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遠”……自然,其實離我們不遠。就像在常常電視節目中看到的那樣,伴著被救助動物漸漸走遠的鏡頭,大家都會長舒一口氣,慶幸它們終于得到解救;就像常在報道中所見,稀有樹種的所在地終于被劃為自然保護區,它們的命運終于有所轉折,心中一塊石頭落地。自然保護區,為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提供了目前為止最好的歸宿。
那么,自然保護區在哪里?保護區是保護什么的?保護區都有哪些工作?在漫長的人類社發展中,自然保護承載了人們怎樣的救贖與心愿?
諦聽山水神韻,靜看花開葉落。自然保護區是指對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劃出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F代自然保護區的出現不過200年。就在一個世紀以前,自然保護區這個詞還鮮為人知。在屢次嘗到了破壞自然帶來的苦頭之后,人類開始意識到保護區的重要性。19世紀初,德國博物學家漢伯特首先提出應建立天然紀念物,以保護自然界的名勝和獨特自然景觀。1872年,世界上第一個保護區——美國黃石公園建立,從此開始了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形式保護自然界的實際行動。
20世紀以來,自然保護區事業發展很快,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世界范圍內成立了許多國際機構,從事自然保護區的宣傳、協調和科研等工作,如“國際自然及自然資源保護聯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等。全世界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不斷增加,并成為一個國家文明與進步的象征之一。
自然保護區按其建立的目的、要求和本身所具備的條件不同,而有多種類型。按照保護的主要對象來劃分,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生物物種保護區和自然遺跡保護區3類;按照保護區的性質來劃分,自然保護區可以分為科研保護區、國家公園(即風景名勝區)、管理區和資源管理保護區4類。不管保護區的類型如何,其總體要求是以保護為主,在不影響保護的前提下,把科學研究、教育、生產和旅游等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它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都得到充分展示。
截止2018年,全世界共有20.2萬個保護區,覆蓋了全球陸地面積的14.7%。目前在國際上,建立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已成為各國保存自然生態系統和珍貴野生動植物物種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也是衡量一個國家自然保護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中國古代就有樸素的自然保護思想,例如,《逸周書·大聚篇》就有:“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的記載。官方有過封禁山林的措施,民間也經常自發地劃定一些不準樵采的地域,并制定出若干鄉規民約加以管理。此外,所謂“神木”、“風水林”、神山”、“龍山”等,雖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客觀上卻起到了保護自然的作用,有些已具有自然保護區的雛形。
中國是世界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對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自然資源的最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建立自然保護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建立自然保護區方面得到了發展。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于1956年,是唯一隸屬于中國科學院的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南亞熱帶地帶性森林植被;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豐富,是華南地區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之一,被生物學家稱為“物種寶庫”和“基因儲存庫”。
目前,在生物多樣性較為豐富,生態環境相對脆弱的西部地區,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占全國的四分之三,其中西藏、新疆、內蒙古3個自治區的自然保護區面積居全國前三位。隨著我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的建立,青海省已有一半以上的國土納入自然保護區范圍。
中國自然保護區在國際上影響日益擴大,全國已有21處自然保護區加入“世界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絡”,21處自然保護區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張家界、九寨溝和黃龍等3處自然保護區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地。8處地質公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專家評審會評選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我國70%的陸地生態系統種類、80%的野生動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別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瀕危動植物絕大多數都在自然保護區里得到較好的保護,也保護著約2000萬公頃的原始天然林、天然次生林和約1200萬公頃的各種典型濕地。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恢復和發展,對大熊貓、朱鹮、金絲猴、虎、藏羚羊、大象、野生雉類、蘭科植物等15個野生動植物物種的拯救工程效果顯著,以及森林、荒漠和濕地等30個重點生態系統的保護工程。目前,我國保護區數量較40年前翻了100倍,面積飆升了215倍,自然保護區面積與國土面積的比例已經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中國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工作也已經開始真正地走向深入和規范,其目標從追求自然保護區的規模數量,轉而追求質量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