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揣小明,王海博,范 超,陳 輝
(河南理工大學應急管理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近年來,我國的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如2006年蘇丹紅鴨蛋事件、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0年地溝油事件、2011年瘦肉精事件、2013年硫磺熏制“毒生姜”事件、2015年“僵尸肉”事件、2018年全國多地“腳臭鹽”事件和“假調料”事件等,給人們身體健康和正常的生活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因此,開展食品安全治理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及現實意義。
食品安全問題涉及政府相關管理部門、食品企業(生產、加工和銷售)、消費者、新聞媒體和公眾等多個利益相關者,治理食品安全問題,必須正確認識多元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朱俊奇等[1]通過剖析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博弈關系,提出了基于法制化、參與能力和社會倫理的“策略組合”。任建超[2]分析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中中央與地方政府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博弈行為關系。李永強等[3]、王若冰[4]、賈煜等[5]、范艷婷[6]、劉瑾等[7]對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的行為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然而,食品安全治理中利益相關者相互關系的定量研究還相對較少,故本文選取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方網站(原食藥監總局網站)曝光臺公布的93起食品安全事件為研究對象,通過統計分析和邏輯推理方法研究食品安全治理中政府相關管理部門、食品企業(生產、加工和銷售)、消費者、新聞媒體和公眾等多個利益相關者等多元利益相關者及其相互關系,最終提出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的食品安全治理對策。
2006—2017年我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合格率情況摘自歷年《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研究報告》,2005—2016年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發生頻次摘自《2016年主流網絡輿情報道的食品安全事件大數據研究報告》和《2005—2014中國主流網絡輿情報道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分析》。93起食品安全事件信息來源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曝光臺”。
本文中的93起食品安全事件中各利益相關者涉及頻率采用數理統計和案例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析,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是利用邏輯推理方法分析的。
在我國,食品安全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是與每個人生活休戚相關的重要的事情。據統計,我國食品監督抽檢和蔬菜檢測的合格率呈均現上升的趨勢,其合格率分別由2006年的93%和77.9%上升到2017年97.6%和98%,如圖1所示。政府監管的逐年加強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日趨完善是食品安全達標的重要原因。

圖1 我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合格率情況統計分析圖
雖然我國食品安全監督抽檢和素材檢測合格率呈現出上升的趨勢,但我國仍然處于食品安全事件的高發期。2005—2016年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頻次變化情況見圖2。由圖2可知,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發生呈現出“雙峰式”變化趨勢:①2005—2016年間,我國發生的食品安全事件總數超過27萬起,平均每天發生約62起,處于食品安全事件的高發期。②2011年,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的總頻次高達38513起,達到歷史峰值。③2015年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發生頻次為26231起,達到一個次峰值。多種矛盾耦合、監管不到位、技術手段缺乏和誠信缺失是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的重要原因[8]。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導致了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不高,如《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研究報告》調查顯示,2014—2017年間,公眾食品安全滿意度變化范圍為52.12%~58.03%,滿意度偏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社會輿論環境、公眾的非理性心理與行為等是食品安全滿意度偏低的重要原因。

圖2 2005-2016年我國食品安全事件發生頻次圖
在食品安全事件及其管控過程中,政府及相關管理部門、食品相關企業、消費者、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等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及其作用關系對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及防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食品利益相關者及其作用關系對于提出預防與控制食品安全事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基于此,筆者提出的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及其作用關系,如圖3所示。

圖3 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及其作用關系圖
2.2.1 食品相關企業是食品安全事件的責任主體
食品相關企業(包括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企業)是食品安全事件的責任主體,如官方統計的93起事件中,和食品相關企業直接相關的有92起,占98.9%(見表1)。食品相關企業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來源,也是食品安全事件中的責任主體[9],其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整個過程均受到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的依法監督,同時也應該對政府采取的相應的管控措施作出相應的響應。消費者是食品相關企業產品的使用者,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受害者,需要雙方進行協商溝通,并最終解決。此外,食品相關企業也會受到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監督。

