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恩洪(特級教師、當代教育名家)
課堂是由三個要素組成的,第一教材,第二教師,第三學生。教材的選擇權不在教師手里,生源也沒有選擇的余地,所以,教師們只能是改變自己,改變自己對教材,教師,學生三要素的組合關系的思考,這是今天三節課在教學上,引出我們思考的。
教學設計是由三個維度組成的,第一內容決定,第二學情決定,第三時代決定。

褚樹榮(特級教師、寧波市教研室教研員)
第一堂課值得我學習:學生分為六個小組,分別提出問題,經過梳理后寫上去,這種學習內容確定的過程也是值得學習的。第三,學習狀態。據我觀察,在討論中每個學生都發揮作用,沒有不在場的狀態。
第二堂課是散文課。實現作者的人生經驗和學習者的自身經驗的對比、對接是關鍵,對接這樣的事不容易,鄭老師課的對接方式大概是理解和變化。先理解再變化,我們看到散文的理解可以有這么多富有創意的表達形式。當然我也想到成本投入和結果產出的問題,這節課學生花了多少時間?老師花了多少時間?要編排舞蹈,配樂,這樣的課作為走秀T 型臺研討也是有價值的,但是不是有推廣的價值?
第三堂課最大的啟示就是寫作教學必須要把過程打開,她設計了四級臺階,一步一步展開過程的寫作教學,是得體的也是有效的。

程紅兵(特級教師、深圳明德實驗學校校長)
學生解放出來后教師應該做什么?我以為:第一,于無向處指向。在學生沒有方向的時候教師應該給出方向,這堂課研究的目標是什么,研究的路徑是否正確,教師應該給予點撥。第二,于無法處教法。就是當學生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時候,老師必須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三,于無疑處生疑。讓孩子提出問題是不可或缺的第一步,但不能止于這一步,學生限于知識結構、人生閱歷一時半會提不出問題,并非真的沒有問題,教師必須給出有價值的問題。第四,于無力處給力。當學生沒有力量解決問題的時候,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資源、工具、腳手架,讓學生借助這些資源去解決問題。謝澹老師做得不錯,不斷地追問學生,讓學生依次深入思考,一個臺階接著一個臺階往上走,思維的深度逐層展開,逐步深入,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在逐漸提升。這堂課的效益就十分明顯。

樂燎原(特級教師、上海交大附中教師)
我們對一堂好課的期待是無止境,但今天這三堂課都是值得肯定的,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有這樣幾點。第一,三位老師善思考求改變;第二,這三節課都體現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第三,小組學習共同體不是一種形式,而是真正的討論,真正的交流;第四,學生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之一,其實在相互學習、相互交流中學生這個資源常常被很多老師忽略,學生的潛力潛能是巨大的,這種資源怎么去開掘呢?今天三堂課給了我們啟發,今天三堂課都在有意無意地淡化知識,關注學生的能力。在今天這個“互聯網+”的時代其實知識是很廉價的,好的思維好的方法更重要。

鄭朝暉(特級教師、上海建平中學副校長)
這幾節課帶給我們很多的思考,如何來判斷考量我們教學的有效性?我想有這樣幾點。
第一,有沒有學生的體驗。為什么簡單講授式的課堂要被改變、被革命呢?根本的問題是講授沒有給學生帶來真正的、思想的、言語活動的體驗,而這種體驗的呈現方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
第二,學生的認知思維和情感水平有沒有發生變化。讓真實的學習發生,其表現一定是學生的思維或情感發生了改變。從第一堂課我們可以感受到,從一堆問題到解決一些問題,到聚焦到一個問題,學生的認知發生了變化。
第三,學生的認知有沒有得到提升,即學生對語文文字、對社會現實、對人類的情感等,有沒有因為教師的介入,因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活動而發生改變,這樣的改變實際上并不輕松,甚至是艱難的。能發生這個改變的我認為就是好的課堂。

