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與創新,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中,應當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夠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動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本文在此背景下,要分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并提出具體的語文教學策略,希冀促進高中語文教學模式的有效構建,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
關鍵詞:高中語文;語文思維;新課程標準;主觀能動性
一、 引言
思維指的是人腦對于外界客觀事物作出的反應,學生在接受高中語文知識后,能夠提高思維能力加強分析與綜合比較能力,此種思維能力,能夠提高高中語文學習效率,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所以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以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為主,進行有效的素質教育。由于語文是主觀性較強的課程,對于同一問題,學生會有不一樣的看法,此種教學差異性也應當被教師充分重視,在教學中應當加強語文知識的積累與語文思維的培養,能夠挖掘學生的語文思維潛力,促使學生語文學習水平的有效提高。
二、 高中語文思維訓練現狀
當前高中生具有一定的語文基礎知識,但是卻無法靈活地調配與使用這些語文知識,主要表現在觀察能力有待提高,思維表現并不明顯,缺乏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針對這些問題,開展語文思維訓練,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發展。但是當前高中語文課堂對學生思維訓練較為局限,部分教師也并未認清學生在語文思維訓練中的重要地位。將學生當成知識的接收者,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盲目地開展應試教育,在教學過程中,過于重視教學成果卻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導致學生語文思維出現僵化,難以進行思維拓展。
三、 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思維的具體方式
(一) 教師保持積極主動的教學態度
由于高中階段學生有著較為復雜的學習壓力,所以教師要想提高學生語文基礎知識,又想提高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所以教師應當正確地認識語文思維的訓練,能夠樹立良好的榜樣,感染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教師教學的認真與負責,能夠自主地接受教師的引導與教育。例如:教師在講解《竇娥冤》這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事先學習該曲的演唱方式,在課堂上通過演唱渲染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如在講解文言文時,教師在講課之前,能夠帶領學生通讀文章,使學生了解文章的斷句與停頓,有助于學生進行再次研讀。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運用洪亮、具有情感的語言,將語文思維融入語文教學中,學生在聆聽時能會有所感悟并理解語文學習的內涵。
(二) 遵循學生的個性發展規律
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與順序性,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生對于事物的感知能力存在較大的差異。高中階段,學生掌握了一定的語文知識與技能,所以教師應當引導并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思維習慣,幫助學生在語文辨析時能夠感悟知識的內涵,從而不斷地加強自我創新,提高邏輯思維能力。例如:在《祝福》這篇文章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開展小組討論的教學模式,教師先簡要講述文章中描述的祥林嫂的命運背景,以及文章中的主旨內容,揭示著當時社會的不幸,以及窮苦人民水深火熱的生活。通過深情的朗讀,烘托文章悲涼的氣氛,使學生對文章總體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文章朗讀后,教師引導學生以此展開討論,通過交流互動能夠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教師也可以安排學生在課后進行資料搜集,對于學習水平優秀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根據文章的閱讀情況寫一篇讀后感,或者是后續使學生進行深入的分析,對于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教師則要求他們通過自主搜集相關資料,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加深對文章的體會,能夠提高各個層次學生的學習水平,并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三) 拓展學生語文思維的深度與廣度
高中階段,為了提高學生語文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學生不僅要學習語文教材上的知識,也應當拓展語文閱讀面,能夠廣泛地進行閱讀,豐富自身素材的積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例如:學習李清照《詞兩首》時,教師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了解李清照的個人經歷以及社會背景,閱讀其余作品,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這些作品,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借助讀物或者是網絡獲取,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資料搜集與分析歸納能力。學生在搜集李清照個人生平經歷時,能夠加強對事中描繪的人物的理解以及情感認知,能夠拓展思路與眼界。
(四) 加強師生情感交流
師生間的情感能夠對語文教學效果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所以要想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教師必須投入一定的感情,與學生保持良好的和諧關系,才能夠使學生精神振奮,思維活躍,有助于提高學習主動性與自信心,感受到教師的關心與呵護,能夠縮短與教師之間的情感交流距離。例如:學習《陳情表》時,教師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并簡要闡述文章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孝心與言辭委婉,進行課下延伸,要求同學將自己喜歡的段落進行背誦并且選擇自己喜歡的孝心人物,或者是自己的故事寫一個“孝心故事”,教師與學生進行課后閱讀,探討交流,在下節課堂上,通過課堂討論能夠幫助學生增強內心情感,也能夠進一步升華文章精神。在具體的情感交流過程中,教師能夠掌握學生近階段的學習情況以及存在的不足之處,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能夠促進語文教學課堂的有效構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們能夠看出,在新課程標準下開展高中語文教學,教師應當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素質教育理念。在教學過程中,能夠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有效的思維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及獨立思考能力。遵循學生個體間的差異性,能夠開展因材施教,通過提供有層次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每個學習層次的學生都能夠學到相應的知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飽滿的情感與積極的態度,正確地對待語文教學,才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分析能力,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參考文獻:
[1]于宏.高中語文教學中發展學生邏輯思維的研究與實踐[D].遼寧師范大學,2015.
[2]黃榮.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6:214.
[3]凡芳偉.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J].中國校外教育,2011,17:53.
[4]蒲自勇.試論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J].家教世界,2013,06:165.
作者簡介:
張莉蓉,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華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