物健康生存的重要保障。所以我國如今采取的植被建設手段,可以讓水土資源得到良好維護,讓生態循環系統的穩定性得到維持。一些已經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通過這些技術的運用,能夠進一步遏制繼續惡化的發展狀態,甚至是修復生態系統。水土保護措施在使用過程中對水資源的維護產生的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能夠大幅度提升生態系統的耶水效果,讓生態系統對水資源的利用達到最大化的方便,技術人員應該通過科學有效的建設措施。讓生態系統的自凈以及穩定運行能力得到恢復。另一方面,這些保護措施的使用也可以讓地下水的蓄水量得到增加,為區域農業發展提供更多的水資源供給。
生態環境建設,特別是植被生態建設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與水資源的保護利用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一方面生態環境建設可以直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另一方面水資源的保護利用可以進一步調節生態環境。但是目前由于監測數據的缺乏或技術手段的不到位,仍存在一些問題無法得到應證。
4結語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工業化建設進程速度越來越快,人類活動的不斷擴展,讓我我們周圍的生存環境受到了大幅度的破壞。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存在的矛盾日益嚴重,所以生態環境以及水資源保護工作的開展刻不容緩。相關管理部門必須對水文以及生態環境建設的協調統一關系進行深入研究,并根據實時監測的數據來對當前環境惡化的狀態進行掌握,科學合理的制定措施,讓這些環境問題能夠得到針對性管理。其次,也要加大保護環境的意識宣傳力度,增強人們頭腦中的環保意識,從生活中的細節上做起。環境保護,不僅僅是管理部門的工作,更是每個地球人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周慧,于靜,白云飛.淺談我國水資源保護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J].化工設計通訊. 2016(09)
[2]廖松.湖北水資源保護建設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 2015(22)
[3]晁莉.我國水資源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研究[J].財經界(學術版). 2016(08)
[4]張瑞陽.水資源保護流域化管理的實踐研究[J].地下水.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