趙謙翔(特級教師、清華附中教師)
三節課都是真正的以學生為主體,這是讓我最感動的。學生為主體了,老師比以前當得更難了!第一節課,討論問題太多,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比如《小狗包弟》,我覺得最重要討論應該落在主題上。
第二節課,大家都選擇了不同方式來表達。但我想,語文課應該更多地注入語文的元素,例如研究語言、文字、章法,那么這節課,最后可以留一題,例如,陸蠡寫的是《囚綠》,我們要出個題叫《追綠》,寫寫《追綠》跟《囚綠》對比一下,時代感也出來了,藝術的表現手法也學會了,借物抒情。所以,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課堂,落腳點不是輕巧了,而是更難了。

張廣錄(特級教師、浦東教育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怎么保證對有價值的問題的探討過程是有價值呢?我總結有三個層次:第一,約束力,這節課每個學生發言前都會說“聚焦”,讓學生學會傾聽就是一個長期以來困擾我們的問題。第二,思維力,老師的觀點一定有他的道德觀點,在這節課中老師采用的是隨機干涉,對學生針鋒相對的看法沒有作出裁判的角色,而是引導學生,從其他的維度來思考還有沒有新的理解,背后意蘊著老師的價值觀,沒有把事情放在具體答案上的對與錯,而是著力于思維方法的培養,一個老師認為語文課思維培育要高于道德判斷的觀點,這是一種很高級的、對語文學科本質的認知。第三,映射力,一堂好課的內容應該是映射到學生生命場景之中,讓學生感到這些問題是跟我生活生命息息相關的。只有與自身的生命關聯起來,學生才會認真地思考,這才是真實的課堂。比如江歌案的例子,老師適當地把主旨討論內容加入學生自我生命里,這才讓語文走進了生活。

張克中(特級教師、江蘇省中小學教研室教研員)
建立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其實在十幾年前新的課程標準推出來之后就有這個方向,但是縱觀我們普通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都還沒有達到最初國家課程標準所期待的一種課堂教學形式。今天的三堂課特別有意義:第一堂課,整堂課就是以學生學習為主,教師在背后輔導這樣一種新型的教學關系。第二節課也是,學生演唱、配樂朗誦、舞蹈、演講等多種表現形式,但在這些形式背后實際上是學生建立在以閱讀文本前提下的有體驗的學習,真正有意義的學習一定是有體驗的。
第三節課是高考寫作指導課的典范,是建立在以學生發展為本的,以學生的自主學習體驗為前提下的課堂教學。這節課最大特色就是強大的邏輯思維力。這節課就很好地解決了平時學生寫作最容易遇到的問題,告訴學生文章的言說一定要建立在邏輯思維的前提之下,言論也一定要有理有據,這是一個整體。
我國發布首份《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

日前,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布了《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這是我國首份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德智體美和學校教育教學等狀況進行了客觀呈現,并對如何進一步提升義務教育質量提出了建議。
監測以四年級、八年級學生為對象,分年度開展德育、語文、數學、科學、體育與健康、藝術六個學科監測工作,并對各學科的課程開設、條件保障、教師配備、學科教學以及學校管理等相關因素進行測查。基于監測數據,主要發現如下:
1.學生人生價值取向積極,具有良好的行為規范。
2.學生學業表現良好,綜合應用能力相對薄弱。
3.學生心肺功能、速度素質達標率較高,但肥胖、近視和睡眠不足問題較為突出。
4.學生演唱表現較好,但音樂聽辨能力與賞析能力、美術基礎知識與賞析能力均有待提高。
5.學生家庭作業時間過長,參加校外學業類輔導班比例較高,學習壓力較大。
6.學生對課程的喜歡程度高,但部分課程的課時設置和內容安排欠合理。
7.教師受學生喜歡程度高,但部分教師探究教學能力和專業素養有待提升。
8.學校文化氛圍濃厚,育人環境較好。
9.學校教學資源配備較為充足,資源使用率有待提高。
10.家長普遍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在親子溝通、教育方式上有待改進。
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結果表明,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義務教育改革發展成效顯著。但是也必須看到,當前義務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和短板,當前仍存在重智育輕體育美育、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相對缺乏、課業負擔偏重等問題。該報告基于監測結果,從健全德育工作機制、補齊體育和美育短板、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學資源使用率、完善家庭教育指導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建議。建議如下:
■ 健全德育工作機制,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 補齊體育和美育短板,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學生創新與綜合實踐能力;
■ 實施校內外綜合治理,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
■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素質和水平提升;
■ 合理配置、強化應用,提高教學資源使用率;
■ 完善家庭教育指導體系,健全家庭教育公共服務網絡。
(小陽 /編譯)

