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萍,楊建秋,侯雄軍,何桂林,劉利民,胡建新
(江西省人民醫院藥劑科,南昌 330008)
膜性腎病是因免疫復合物在腎小球基底膜沉積,激發免疫反應,造成基底膜免疫損傷,出現蛋白尿和腎功能損害。細胞免疫是膜性腎病主要發病機制之一,T淋巴細胞亞群異常廣泛存在膜性腎病患者中。膜性腎病的治療主要是激素+免疫抑制劑。激素+他克莫司治療膜性腎病,患者異常的T淋巴細胞亞群有何改變,與尿蛋白的減少有何相關性,尚未見報道。我們選取了20例膜性腎病患者,給予激素+他克莫司治療,檢測了不同時期的尿蛋白和T淋巴細胞亞群,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2014年3月-2016年3月臨床診斷為原發性腎病綜合征腎穿刺檢查結果為膜性腎病未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的患者20例,平均年齡(43±17.5)歲,男:女=14:6,無嚴重心、腦、肺、肝疾病及精神異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標準劑量激素甲潑尼松龍(1mg/kg/d)+他克莫司(0.025mg/kg/d)治療(激素大劑量使用8周后減量,他克莫司維持血藥濃度5-10ng/ml),并輔以抗血小板聚集 (潘生丁50mg,一天3次)、抗凝(低分子肝素鈉5000U皮下注射一天1次,療程7-10d)及對癥治療。T淋巴細胞亞群檢測:取100μl EDTA抗凝全血加入流式專用管中,再分別加入鼠抗人CD4、CD8熒光標記的單克隆抗體各20μl,每種抗體均做一管相應的同型對照,充分混勻,4℃避光孵育15min。孵育結束后,加入1ml預冷的0.1%BSA/PBS緩沖液,1500r/min,離心5min,離心結束后,棄去上清液,用剩余的100μl左右液體重懸細胞。再次加入預冷的0.1%BSA/PBS 緩沖液,1500r/min,離心 5min,離心結束后,棄去上清液,加入400μl的1%多聚甲醛固定液4℃避光保存,24h內上機檢測。上述制備的標本使用美國BD公FACSCalibur流式細胞儀進行檢測,結果采用Cell Quest軟件進行分析。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進行資料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兩兩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治療前存在著T淋巴細胞亞群異常,與健康對照組比,CD4+升高,CD8+降低,CD4+/CD8+比例升高;治療1個月后,尿蛋白明顯減少,T淋巴細胞亞群的異常無明顯改善;治療3個月后尿蛋白減少,T淋巴細胞亞群的異常明顯改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差異(結果見表1)。
T淋巴細胞來源于骨髓干細胞,在胸腺中發育和分化。在分化成熟的不同時期,細胞表面可以表達各種膜蛋白,經過兩次選擇,T淋巴細胞分化為CD4+T淋巴細胞或CD8+T淋巴細胞,隨血流進入外周血或外周免疫器官,發揮抗原識別、介導免疫應答并參與免疫調節的作用。正常狀態下各T淋巴細胞亞群均維持一定的比例,尤其是CD4+/CD8+的比值相當穩定,兩者的平衡是機體發揮正常免疫功能的關鍵因素。1982年Cagnoli等[1]觀察到膜性腎病患者CD4+/CD8+比值較健康對照組顯著升高,其中表現為腎病綜合征的患者該比值升高更為顯著。隨著腎病的臨床緩解,CD4+/CD8+比值逐漸下降。有多個研究[2,3]均驗證了上述結果。Frank 等[4]報道腎綜患者體內CD8+T淋巴細胞較正常人增加,CD4+/CD8+比值降低。 國內丁楠等[5]也提出,患者CD4+降低、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 說明在膜性腎病的發病中存在T淋巴細胞亞群失衡導致的免疫功能紊亂,免疫活躍程度整體較高。

表1 不同時期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及尿蛋白、血漿白蛋白、總膽固醇
我們的結果顯示膜性腎病患者存在大量蛋白尿和明顯T細胞亞群的異常,CD4+明顯提高,CD8+降低,CD4+/CD8+明顯提高,說明患者免疫異常活躍,與多數文獻報道一致[1-3]。激素+他克莫司治療一個月后,尿蛋白減少、血漿白蛋白升高、總膽固醇降低,但T淋巴細胞亞群的異常無明顯改善,和治療前比較無差異性。說明激素+他克莫司治療短時間內可減少患者尿蛋白,但患者的免疫異常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兩者沒有相關性,提示我們不能僅憑臨床尿蛋白的減少來判斷治療效果,改變他克莫司用量。治療3個月后,患者尿蛋白減少、血漿白蛋白升高、總膽固醇降低,T淋巴細胞亞群的異常明顯改善,與正常對照比無明顯差異性。
總之,激素+他克莫司治療膜性腎病短時間可減少尿蛋白、升高血漿白蛋白、降低總膽固醇,但不能改善患者的免疫異常,T淋巴細胞亞群可以作為臨床治療效果的一個判斷依據。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3個月后,患者尿蛋白和T淋巴細胞亞群同時改善,所以激素+他克莫司的治療提倡長程、足量,以減少病情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