表193 起食品安全事件中利益相關者出現頻次統計情況表
2.2.2 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是食品安全事件的監管主體
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是食品安全事件的監管主體,其對食品相關企業的行為進行監控,同時也對消費者進行全方位保護,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曝光臺”公布的93起食品安全事件中,98.9%的食品安全事件與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的監管行為有關,這與周開國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0]。從統計結果分析,我國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存在監管不到位的問題,如在92起與政府監管部門行為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僅有52.2%的食品安全事件與政府的直接監管有關,即由政府的監督檢查行為發現食品安全問題,有47.8%的食品安全事件是由消費者、社會公眾或新聞媒體舉報后由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才采取相關管控措施的。
2.2.3 消費者是食品安全事件的受害者
食品消費者是食品安全事件的承受者,也是往往是受害者。從統計結果分析,食品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反應相對比較麻木,如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曝光臺”公布的93起食品安全事件中,僅有11.8%的食品消費者對其經歷的食品安全問題向政府相關管理部門反映,這也進一步證實了消費者對其自身利益相關的食品安全問題選擇了“不予追究”或是“忍讓”,這也是食品安全事件不能有效遏制的重要原因之一,徐立成等的研究證實了這一結論[11]。
2.2.4 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非利益監督方”
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不是食品安全事件的直接利益相關者,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主要是出于“道義”或者“公益”考量。統計結果表明,分別有18.3%和17.2%的食品安全事件是由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舉報后而得到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管控的。因此,“非利益相關方”對食品安全事件的關注是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要控制力量。
2.3.1 明確食品相關企業的主體責任
認真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的精神,明確食品生產、加工和銷售企業的具體責任清單,進一步確立食品相關企業的主體責任地位,使得食品相關企業從源頭、生產、加工和流通等各個具體環節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從根本上預防,甚至是杜絕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2.3.2 加大政府相關管理部門的監管力度
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是食品安全的監管主體,其應該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食品經營許可辦法》(2017年11月7日修正)、《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2017年11月7日修正)、《網絡餐飲服務食品監督管理辦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36號)、《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27號)、《食品生產經營日常監督檢查管理辦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總局令第23號)、《保健食品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第22號)和《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第20號)等法規、規章文件的要求,建立全面合理的食品安全系列監管方案,采取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的具體措施,對食品相關企業的生產、加工和銷售過程進行嚴格監督管理,保障食品生產、加工和流通中的質量安全。
2.3.3 增強消費者的維權意識
消費者是食品安全事件的直接利益相關方,也是食品安全事件的直接受害者,但受消費者法制觀念相對較弱和怕麻煩的心理現狀的影響,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不強。可以通過食品安全維權的電視節目宣傳、專題講座、現場咨詢活動、文藝表演和宣傳專欄等活動全面提升消費者的維權意識,鼓勵消費者積極反映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通過政府和法制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2.3.4 鼓勵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
大量實踐表明,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曝光和舉報對于控制食品安全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可以通過政府積極引導、加大獎勵力度和保護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安全等措施,積極鼓勵其參與食品安全事件的治理。
從食品的合格率和食品安全事件發生頻次分析,我國的食品安全形勢有好轉的趨勢,但食品安全事件發生總量仍然很大,如2016年我國食品安全發生的總頻次為18367起,公眾對食品安全現狀的滿意度相對較低。
食品安全利益相關者及其相互作用關系包括:①食品相關(生產、加工和銷售)企業是食品安全事件的責任主體,其與消費者之間存在直接的利害關系,接受政府監管,受到新聞媒體和公眾的監督。②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是監管主體,對食品相關企業直接監管,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③消費者是食品安全事件的受害者,其與食品相關企業直接關聯,可以通過政府相關管理部門、新聞媒體或公眾解決自身的食品安全問題。④新聞媒體和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對食品安全事件的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