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學都
相比以往,近兩年來國際輿論討論共同治理氣候問題的聲音少了、弱了。與此同時,氣候變暖的趨勢還在繼續,今年入夏以來北半球多個國家,甚至靠北極的地方,出現氣溫升高的熱浪,森林野火頻繁發生,都可以被看作是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發生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因此,我們有必要從幾個方面去反思新變化。
首先,最大的因素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氣候變化政策。特朗普上臺后不久就宣布退出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盡管按照相關規定,美國正式退出這一協定最早要等到2020年11月,但美國已經把上屆政府允諾給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設立的“綠色氣候基金”資金停掉。此外,美聯邦政府的氣候變化行動已基本“停擺”,沒有討論任何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措施,反而出臺了停止實施原有氣候變化政策的措施和行動。雖然大部分州政府仍在繼續推動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但聯邦政府層面的政策措施必然會給州政府的工作帶來負面影響。而學術機構及企業參與應對氣候變化的活動也減少了很多,相應地嚴重影響全球在這一領域的進展。
第二個因素,跟這段時間是全球氣候變化談判的一個過渡期有關。2015年通過《巴黎協定》以后,需要推進的重點工作是促進其生效和實施。再下一個里程碑是要通過談判達成《巴黎協定》各相關條款實施細則。按計劃,這些實施細則應于今年年底在波蘭卡托維茲市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4屆締約國大會上完成談判。估計到那時各國媒體對此應該會有深入剖析和全面報道。
第三個因素是近兩年來的全球政經形勢變化。美國政府的一系列新舉動導致全世界都跟著美國的指揮棒轉。貿易戰、經濟制裁、土耳其等政經新熱點議題層出不窮。國際輿論的熱度自然不在氣候變化問題上。
第四個因素與經濟相關。應對氣候變化本身需要資金支持,減少溫室氣體減排需要應用先進技術。各國在經濟發展比較強勁的時候,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投入會更多,也更加容易得到媒體關注,當經濟陷入低迷時,類似當前的情況,氣候問題相對來講就不那么顯眼了。
國際間共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局勢也比較復雜。從發展中國家的立場看,希望發達國家能夠遵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及《巴黎協定》要求,為發展中國家參與應對氣候變化提供充足資金支持和技術轉讓。美國停止出資綠色氣候基金給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帶來嚴重負面影響,也會減少發展中國家在能力建設如人員培訓、制定政策措施等方面能獲得的援助。值得欣慰的是,亞洲開行、世界銀行等多邊發展援助機構仍一直在推進對發展中國家的援助。
在如此復雜的形勢下,發達國家應該首先站出來,起帶頭和示范作用,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支持和技術轉讓。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方面一直保持很好的連續性和延續性,并不斷有創新,沒有太受國際形勢變化影響。下一步,中國可以將環保和應對氣候變化作為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合作,尤其是“一帶一路”的亮點來考慮。中國向其他國家提供的發展援助貸款項目,除了要充分解決環境問題以外,還可以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納入項目的設計中。▲
(作者是亞洲開發銀行首席氣候變化專家)
環球時報2018-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