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
十二年間,從廣東到湘西,她始終懷抱著對弱勢群體無名的愛,為公益行動堅守。在大學時期,她志愿服務時間就已超過1300小時,組織公益活動達100多次。她走進大山,向山區里的孩子傳播文化,告訴孩子們大山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的,她將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湘西少數民族貧困山區的孩子們,讓這些樸實的孩子們感受這個世界的溫暖和美好。
她,就是吉首大學的研究生殷沙漫。
殷沙漫說:“也許我這點微弱的光實在照不了多遠,但萬一對他們是一種無限的光明呢?”正是這么純真的想法,讓她一直堅持到了現在。
1994年,殷沙漫出生于廣東惠州,小時候的她體弱多病,出入醫院成了家常便飯。在醫院,她看到很多帶著志愿者袖章的哥哥姐姐在幫助醫護人員照顧那些毫無血緣關系的病人,當時她就感覺志愿者很厲害。
初中時期,12歲的殷沙漫加入學校志愿者協會,利用課余時間開展志愿服務。
2008年“5·12”大地震,放學回家,殷沙漫坐在電視機前看著新聞,在為地震災區災民牽掛的同時,更被災區志愿者所感動,他們在地震中冒著生命危險,與時間賽跑,在余震頻發時,毅然工作于廢墟之上。他們在廢墟中挖掘著,希望拯救一個人甚至幾百人的生命;他們在廢墟上不停地挖著,希望尋找到生命的奇跡……
從這以后,那顆公益的種子便在殷沙漫的內心深處生根發芽。
2013年,殷沙漫高中畢業,高考志愿填報時,盡管父母反對,但為了自己內心的公益夢想,殷沙漫毅然決然地選擇了位于山區的吉首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在這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價值,而在公益的路上,她也走得更遠!
剛進大學,殷沙漫就加入到學校麥田計劃志愿者協會,因為之前的志愿服務經歷,很快便擔任副會長一職,她最關注的就是貧困山區村小學教育。殷沙漫說:“我老家也是全國貧困縣,每次回鄉看到那里落后的面貌,就總想做點什么。”
2014年3月,殷沙漫和社團同學一起,走入湘西鳳凰縣山江鎮上位置偏遠的毛都塘小學發放愛心物資。學校的校門簡陋而樸素,校舍是一間長長的石磚瓦房,隔開三間教室。走進校園,映入眼簾的是掉漆的鐵窗,凹凸不平的水泥地,還有前來歡迎的孩子們,神情欣喜而膽怯,讓殷沙漫心中一陣難過。
在捐書儀式上,當地的孩子捧著各種顏色的小花作為禮物,用長草和葉子扎成一小束,上面還留著露珠?!爸R改變命運。哥哥姐姐們衷心地希望這些書能給你們帶來另一個新的世界,希望你們好好愛惜,好好讀書,好好過每一天?!币笊陈鳛橹驹刚叽戆l言時,眼淚一直在眼睛里打轉。
毛都塘小學是殷沙漫支教生涯中最初的接觸,而位于湘西瀘溪縣潭溪鎮松柏潭小學則促使她為山區孩子們開辟了“第二課堂”。
2015年5月,殷沙漫和“中國·麥田計劃”公益組織的志愿者們,前往路途遙遠的村小學。當時天色已晚,天上還下著小雨,他們在半途中發現了半山里的松柏潭小學。
因為是周末,學校只有一個老師,還有幾個學生在嬉戲。在與學校老師交流后,殷沙漫知道這個學校有52名學生,其中有40多個都是留守兒童,大多還是貧困學生,學校只開設語文、數學、思想品德和科學4門課程。老師憂心地說:“孩子現在是成長階段,應該要全面發展才行,學校的老師都快退休了,不會教孩子音體美之類的知識,我們也是老古董了,給孩子們帶來不了多少外面世界的東西……”這些話深深觸動了殷沙漫。為了讓松柏潭小學孩子們的學習生活豐富起來,讓他們看到學習中的“色彩斑斕”,殷沙漫和松柏潭小學老師溝通多次,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資料。大三的時候,她就開始了在松柏潭小學進行“知識新窗·第二課堂”的教學活動。
