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鶴
摘 要: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學科教學中的重頭戲,它是學生學習語文能力的最佳再現(xiàn)方式。在作文教學中,教師要把寫作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有目的地滲透,學生在練筆寫作中不僅提高了寫作的水平,也提高了自身的寫作素質(zhì)。培養(yǎng)寫作能力,要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和手段訓練,教師有針對性的提高學生的寫作素質(zhì),循序漸進,有的放矢地讓學生在一篇篇的寫作中提升其寫作的素質(zhì),這種寫作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是學生具備寫作能力的核心品質(zhì)。
關(guān)鍵詞:作文教學;素質(zhì);培養(yǎng)
在寫作教學中,學生一直是畏難自卑、索然寡味,這可謂是多年來學生寫作文時學生的普遍心態(tài)。學生在作文中的畏難心態(tài)首先是一個寫作心理上的問題,“解鈴還須系鈴人”,心理問題首先應該從心理上去解決。在教學實際中我們也看到,由于學生畏難心態(tài)的存在,許多學生對教師的“寫什么”和“怎么寫”的指導往往置若罔聞,因而老師指導是指導,學生作文是作文,學生作文時懶于思考、胡亂編湊、不修能不改的現(xiàn)象仍十分普遍。因此,在作文指導中,心理引導應先于方法指導,也就是先要解決思想問題,再來解決技巧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而就作文教學現(xiàn)狀來看,心理引導方面亟須做的工作就是加強學生寫作毅力的培養(yǎng)。
毅力,也就是意志,是為實現(xiàn)一定的目的并根據(jù)這以個目的來支配、調(diào)節(jié)自己活動的心理狀態(tài)或心理過程。人要有毅力,否則將一事無成。”居里夫人說:“毅力是成就任何事業(yè)的必備的心理品質(zhì)。”寫作同樣需要毅力,寫作毅力是整個寫作中的心理支柱,這個支柱堅韌與否,關(guān)系著作文教學成效的高低。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毅力,是扭轉(zhuǎn)學生不良作文心態(tài),提高作文教學效果的“解鈴”之策。
我們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來實施作文教學滲透寫作素質(zhì)的培養(yǎng):
一、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設(shè)計相應的作文教學計劃:
(一)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設(shè)計相應的作文教學計劃
現(xiàn)在部分教師作文教學隨意性較大往往不顧學生的年齡持點,不注重知識的系統(tǒng)性,隨心所欲,臨陣擬題。學生寫時,只能“橫眉冷對方格紙,低頭怒視鋼筆頭”,毫無興趣可言。我認為:作文教學應有系統(tǒng)性,應根據(jù)教學大綱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循序漸進性原則,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如從初一到初三,從高一到高三的階段性教學計劃;由人物、場面描寫等的單項訓練到各種體裁的綜合訓練。如此有計劃的系統(tǒng)訓練,有的放矢,有分有合,有序有格,讓學生感到自己作文命題超味性因斯組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興趣重要,而命題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興趣,因此我提趣味性命題。
1.聯(lián)系實際命題。作文命題要有時代色彩和生活氣息,才可以激起學生創(chuàng)作的沖動。如2017年高考作文,在萬眾矚目中閃亮登場,它帶給廣大考生的是一種親切的熟悉感,材料提供的關(guān)鍵詞,與日常生活多是息息相關(guān)的,每一個考生都將有話可說、言之有物。
近三年的全國卷命題,2015年的“小陳舉報開車打電話的父親”“大國工匠”,2016年的“掌痕與吻印”“語文素養(yǎng)”“小羽創(chuàng)業(yè)”,到2017年的“選擇關(guān)鍵詞”。不難看出,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題,多是貼近社會熱點問題,更側(cè)重與國家的大政方針和社會熱點。
