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葵心,廖惠蓮,傅秀芳,李淑萍,黃海洋
(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骨傷三科,順德 528300)
便秘是骨科臥床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其發生率可達90%以上。為了減少骨折臥床便秘帶來的并發癥,臨床上采用多種治療手段,西醫多采用潤腸通便藥、開塞露塞肛、或灌腸等,治標不治本,而且藥停易復結,并帶來副反應。中醫采用辯證專方湯劑加減、針灸、外治法、按摩等,均可解決便秘,但是中藥湯劑口感不易接受;而針灸帶來的針感痛苦,患者更不容易接受。臍療是一種中醫外治法,是將藥物做成合適的劑型(如:糊、藥丸、膏等)敷于臍部。其作用主要是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節人體陰陽、及臟腑功能[1]。小郁子油臍療,匯集藥物、穴位、經絡學說功效,通過透皮通絡,直達病位,發揮療效。子午流注是中醫時間治療,根據十二經脈氣血盛衰,擇時治療,提高療效。本研究擬在子午流注理論指導下,對骨折臥床患者便秘的預防,選擇己時小郁子油臍療,現將臨床觀察效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方法,抽取2017年12月-2018年4月在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醫院骨科臥床便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⑴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內的便秘診斷標準;⑵年齡18-90歲;⑶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注相關知情同意書;⑷無習慣性便秘史;⑸無腸道器質性病變史。排除標準:⑴服用或外用潤腸通便類藥物;⑵腹瀉患者,每天排便次數>3次以上者;⑶貼敷局部皮膚有破損、炎癥、水泡及過敏等患者;⑷遵醫行為差;⑸有精神疾病者;⑹對小茴香、郁李仁、萊菔子、薄荷油過敏者。剔除標準:凡入組后發現不符合本研究方案者。根據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小郁子油臍療組(A組)、己時小郁子油臍療組(B組)及常規護理組(C組)3組,各40例。其中己時小郁子油臍療組(B 組)40例,男 19例,女 21 例;年齡(18-90歲),平均(52.31±6.38)歲;胸椎骨折 2 例,腰椎骨折9例,腓骨骨折2例,髕骨骨折1例,髖部骨折23例,踝部骨折3例,合并高血壓12例,糖尿病10例,呼吸系統疾病6例。小郁子油臍療組40例,男22 例,女 18 例;年齡(19-89 歲),平均(51.16±5.18)歲;胸椎骨折1例,腰椎骨折10例,腓骨骨折1例,髕骨骨折2例,髖部骨折21例,踝部骨折5例,合并高血壓18例,糖尿病11例,呼吸系統疾病5例。常規護理組(C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21-90 歲),平均(55.28±6.18)歲;胸椎骨折 2 例,腰椎骨折8例,腓骨骨折2例,髕骨骨折1例,髖部骨折22例,踝部骨折5例,合并高血壓18例,糖尿病11例,呼吸系統疾病5例。3組患者診斷、年齡、基礎病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小郁子油臍療組(A組)⑴小郁子油制作:將小茴香、郁李仁、萊菔子各30g,研成細末,取上藥細末1g,配以薄荷油5滴,加生理鹽水0.5ml,調成糊狀。⑵取穴部位:臍部。⑶操作:患者取平臥位,用生理鹽水棉球清潔臍部后,將小郁子油均勻攤于3×3cm無紡布上,制成2×2×0.3cm的藥餅,敷在臍部,膠布固定,維持6h后取下,每日1次,3日為1療程。⑷操作注意事項:①評估患者對以上藥物和膠布是否過敏;②評估患者腸鳴音和排便情況;③觀察取穴部位皮膚情況;④治療期間觀察局部皮膚反應和主訴情況;⑤貼敷6h后取下,并清潔皮膚。
1.2.2 己時小郁子油臍療組(B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護士于己時(9:00-11:00)足太陽脾經流注時間,在患者臍部進行小郁子油穴位貼敷,具體操作和注意事項同A組。