因為松柏潭小學的對面就是高聳的大山,需要渡河才能走進學校,所以路途極為艱難。殷沙漫利用課余時間去學校教學,每逢周二殷沙漫上課的日子,孩子們都在河邊等著,有的攥著準備給殷老師的小紙條,有的拿著路邊摘的小野花,有的提著飯盒,在河邊邊吃邊等,即使下雨也撐著傘等。經過殷沙漫和同伴的努力,孩子們發生了積極的變化,從不愿意表達到主動舉手發言,從上課總講話開小差到希望不要下課……這樣的支教生活整整持續了十三周。
她說:“公益不僅是行動,更是一種喚醒,要喚醒孩子們內心深處的純真和對未來的向往。”
大學四年里,殷沙漫帶領團隊走過湘西8縣市,到訪了30多個貧困苗寨,實地調查了170余個家庭。她發現貧困山區的孩子精神方面亟需呵護,她開啟的“知識新窗·第二課堂”,開設的音樂、美術、體育、心理健康課程,讓越來越多的山區孩子們得到了應有的素質教育。
她還通過發倡議、做公益項目,為不同地區的困難學生組織幫扶,策劃愛心物資募集活動,為多個貧困小學的240多個孩子,籌集了價值5萬元的物資……
在殷沙漫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志愿者投入到這場“愛心接力”中來。
“剛開始沒有人愿意花一下午的時間和我一起去支教上課。”為了爭取更多資源的支持,殷沙漫說,“慢慢開始有人關注,并開始支持、參與到支教活動中,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捐贈物資……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強烈地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無名的溫暖與愛,通過這些事,我發現世界美好得不得了。”
但是,公益這條路遠非看起來這樣簡單,就像身邊的志愿者,有的人留下了,有的人匆匆地來了又匆匆地走了,給孩子們帶去的只是一時的驚喜。
“留下來的人都不容易,首先是自己內心的心理斗爭,因為做公益并不好玩,在平衡學業、公益與校園工作三者之間的關系時,比較困難。其次是大學生的身份,資源和能力有限,不能給孩子們帶去更多的東西,時常會感到有心而力不足?!币笊陈f,盡管曾在生活與公益之間有過困惑,但從未迷茫,“事情在我手上開始了,就不會輕易放棄,調整心態,把該做的、想做的、能做的一件件做完”。
有人問殷沙漫有沒有猶豫過,有沒有退縮過,她說孩子們期盼的眼神,家長們殷切的希望讓她沒有時間猶豫,沒有理由退縮。
2014年年底,她上完課去幾個孩子家中走訪,天空下著雨,山路泥濘難行。走了兩個多小時,不知道繞了多遠,她才到最后一個孩子家里,那時的天早就黑了。孩子的母親身體有殘疾,一見到殷沙漫就拉著她的手說:“謝謝你,殷老師,小旭之前都不會唱歌畫畫做手工,也不知道毛筆字,現在一回家就愛唱《小小的夢想》,今天還帶回一幅畫給我!”看著這位母親激動的眼神,殷沙漫的內心是非常震動的。
2017年9月,為了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殷沙漫選擇留在湘西,考取了吉首大學的研究生。在吉首大學“榜樣在身邊”的優秀事跡報告會上,她向全體新生說道:“魯迅說過,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大概我和孩子們,也有著這樣的關聯,讓我鐘情于高山苗鄉,去探訪貧困兒童,去用盡一切能量給他們募集一點愛,去做所有我能做的,去選擇留下。世界的改變不是少數人做了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了一點點,我們種下一些種子,總有幾顆能發芽,這就是我堅持的動力和意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