2.結(jié)合課文命題。中學語文課本中的篇目多是古今中外之佳作。若學后再進行有關(guān)的作文訓練,不僅能加深對原作的認識,而且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寫作能力。如學了《祝福》、守財奴)、《裝在套子里的人》后,可以分別以《祥林嫂的姑娘》、《人生就是一件交易嗎?》《別里科夫真的消失了嗎》為題進行作文訓練。
3.詩情畫意命題。學生對老生常談或抽象籠統(tǒng)的題目,往往感到厭煩或望而生畏。教師可利用一些名言警句、詩句歌詞或影視劇目命題,學生會覺得耳目一新,別有情趣。如《一枝紅杏出墻來)、《英雄無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都是較好的作文命題。
4.轉(zhuǎn)換角色命題。教師命題不一定都合乎學生口味,且學生會感到象被人牽著鼻子走。若轉(zhuǎn)換出題人的角色,會收到預想不到的效果。如新年來臨,出個什么題目好呢?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一下出了《新年寄語)、《向新年獻禮)、《假如我是聯(lián)歡會主持人)、《說“新”》、《除舊迎新》、《起點》等題目,不但出題興致高,而且寫出的文章好,可謂“發(fā)自肺腑之言,點石成金之筆”。
(二)作文立意新穎性
平庸立意索然無味,新穎立意別有韻味
1.逆向思維立意;即非順著常人的一般意念思考,而是反其道而思。如:人們總是欣賞“小草”默默無聞地點綴大地,而我們不妨聯(lián)想一下墻頭上的草隨風倒”的俗語,并由此立意指斥它的騎墻主義。再加“雪”的潔白無瑕向來為人稱道,而它那見不得陽光卻被人嗤之以鼻,我們可以后者立意,寫篇《也談“雪”》,批評那些徒有虛名而經(jīng)不起考驗的嘩眾取寵者。
2.標新立異立意。即與眾不同的立意。如世人皆呼喚“伯樂”的到來,我們何不另辟蹊徑,來個“不待揚鞭自奮瞬”呢?再如:“忠言逆耳利不行”是良訓,可“忠言順耳利于行“豈不更好?以此立意,豈不更妙?
(三)作文訓練靈活性
作文訓練應由單一的課堂封閉式訓練轉(zhuǎn)向車富多樣的靈活性訓練。課堂與課外,口頭與書面結(jié)合訓練效果甚佳①每周一次3分鐘的口頭訓練,每周一次5分的新同發(fā)布。②每周一次一課時的小作文訓練;每2一次兩課時的大作文訓練。③每月一次詩歌朗誦會或演講會,④積極開辟第二課盒,成立板報組、道訊社文學社,創(chuàng)辦《新月快訊》周報,介紹學校日新月異的變化,歌頌好人好事;創(chuàng)辦《春芽文學》半月刊,刊登學生的詩歌、散文、小說等優(yōu)秀作品。靈活多樣的作文訓練,激發(fā)了學生的寫作興趣,豐富了他們的學習生活,提高了他們的寫作水平,何樂而不為呢?
(四)作文批改多樣性
1.教師示范性批改。教師的批改既有權(quán)威性,又有示范性。因此,教師下批語既要準確全面,又要有鼓勵使這批語如習習春風撥學生心懷,成為寫作動力的源泉,如煙發(fā)光的航標燈,給學生指明作文的方向
2.學生合作性批改。教師若總是發(fā)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批改作文。既不現(xiàn)實,也不理想,教師可指導學生分組合作批改。這樣不僅減輕了教師的負擔,而且能提高學生修改及寫作能力,可謂利大于弊。
3.作者與讀者的溝通性批改
作者的寫作意向、章法是否讓讀者感悟到了,是否有不妥之處,這就需要二者的問題。我曾多次運用溝通式批改方法,效果皆很好。具體做法是:先由作者朗讀原文,后由教師提問寫作意圖、構(gòu)思及章法方面的問題讓作者回答,再由學生評析,指出成功與不足,最后由教師總評。這種批改方法活躍了課堂氣氛,調(diào)動了學生評改的積極性,深受學生的歡迎。
4.角色轉(zhuǎn)換,在語文課堂上嘗試讓學生充當小老師,來考評別人。讓學生選擇“我們都是老師”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們出作文題,對文題進行講解分析,習作由學生評價,給出評分依據(jù)。學生們都會很認真地精心設(shè)計了各種形式的作文題目,互做、互評來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學會傾聽不同思路,學會與不同人分享快樂,教師發(fā)展學生的多元寫作智能,達成了所教的寫作目標。學生會體驗到各種寫作成功的喜悅,促使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寫作素質(zhì)。
總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師在靈活多變的教學思路和寬泛深廣的教學內(nèi)涵中,由淺入深地不斷精深的去實踐,通過學生的練筆和隨感,一定會在一個個段落和一篇篇文章中收獲新的有創(chuàng)意的文字,在思想的陶冶和文字的錘煉中堅定學生的寫作品質(zhì)。
參考文獻:
[1]丁鴻儒.《好作文從何來?》教育科學論壇. 2008(08).
[2] 許有濤.《作文教學應加強寫作毅力的培養(yǎng)》天津教育. 2007(07).
[3] 王愛國.《作文素質(zhì)訓練淺談》 考試周刊. 200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