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聰,蘇宏華,胡浩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機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6)
K423A合金是我國自行研制的鎳基等軸晶鑄造高溫合金,合金的強度高,抗氧化、抗疲勞性能好,使用溫度最高可達1 050 ℃,是目前國內航空發動機廣泛使用的高溫材料,也是典型的難加工材料[1-3]。高溫合金切削過程中具有熱傳導率低、加工硬化嚴重、高溫強度高等特點[4-7],給加工制造帶來了嚴峻挑戰。主要困難表現在:加工工具壽命短,加工效率低,加工表面完整性差,難以適應發動機零部件高效、高質量、低成本的加工需求。涂層硬質合金刀具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熱性,是加工鎳基高溫合金的常用刀具。但是,目前采用硬質合金刀具切削加工K423A鑄造高溫合金的研究報道較少,針對內圓特征的切削研究更顯不足。
本文通過對涂層硬質合金刀具內圓切削K423A高溫合金的試驗研究,分析切削力與刀具磨損,綜合考慮切削效率與刀具壽命,提出優化的切削參數。
試驗所用工件材料為K423A鑄造高溫合金,材料的質量分數見表1,主要物理及力學性能見表2。試驗工件為整體鑄件,結構較為復雜,采用花盤裝夾,內圓車削部分規格為φ186 mm×40 mm。涂層硬質合金刀片選用的CNMG120412,匹配刀桿A25T-DCLNR12。試驗時,刀桿懸伸長度為56 mm。

表1 K423A的質量分數 (%)

表2 K423A主要物理及力學性能
試驗在SK50P數控車床上進行,采用Kistler9272型三向壓電式測力儀、5070A型電荷放大器和DynoWare V2.51型力信號采集系統等儀器測切削力。測力儀安裝時,使z向為切削速度方向,x向為進給方向,y向為切深方向,即Fz為主切削力,Fx為進給抗力,Fy為切深抗力。用Hirox KH-700三維視頻顯微鏡跟蹤拍攝測量刀具磨損量。磨鈍標準為:后刀面平均磨損量VB=0.3mm或后刀面最大磨損量VBmax=0.6m。
本文選定切深ap為1.5mm,對切削速度v和進給量f進行二元排列法全搭配試驗,切削速度選取10m/min,15m/min,20m/min,25m/min 4個水平,進給量選取0.1mm/r,0.15mm/r,0.2mm/r 3個水平。
切削力隨切削速度變化情況如圖1所示。在進給量為0.1~0.2mm/r范圍內,主切削力隨切削速度的增大表現得相對平穩,變化幅度均在100N以內。進給量在0.1mm/r和0.15mm/r時,主切削力隨速度的增大都出現下降的趨勢。這是因為切削速度增大,剪切角增大,摩擦系數和變形系數減小,切削力隨之減小。另外,速度增大,材料的熱軟化作用愈加明顯,切削力下降[8]。進給量增大到0.2mm/r時,進給量帶來的熱軟化作用效果顯著,使得切削力在v=15m/min時便下降到最小值。之后切削力增大,主要是因為刀具磨損加劇,在切削速度為20m/min時,較早出現了微崩刃,25m/min時,明顯觀察到微崩刃與前刀面的片狀剝落、月牙洼。

圖1 切削力隨切削速度的變化
在切削速度為10~25m/min范圍內,切削力隨進給量的變化呈現較好的規律性,均隨進給量的增大而增大,主切削力基本在700~1 300N之間。普遍認為,進給量增大,切削面積增大,使得變形力和摩擦力增大;切削力隨之增大,另一方面,進給量增大,切削溫度升高同樣帶來熱軟化效應。同時,切削厚度增加,變形系數減小,又會減小切削力[10]。二者共同作用,影響切削力的變化。總的來看,前者對切削力的影響明顯大于后者,但在v=15m/min和20m/min時,進給量增大到0.2mm/r時,切削力增幅減小,后者的影響顯現出來。
后刀面磨損量隨切削路徑的變化情況如圖2所示。在進給量為0.1~0.2mm/r,切削速度為10~20m/min范圍內,切削速度對刀具磨損和刀具壽命的影響呈現較好的一致性,速度越小,刀具壽命越長,刀具磨損愈加緩慢。在f=0.15mm/r時,切削速度為10m/min時刀片的刀具壽命是400m,切削路程是25m/min速度下的4倍,是15m/min速度下的1.5倍,f=0.2mm/r時,10m/min速度下刀片的切削路程是其他切削速度下切削路程的2~3.5倍,切削速度對刀具壽命的影響可見一斑。另外,進給量為0.15mm/r時,15m/min和20m/min速度下出現了時間較短的穩定磨損階段,0.2mm/r的進給量下,15~25m/min速度下刀具磨損急劇增大直至達到磨鈍標準,10m/min速度下刀具雖然也沒有出現明顯的穩定磨損階段,但在整個刀具壽命中磨損緩慢。進給量對刀具壽命的影響呈現出與切削速度一致的規律,進給量越大,刀具壽命越短。在切削速度為25m/min時,f=0.1mm/r下的刀具壽命是其他進給量下的1.67~2倍。由此可知,低速和小進給量有利于刀具壽命,前刀面磨損過程如圖3所示,比較圖3(b)和圖3(c),隨著進給量增大,低速(10m/min)對延長刀具壽命的影響變得更加顯著,而隨著切削力的增大,小進給量(0.1mm/r)對延長刀具壽命的影響在減小。在選擇切削參數時,從刀具壽命的角度考慮,應選擇10m/min、0.1mm/r的低速小進給量的參數切削,從切削效率的角度考慮,應當首先增大進給量,選擇較小的切削速度,以盡量減小對刀具壽命的影響。


