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秀永
班主任是學生成長的領路人,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農村學校留守兒童的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重點、難點,而班主任如何高效地管理好農村學校的班集體,是做好學生教育工作的關鍵。筆者通過扎根教育一線的工作實踐,就農村小學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做好班級管理談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健全管理制度,創新管理辦法
目前,農村小學班級管理存在管理方法單一、班級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現象,致使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阻礙,以及班風不正、學風不濃、學生沒有集體榮譽感和凝聚力等。當前,農村隔代教育已成為一種趨勢,作為小學班主任必須改變傳統的班級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班級管理制度,使留守兒童擁有快樂的天地。作為班主任,要充分利用學校班級這個主陣地,為留守兒童營造良好的班級班風。當然,班集體中的各項規章制度應面對班集體所有成員,是全體學生對實現班集體的奮斗目標和行為準則。在制定班級規章制度的過程中,要廣開言路、集思廣益,接納全班同學的意見和建議。由于班集體的規章制度的制定是全體同學共同參與、人人出謀劃策,因而所制定出來的規章制度,學生會自覺遵守。在實施的過程中,實行人人參與的民主管理方式,在制度面前要人人平等,不能搞特殊化。班主任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時時處處以模范的行為去影響學生。班主任的模范行為,是對學生的一種無聲的教育,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一生。特別是農村小學班主任,要處處立足學生實際,創新管理方法,根據本班情況適時調整適合本班學生發展的管理方式,培育良好的班風、學風,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加強家校溝通,關愛留守學生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環境,家庭教育和家長素質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成長,同時對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也會起到促進作用。由于農村學校的學生多數由爺爺奶奶監管,在教育上必然會存在諸多缺失,這勢必給學校帶來教育上的難度。作為班主任教師、學生在校的第一監護人,要給予留守兒童加倍的關愛,了解他們在家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有助于班主任有針對性地進行班級管理。同時,由于農村孩子家庭經濟壓力大,教育意識淡薄,特別是監護人文化素質普遍不高,對留守孩子的教育認識不到位,教育上存在誤區,并對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一無所知,因而學生在家放任自流疏于監管。對于這些情況,班主任應及時與監護人溝通,將學生的在校行為習慣匯報給家長,特別是學困生和智障生,以及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更應及時匯報,及時與監護人溝通,以便共同管理好學生,促進良好班風建設。作為一名農村教師,愛崗莫過于愛學生,將愛心播撒在孩子的心靈上,以家校溝通為紐帶,為留守兒童架起一座連心橋。
三、培養班干部,讓班干部成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
班級管理中要充分發揮班干部的作用,班干部是一個班級的領頭羊,是老師的幫手。作為班主任,要想方設法培養好每一名班干部,讓其明確職責、敢管理、會管理。高素質的班干部能帶領班集體正常、良性地發展,是班級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是學校保持優勢競爭力的有力保障。在農村小學,一個班集體由三四十個學生組成,既然是一個集體,就必須有班級組織機構。作為班主任,要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選出同學們信任的班委會委員,同時要對班干部進行培育,主要培養班干部工作方法。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既要布置工作任務,也要檢查其工作完成情況,讓每個班干部輪流當班主任,在每周班會上由班長總結上周情況,并且結合學校的各項評比制度,加強學生的自我監督管理,讓他們在實際工作中得到鍛煉,管理能力得到提高。在班干部的帶動下,同學們會自覺遵規守紀,全身心地投入到良好的班集體中。當然,班主任還應認真參與到班級管理工作中去,充分調動班干部的工作積極性,培養班級主人翁精神,使其在文化、思想、行為等各個方面得到良性發展,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總之,班主任要適時創新班級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形成家校齊抓共抓的合力,切實培養好班級干部,在日常管理中做到尊重學生、愛護學生、包容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這樣,一個友善、陽光、團結、溫暖的班集體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