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
我國幅員遼闊,地貌起伏,氣候多樣,山河交錯,陸海承接,為各種生物及自然生態系統形成與演變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生境,是世界上唯一具備幾乎所有自然生態系統類型的國家。許多自然地帶因資源豐富、物種珍稀、景觀獨特、功能多樣,被譽為大自然的瑰寶。這些物華天寶能夠在經濟大開發的浪潮中得以保存其原真性,成為代際傳承的珍貴自然遺產,離不開我國60多年逐漸形成的自然保護區網絡的堅強保護。
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事業是隨著建國之初對自然資源保護管理的迫切需求而發展起來的。從1950年代中期設立第一批自然保護區到目前,全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14.83%,發展過程跌宕起伏,而非一蹴而就,大致經歷了以下五個階段:
第一時期:起步階段(1956-1966年)。1956年9月,秉志、錢崇澎等5位科學家向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提出了“請政府在全國各省(區)劃定天然林禁伐區,保護自然植被以供科學研究的需要”的92號提案,“急應在各省(區)劃定若干自然保護區(禁伐區),為國家保存自然景觀,不僅為科學研究提供據點,而且為我國極其豐富的動植物種類的保護、繁殖及擴大利用創立有利條件,同時對愛國主義的教育將起著積極作用”,并由國務院根據此次大會審查意見交林業部會同中國科學院、森林工業部辦理。
自1956年開始,各地先后在廣東鼎湖山、浙江天目山、海南尖峰嶺、福建莘口、廣西花坪、云南西雙版納小勐養、吉林長白山、黑龍江豐林等地陸續建立自然保護區,填補了我國自然科學發展中的空白。
由于對自然保護區的認識尚處于萌芽狀態,建設速度不快,至1960年代中期,全國共建立(或規劃)了以保護森林植被和野生生物為主要功能的自然保護區20處,面積約43.7萬公頃。
第二時期:停滯和緩慢發展階段(1967-1978年)。“文革”時期,我國自然保護區事業受到嚴重摧殘,許多已經劃定的自然保護區遭到破壞或撤銷。1972年我國參加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后,對環境問題逐步給予重視。
1975年,國務院對自然保護區作出了重要指示,強調珍稀動物主要棲息繁殖地要劃建自然保護區,加強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到1978年底,全國共建立自然保護區34個,總面積126.5萬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0.13%。
第三時期:穩步發展階段(1979-1993年)。1979年,全國農業自然資源調查和農業區劃會議決定推行自然保護區區劃和科學考察工作,要求在近二三年內抓好全國已建和擬建的自然保護區,提出布局、規劃和對珍稀動植物保護的方案。
1979年9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1985年,我國頒布并實施了《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這是中國自然保護區建立、管理方面的第一部法規,為規范建立自然保護區體系提供了法律依據。1987年5月,國務院環境委員會頒發了《中國自然保護綱要》,這是我國第一個保護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的宏觀指導性文件,它明確表達了我國政府對保護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政策。1988年11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和《關于捕殺國家重點保護和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犯罪的補充規定》,明確在國家和地方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主要生息繁衍的地區劃定自然保護區。1989年1月,林業部和農業部第1號令發布了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1993年我國成為《生物多樣性公約》和《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締約國之一。
自此,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步入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與國際接軌的穩步發展軌道。到1993年,全國共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763處,總面積6618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6.84%。
第四時期:快速發展階段(1994-2007年)。1994年,國務院發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這是我國第一部自然保護區專門法規,全國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開啟了綜合管理與部門管理相結合的新模式。1998年夏,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在我國長江、嫩江爆發,慘烈災情進一步喚醒了全國人民保護自然、保護生態的意識,生態建設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1999年開始,國家陸續啟動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一系列重大生態工程。
2000年6月,國家林業局為了深入貫徹中央西部大開發戰略,在甘肅省蘭州市召開了“加快西部地區自然保護區建設工作座談會”,部署在大開發的背景下搶救性地保護自然資源、加快我國西部地區自然保護區建設步伐。2001年,正式啟動了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工程,大熊貓、老虎、亞洲象、蘇鐵等十五大類重要物種和一批典型生態系統就地保護納入了工程建設重點,自然保護區事業呈現快速發展勢頭。
第五時期:穩固完善階段(2008年至今)。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走上快車道,加上自然保護區“一刀切”的管理方式帶來了許多問題,中央與地方博弈、部門利益沖突升級,國家對自然保護區投入嚴重不足等原因,導致2007年以來我國自然保護區建設基本處于停頓乃至下降狀態,許多自然保護區因搶救性劃建時弊端較多存在調整的客觀需求,許多省(區、市)沒有動力新建任何自然保護區。
目前,全國共建立各種類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近三千處,陸域保護區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覆蓋了國土面積的14.8%。我國現在已經是全世界自然保護區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基本形成了類型比較齊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對完善的自然保護區網絡。
2016年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當天,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國家海洋局等七部門在北京聯合召開中國自然保護區發展60周年大會。
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韓啟德說,自然保護區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核心區域,是我國生態安全空間格局的重要節點,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載體。經過60年的發展,我國自然保護區體系已基本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法規制度逐步完善,重要生態系統、珍稀瀕危物種和大部分自然遺跡得到保護,能力建設持續增強,自然保護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2017年,時任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程立峰曾表示,當前,中國自然保護區事業正經歷從“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早期在“搶救性保護”方針指導下,劃建了一部分自然保護區,開展強制性保護,發揮了重大作用,但是一部分也存在著范圍和功能分區不科學、不合理的情況。因此,在保護優先的前提下,對這些保護區進行適當調整是必要的。總之,國務院關于自然保護區的調整管理規定,給社會一個非常明確的信號:就是自然保護區的范圍和功能區不得隨意調整和變更,如確有必要調整,必須從嚴把握、科學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