圖2 后刀面最大磨損量隨切削路程的變化
刀片磨損形式主要是前刀面的月牙洼、片狀剝落,微崩刃,后刀面磨損等。刀具磨損初期,在前刀面上可觀察到微崩刃和輕微的片狀剝落。隨著切削的進行,月牙洼出現,這是由于切屑在高溫高壓下流經前刀面,與前刀面摩擦,在熱擴散、氧化、粘結綜合作用下,生成小的凹坑,形成月牙洼形式的磨損。在圖3(b)中,切削路程達到18m時明顯觀察到月牙洼與裂紋,裂紋是由于熱應力疲勞和刀具-切屑或刀具-工件的接觸疲勞產生的。圖3(c)中,切削路程達到27m時,裂紋更加明顯。在內圓車削中,振動嚴重,切削力大,各參數下的總切削力基本都在1 000N以上,此時裂紋的影響被放大,極易擴展形成片狀剝落或崩刃,導致刀具失效。在其他參數下,也觀察到嚴重的層狀剝落,與后刀面的剝落或磨損連在一起,致使鋒利的切削刃消失,刀片呈現極大的刃圓半徑,失去切削能力。
切削速度為10m/min時,刀具后刀面磨損較為穩定,磨損帶上最大磨損寬度常出現在中間位置,但隨著切削的進行,前刀面上的片狀剝落與不均勻微崩刃加劇,后刀面上也會發生剝落,位置集中在邊界或者最大磨損寬度處。v=20m/min時,片狀剝落導致刀尖處磨損嚴重,使得后刀面最大磨損寬度靠近刀尖,出現溝槽磨損,后刀面磨損情況如圖4所示。圖4中,在刀具整個壽命周期內,后刀面均可觀察到明顯的劃痕,這是磨粒磨損的典型形貌,在切削過程中,工件中的硬質點像磨粒一樣深入刀具的接觸表面,對刀具產生耕犁、刻劃作用。



圖3 前刀面磨損過程圖
對圖4(c)刀片上的粘結物在前刀面上做能譜分析(圖5),粘結物含有豐富的Ni、Cr、Co、Mo等元素,可以確定為工件材料。Ni、Cr等元素粘附在刀具表面,不僅影響切削性能,同時增加了刀具與工件材料的親和性,使粘結更加嚴重,當粘結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工件與粘結物開裂,粘結物脫落,加劇刀具磨損[9]。
為便于直觀地比較分析,對各參數下的材料去除率和材料去除量做歸一化處理。v=25m/min,f=0.2mm/r時,材料去除率最大,為7 500mm3/min,各參數下的材料去除率均以真實材料去除率與該值的比值N表示。同樣的,v=10m/min,f=0.1mm/r時,材料去除量最大,為138cm3,各參數下的材料去除率均以真實材料去除率與該值的比值Q表示。
切削速度增大,進給量增大,刀具壽命隨之減小,雖然材料去除率增大,但刀具的材料去除量呈現減小的趨勢,說明在切削速度10~25m/min,進給量0.1~0.2mm/r范圍內,相比于切削效率,切削參數對刀具壽命的影響更為顯著。
在進給量為0.1~0.2mm/r范圍內,隨著速度增大,材料去除量減小,但速度在不同進給量水平上對材料去除量的影響程度不同,因速度增大而導致的材料去除量減小值在0.38~0.81之間;在切削速度為10~20m/min范圍內,在各速度水平上,進給量增大帶來的材料去除量減小值在0.35~0.45之間。在速度達到25m/min時,各進給量下的材料去除量近乎相等。總的來看,進給量對材料去除量的影響要小于切削速度。



圖4 后刀面磨損圖

圖5 刀片能譜分析圖
以材料去除率0.5為例,對應的切削參數及材料去除量可以為v=25m/min,f=0.1mm/r,Q=0.19,或者v=16.7m/min,f=0.15mm/r,Q=0.4,或者v=12.5m/min,f=0.2mm/r,Q=0.55。可見,為實現相同的切削效率,選擇較低的切削速度,對應提高進給量,可以獲得較大的材料去除量。
在鑄造高溫合金K423A內圓車削過程中:
1) 切削速度對切削力的影響較小,在10~25m/min范圍內,主切削力在750~1 300N之間,而其隨速度的變化浮動不超過100N;進給量對切削力的影響更為顯著,進給量越大,切削力越大,但在v=15m/min和20m/min時,進給量增大到0.2mm/r時,切削力增幅明顯減小。
2) 10m/min和0.1mm/r下的切削路程明顯優于其他參數。隨著進給量的增大,10m/min速度下切削路程減小到其他進給量的2~3.5倍,隨著切削速度的增大,0.1mm/r下切削路程減小到其他進給量的1.67~2倍。
3) 相比于進給量,切削速度對材料去除量的影響更大,進給量為0.1~0.2mm/r范圍內,在各進給量水平上,因速度增大而導致的材料去除量減小值在0.38~0.81之間;切削速度為10~20m/min范圍內,在各速度水平上,進給量增大帶來的材料去除量減小值在0.35~0.45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