1.2.3 常規護理組(C組)⑴飲食指導:飲食宜選擇清涼、滑潤、富含纖維素和油脂的食物,多飲水,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淡鹽水。⑵腹部按摩。⑶3d未排便者遵醫囑予服用或外用通便藥物,便通即止,以免太過。
1.3 觀察指標 分別于治療第1-3d,由負責本研究試驗的指定護士采用統一評價標準及方法對患者的療效進行評價。
1.3.1 便秘癥狀積分 應用便秘評分表[3],該量表包括排便時間、排便次數、排便困難、下墜不適、腹脹、用藥、影響日常生活、大便性狀8個項目。每個癥狀按輕到重分別計0,1,2,3分計算。將各癥狀得分合計為便秘癥狀總分(0-18),分值越高表示便秘癥狀越重。
1.3.2 質量控制 操作者,必須按照《中醫護理技術規范》[4]中穴位貼敷操作規范進行,操作前必須由本院中醫操作考核員統一培訓操作技術和評價療效方法,考核合格者,方可參與本研究。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軟件統計,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組間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校驗水準ɑ=0.05。
2.1 3組病人排便評分比較 表1
2.2 不良反應 小郁子油臍療組 (A組)患者有2例出現臍部皮膚輕度潮紅,有1例輕度腹痛,便質呈泥漿糊,量100g,第3d癥狀自行消失。己時小郁子油臍療組(B組)患者1例出現臍部皮膚輕度潮紅,有1例輕度腹痛,第2d自行消失。常規護理組(C組)有10例使用開塞露通便后,出現腹痛不適,次日自行緩解。見表2。
3.1 骨折臥床患者便秘機制 中醫便秘,又名為“大便難”、“脾約”、“陽結”等,主要病機為大腸傳導失司,并位雖在大腸,但與肺、脾、胃、腎等多臟腑有關[5]。而骨折患者,骨筋斷傷,血脈破裂,血溢脈外,肢體局部氣滯血瘀、腫脹、疼痛。除氣滯血瘀外,因失血傷氣,氣陰兩虛,則臟腑失潤,燥屎內結而生便秘。骨折臥床患者便秘治療除活血化瘀外,配以健脾益氣、養陰潤腸,達標本兼治,固本培元之功。
表1 3組病人排便評分比較()
表1 3組病人排便評分比較()
注:①與第1d前比較;②與C組同時段比較。第1d 3組比較:t=0.681,P=0.51;3組第 2、3d與第 1d對比 P<0.05, 其中 B 組差異最大;A、B組與C組第 2、3d對比P<0.05;總分A組與C組對比t=2.98,P=0.0021<0.05,B 組與 C 組對比 t=3.31,P=0.0009<0.0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組別 例數 便秘評分(分)A組B組C組40 40 40第1d 第2d 第3d 總分12.11±0.80①②12.18±0.72①②12.20±0.69①10.23±1.32①②9.40±1.11①②13.11±1.04①9.32±1.56①②7.34±1.11①②12.85±1.67①31.23±2.67②28.21±2.32②37.80±3.21
表2 3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3.2 小郁子油臍療對緩解骨折臥床患者所致便秘癥狀有一定療效 從表1研究顯示,從干預第2d起,己時小郁子油臍療組(B組)與小郁子油臍療組(A組)緩解便秘發生均勝于常規護理組(C組)(P<0.05),而且并發癥比常規護理組(C組)低。本研究采用小郁子油,來源于小茴香、郁李仁、萊菔子、薄荷油,合為小郁子油,《黃帝內經》云:小茴香味辛性溫,其辛香氣味是茴香油,能透皮到肌肉組織被吸收,并有芳香走竄、刺激胃腸神經血管、促進消化液分泌,從而達到加快腸蠕動作用,有行氣活血、溫補脾胃、散寒止痛之功效。《本草求真》記載郁李仁有潤燥通便之意[6]。萊菔子見于 《本草綱目》,性平,味甘、辛,具有除脹消食、益氣養陰、潤腸利便之功,最后配合藥引薄荷油芳香氣味,有增加藥性的吸收彌散作用。當中選取部位臍部,臍,即肚臍,也是神闕穴,從經絡學說,臍是經氣匯聚之海,其作用機制,其一:皮下血管豐富,皮膚薄,藥效發揮時,避免了“首過效應”;其二:形成天然隱窩,施藥便利,易吸收;其三:與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相交通,經絡感傳效應,調節全身臟腑氣血。丁懷瑩[7]對臍療法治療便秘進行臨床療效驗證,效果顯著。小郁子油臍療具有通經絡、行氣活血、健脾胃、滑利大便,對緩解骨折臥床患者便秘癥狀有一定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