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宗財 陳麗金 商燕燕
摘 要:會計教育意味著會計人才的傳承,培養出一批高素質、高技能的會計專業學生去適應時代和經濟的發展是高校會計專業的當務之急。在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普遍存在,出現了職業技術師范類院校的職教師資類會計專業,其目標就是為廣大的中職學校培養一批“能做、會教、善學”的會計人才,既要注重會計專業知識的學習,也要注重教師技能的學習。新時期下,職教師資學生應該是扎實理論的人才、應用型的人才、高素質的人才,更應該是一名具備教師技能和教師素質的人才。在此要求下,職業技術師范類院校應該尋求會計教學模式的創新,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關鍵詞:職教師資;會計專業;教學模式
一、 現狀
目前,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作為會計人員學習會計知識、掌握教師技能的一個平臺,培養的是“雙師型”人才,其目標是“能做、會教、善學”。當然,隨著近年來職業技術師范院校人才的就業方向,大部分的學生傾向于在企業方向發展。其中小部分的學生是在中職從事會計教師職業,大部分的學生選擇到企業、銀行等工作崗位就職。基于此,職業技術師范類院校應及時改變教學模式,提高從事中職教育工作的比例。
二、 問題
(一) 課程設置不當
社會對職業技術師范類院校寄予厚望,希望學校能專門一對一地為企業、學校量身定制出所需要的人才。在人才培養手冊上,職教師資類院校也很明確地指出未來專業崗位對會計的專業要求都很高。所以要求學生持證上崗,會計專業的學生在畢業的時候必須要至少要有一個會計專業證書。絕大部分的職教師資類院校還要求畢業學生的英語過級能力、計算機能力過強過硬,在課程設置上,針對這些證書開設了很多課程,有些高校還專門開設了考證培訓課程,導致了學生急功近利的心理,忽略了職業技術師范院校“能做、會教、善學”的初衷。
當然,職教師資類院校在學習會計專業課程的時候,也應側重教育技能的培養,以某學院為例,其課程結構與學分分布比例如下:
從表格可知,在會計專業教育平臺中占百分之50.62%,教師資格教育平臺中所占比例為11.25%,單從數據上分析,就可以得知,該學院側重培養會計專業能力,對教師技能的課程開設有待加強,適當的增加教育類課程。
該院校的培養目標是掌握會計學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掌握點鈔、珠算、憑證填寫,賬簿登記、報表編制、會計軟件操作等會計基本技能和核算技能,掌握成本核算、審計等會計核算及管理方面的實務操作技能。培養較好的動手能力、適應能力、有一定自學能力、成長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和管理型人才。從培養目標看,該目標側重于會計實務,缺少對會計職業道德的課程開設,也缺少對相關法律法規、職業道德的學習,會計人員應該具備相應職業道德,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
(二) 教學方法較為單一
傳統教師的課堂主要是以傳統式的講授法為主,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是課堂的傾聽者。教師枯燥的上課方式完全忽視了學生的自主積極性,課堂上學生昏昏欲睡。以某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填寫記賬憑證方法教學設計為例,教師上課方式如下:
由此可知,在填制記賬憑證這節課程學習流程圖,40分鐘內,主要運用的教學方法為傳統講授法、問答法、啟發發現法、練習法,在這幾種方法下,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少之又少。
這一課時中的教學重難點為填制記賬憑證填制、記賬憑證的種類劃分還要求學生會審核記賬憑證,教師將理論與實訓在一節課40分鐘內同時講完,雖然能達到及時鞏固所學知識的效果,但是對學生來說學習任務是很大的。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將理論課與技能操作課一分為二,理論課程之后開設技能操作課,使高校學生們有更多的時間練習實訓,達到理論+實訓>2的效果。
(三) 教學手段有待加強
在課堂上,部分教師以為高校學生自習能力強,所以主張口頭語言教學手段,學生興趣不高。在一節課上,學生反復通過預習、聽課、練習、復習來強化,在課前、課中、課后全部都由教師來主導;這樣單項式的傳播使學生積極性逐漸消磨殆盡。
隨著教室多媒體設備普及,不少教師仍然沿襲著之前的口頭、板書傳播知識,不擅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知識傳播,課堂上猶如一潭死水;近年來微課盛行,以視頻為主要載體,將知識點“碎片化”,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但教師不懂合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來進行知識的傳播。
(四) 缺乏相關環境
1. 在設備方面
