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女杰 魯京晶
摘 要: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和小學教育兩個教育階段平穩過渡的教育過程,也是兒童成長過程的一個重大轉折。處于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學童具有不盡相同的身心發展特征,解決好幼兒教育與小學教育的銜接問題,對于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幼小銜接教育;舟山市;問題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19
文獻標識碼:A
課題組成員走訪了臨城和定海的10所幼兒園和小學,對一些教師和家長進行了采訪,并采用網絡調查問卷的方式了解了當地幼小銜接教育的現狀,并發現存在的問題。
1.教師和家長的觀念有所更新,但實際操作過程過于單向化、片面化
圖表顯示,73%的受訪者意識到幼小銜接教育對于學齡兒童成長非常重要。關于幼小銜接工作的內容,受訪者分別把習慣養成、學習興趣和生活能力放在前三位。這表明教師和家長純知識角度的準備觀已逐漸被全面的準備觀所替代,大多數教師和家長認為,兒童的入學準備是生活與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自理能力、規則意識、任務意識、身體素質等方面的綜合準備。




圖3和圖4表示,67.5%的家長會讓孩子入學前去學一些小學的課程,關于學習方式,52.07%的家長選擇送孩子去培訓機構學習,47.93%的家長選擇自己教授。
在采訪中問及家長對幼小銜接工作的意見時,很多受訪家長表示希望幼兒園在大班段適當增加小學課程的教學內容,這樣就可以減少額外的教育費用。
2.幼小“各自為政”,缺乏科學有效銜接


圖5的調查數據顯示在實施幼小銜接工作過程中,幼兒園和小學注重培養入學兒童良好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以及入學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大多數幼兒園會帶孩子體會小學與之不同的學習與生活環境。但很多家長反映此類活動只會在幼兒園大班段的第二學期開展一兩次,每次時間為半天,基本沒有實質性效果。圖6的數據顯示對于即將入學的兒童家長而言,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上課坐不住,跟不上學習節奏。因此,不少家長在孩子入學前,通過幼升小銜接培訓課程等方式,讓孩子提前學習拼音、寫漢字、學算術。
1.尊重兒童的話語權,從兒童的視角設計和實施幼小銜接方案
兒童的話語權得到尊重,這越來越被視為兒童人權的一部分。《兒童權利公約》將兒童視作一個有著與其年齡和發展階段相適應的權利與義務的個體和家庭、社會成員。學齡兒童已具備一定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態度,對幼小銜接有自己的看法并能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但是學校和家庭往往忽視了兒童的話語權,沒有意識到或低估了兒童解決與自身相關問題的能力。
在幼小銜接教育過程中,成人應該多傾聽兒童的聲音,為他們的表達提供價值認可的話語空間,讓兒童體驗到一種充分的受尊重感、能力感以及責任意識和權利意識。
2.幼兒園和小學真正實現無縫銜接,為入學兒童搭好成長的橋梁
幼小銜接應是幼兒園和小學雙向的、共同的銜接。幼小銜接的主體是兒童,所以應根據兒童身心發展需要,圍繞共同的教育目標,建立互相學習、支持的平等合作關系,共同促進幼小銜接的順利進行。此外,小學教師也應與幼兒園教師多溝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論、探討教學方法、研究孩子的心理狀況,積極探索合理的“幼小銜接”的方式和途徑。為做好幼小課程的銜接,教師應打破幼小課程各自為政的狀況,積極加強雙方的聯系,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逐步實現課程銜接。小學方面要做好入學后的適應教育,幫助兒童縮小學前階段和小學階段在各方面的差異。
3.鞏固家園共育,加強家長在幼小銜接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和幼小銜接的核心成員。兒童向小學過渡期間,正是在家庭中建立積極親子關系的關鍵期。家長不僅清楚孩子的早期經驗,而且全面了解孩子在社會性、情緒調節、學習基礎、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入學準備。家長們對學校教育和教師充滿期待,有參與幼小銜接的意愿,也希望在孩子的幼小銜接中提供實質性幫助。
在今后的幼兒教師培訓當中,應著力突出“家園共育”這一核心要點。應逐步打破家長和教師聯系較少的局面,加強幼兒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溝通,多邀請家長參與幼小銜接活動,幫助孩子盡快度過適應期。
4.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高幼小銜接教育質量
(1)創設適宜兒童發展的環境,保證環境的銜接。美國有的州將幼兒園附設在小學內,以便幼兒熟悉小學環境,減少因環境轉換而產生的各種適應問題。此外,他們活動室的空間規劃與小學低年級的基本一致:桌椅擺放呈馬蹄形,幼兒分組圍坐在一張桌子旁從事操作活動或區域游戲;教師指導集體活動的空間相當靈活,幼兒可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自由移動。舟山市的小學在環境創設上也應體現連續性,如可以在小學低年級的教室里增設與幼兒園類似的科學角等區角,但小學教室中活動區角投放的材料要呈現出遞進性,以符合兒童發展的需要。
(2)豐富教學的組織形式,注重課程的連續性。法國“教學階段”理論把學前兒童和小學生分為三個階段:啟蒙教育階段、基礎學習階段和深入教育階段。在培養目標、課程計劃和評估標準上,都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 英國和瑞典的幼兒園課程則非常重視幼兒的個體差異,針對幼兒的不同特點進行因材施教,注重課程的幼小銜接。舟山市應注重幼兒園和小學課程的過渡,如在活動內容上,可拓展幼兒園課程中的相關主題,設置“我要上小學了”等主題模塊,讓幼兒在活動中感知小學的學習生活和規則等。小學也可適當調整課程內容和活動形式,增加富有趣味性、探究性的活動。
5.充分發揮政府的管理和監督作用
幼小銜接教育需要政府及教育部門的監督、指導和科學管理。我國的幼小銜接可借鑒法國、日本的經驗,聘請有經驗的教育顧問,通過在幼教機構和小學互設教師,以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在組織制度的銜接方面,加強對教學天數、課時數、師生比例等組織結構上問題的關注。
此外,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可以確立明確、詳細、全面的法律法規來加強立法保障。在辦園理念上,政府部門應大力支持“非小學化”的學前教育機構,以正風氣。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努力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締小學階段各種類型的招生考核、面試等。
總之,通過對舟山市幼小銜接狀況的調查以及對國外幼小銜接的研究,我們認識到幼小銜接教育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巨大工程,關系到兒童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我們應該把幼小銜接置于終身教育的背景下來考慮,不再狹義地看成是兩個教育階段的過渡問題,各方力量應統籌配合,堅持以幼兒為本,力爭實現舟山市幼小銜接的順利平穩過渡。
[1]李婭菲.法國幼小銜接教育制度研究[D].重慶:四川外國語大學,2013.
[2]楊 文.當前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13(8):61-63.
[3]洪秀敏,崔方方.美國俄亥俄州社會課程幼小銜接的舉措與啟示[J].學前教育研究,2011(9):28-32.
[4]王小英,鄧 宏,曹書楷.日本幼小銜接的新舉措[J].比較教育研究,2013,35(2):22-27.