BBC:研究表明問題少年是真正的受害者
15歲的小L是警察、教育者和社會服務人員口中的“問題少年”。他每天晚上都外出,經常夜不歸宿,逃課更是習以為常的事,老師發現小L經常做出破壞性的行為,而且無法自控。他和一群成年人在公園里廝混,警察懷疑他在兜售大麻,但了解到他是社工認為他有希望變好。
對于小L現在的狀態,專家們沒有去過多關注引起這些問題的原因。小L小時候被鎖在柜子里,被他媽媽的伙伴侮辱、貶低,被看成是永遠在犯錯的人。小L說,絕大多數時間他都感到很糟糕——心情抑郁、身體饑餓,他遲到時向青少年管理局的工作人員表達不滿。小L有非常嚴重的咳嗽,但他不能去看醫生,因為他母親不承認有這個孩子。觀察員說,盡管小L經歷了如此多的傷害,他仍是學校、少管所、社會服務中心等機構眼中的問題少年而非被忽視和遭受心理創傷的受害者。
一份來自觀察員觀察的社會、學校、健康服務部門、警察局、檢查局、青少年犯罪工作小組等部門如何對待兒童和年輕人的聯合報告中說明,專家經常將注意力放在年長孩子的行為問題上,卻忽視引起這些孩子產生問題的背景因素,忽視他們內心的脆弱以及也需要父母的關愛、理解和支持。這些觀察員來自英國教育標準辦公室,皇家警察,皇家檢察院觀察員以及關心質量委員會。
他們的報告證實了各部門對年長兒童被家庭忽視的跡象比年幼兒童的更難確認。報告指出,當被家庭忽視的兒童向各部門展現一系列的問題行為時,如表現出攻擊性的行為、遭受傷害、濫用藥物或者有心理問題等,專家有時會對這些問題背后的成因失去關注。我們發現專家不總是從全局角度觀察孩子的全部,如他們的成長史、家庭背景環境,來理解孩子呈現的問題行為以及在長期被忽視背景下呈現的成長危機。年長兒童的行為一定要在心理創傷的背景下進行理解。他們可能想要花費更多的時間逃離忽視他的家,可能對諸如失蹤、攻擊行為或者被虐待這樣的危機更加敏感。
無論如何,父母、和專家經常看的是他們眼睛所直接看到的結果,而不把孩子被忽視的背景考慮進去。
報告上面寫到,兒童不是問題的根源。年長的兒童也仍然需要父母的關愛和支持,專家應該提醒容易忽視這一點的家長。英國教育標準委員會社會關愛部主任伊維特·斯坦利指出:“年長兒童仍然是兒童,而且他們需要我們的關愛和照顧。年長兒童面對的是年幼的兒童在家庭之外不曾面對的困境,需要父母提供清晰的界限,幫助他們順利過渡到成年。我們所見到的一些年長的兒童已被他們的父母忽視很多年了。這些孩子的身心都非常脆弱。他們看上去好像是可以復原到正常狀態,他們看似做出的正確選擇其實是非常不安全的行為,比如參與黑幫或濫用大麻和酒精。”
兒童社會福利基金會指出,遭受忽視的兒童需要來自專業服務機構的幫助,以確保他們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得以解決,但是普遍的情況是他們被當作問題少年或被簡單的認為他們有足夠的精力與能力來處理生活的問題。專業服務機構需要為整個家庭提供必要的幫助,以幫助在家庭問題中苦苦掙扎的父母能夠得到關鍵性的建議和支持,以幫助他們讓自己的孩子安全,并給孩子需要的幫助和關心。
(來源:BBC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