萬事開頭難,在開始之初便能將設備完善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在設備更新、引進方面有待加強,及時更新會計、財務管理方面的硬件設備,根據會計新政策及時調整更新會計系統,防止出現硬件設備“拖后腿”現象。
2. 缺乏有力實踐教學平臺
職教師資強調實踐與理論并行,在學校理論學習結束之后,需要一個平臺實踐。職教師資學生既要進行專業實習教育實習也要從事中職會計教育工作。學生在專業實習的時候,學校能力有限,難以顧及每一個學生,加上實習資料為企業的保密文件,所以不能確保每一個學生在校外都能達到效果。在校內的實訓主要以手工賬為主,不能完全模擬企業的場景。
三、 改革建議
(一) 合理安排課程內容
1. 課程內容上看
“雙師型”人才,應該是“能做、會教、善學”的人才,在這個目標下,要對現有的課程進行梳理,適當地增加教師技能類專業的課程,強調“會教”師范性;對一些重復出現的課程進行適當的縮減;課程設置應逐層遞進,合理安排課程學習時間;增加經濟類法律法規學習。
主要體現如下:①在現有的教師技能的基礎課程之上,可適當地增加一些教育類課程,如《職業教育發展研究》《教育評價與測量》《教育知識與能力》等課程。②課程整理,如《基礎會計》與《初級財務會計》的知識內容有重復,可以放在一個階段進行學習。③在學生課程中,應層層遞進,打好基礎。如管理學的學生應該盡早地學習管理學的相關知識,打好基礎。④打牢基礎會計知識。適當增加一些相關于法律法規的課程,如《經濟法》《稅法》等課程,或者提高法律法規課程的地位,將選修課調整成必修課,適當的增加學分。
2. 人才培養方案
職教師資專業應該完善相關的人才培養手冊,明確培養目標為培養兼具會計專業技能、會計理論知識、會計職業道德、教師技能,合理安排人才培養手冊上的學分、學時。
(二) 教學方式多元化
1. 改變傳統教學方式
會計教師除了要具備夯實的理論基礎、專業的會計技能之外,還要強調“會教”,即教師技能提高。所以教師、專家應該創新教學方式,由傳統的教育方式如:講授法、空泛案例教學法為主觀念轉換成新課改下的新的學生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新教學方式進行授課。如:任務驅動法、情景教學法等,在課前對學生進行學情分析,根據所得的學情設置合理的教學方法。
2. 微課教學
近年來,“微課課堂”快速傳播,教師的課堂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微課堂時間短,將知識點細化,深受學生的歡迎。微課主要以視頻播放為主,職業技術師范類院校的教師可以通過微課進行教學,在課前利用微課備課,課中引用微課視頻教學、課后布置作業,學生可以隨時完成觀看,反轉傳統課堂,豐富課堂。
(三) 教學手段多元化
1. 善于利用多媒體課件
利用多媒體課件并不僅僅是利用幻燈片切換來完成教學任務。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給授課內容增加一個特定的企業背景,比如在銀行余額調節表這一課中,可在課前導入的時候制作視頻限定背景在某銀行職員發現與某企業賬未平,接下來教師利用啟發法啟發學生往未達賬項方向思考,教師引導啟發學生,學生主動思考,做到“做中學,學中思”;或者教師利用白板課件在課堂上分步驟的向學生展示記賬憑證的填寫等會計操作。總之,善于利用多媒體課件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2. 善于小組分工
在授課過程中成立小組有利于培養小組成員內分工合作的能力;在小組中進行分角色扮演,分別扮演企業內部不同的角色,了解企業內分工,擔起責任感,還可以養成班級內、小組內競爭的好習慣。
3. 加強教師培訓
首先,要加強教師對現代技術應用培訓,如一些視頻處理技術的培訓要及時。其次,要培養教師社會交往能力,主要體現在禮儀培訓上,適當地進行禮儀培訓便于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之間溝通。最后,根據教師自身情況確定培訓內容,具體情況具體對待。
(四) 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1. 加強校企合作
職教師資側重企業與學校合作,企業可以通過學校來培訓,學校為企業培養適當的人才,學校教師、教授加入企業項目中,在實踐中培養會計人才,實現雙贏局面。
2. 與中職學校達成合作
與中職學校的合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邀請區內重點骨干中職會計教師進行授課,比如邀請中職會計教師教授教師技能二,根據中職生的學習特點板書設計、教案設計等;第二,職教師資類會計學生到中職會計進行實習,近距離的接觸中職學校工作;第三,舉辦中職教師技能大賽,邀請中職教師做評委,鼓勵職教師資類學生積極參加。
參考文獻:
[1]程臘梅,王丹.本科會計專業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10):17-19.
[2]蔣穎麗.會計專業職教師資人才培養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53):16-17.
[3]王慶彤.基于微課教學模式下的會計教學改革研究[J].才智,2017(27):11.
作者簡介:
余宗財,陳麗金,商燕燕,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廣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